誰在狙擊阿里?

阿里事件尚未定性,但大廠濾鏡的消失已是事實。

接連上了幾天熱搜,阿里才對“女員工被侵犯”一事予以正視。聯絡事件發酵之前的冷漠、拖延處理,全網群起而攻之,口誅筆伐阿里的價值觀出了問題。

情緒傳導至資本市場,影響立竿見影,8月9日阿里港股早盤一度跌超4%,收盤跌幅2。48%。而實際上,從去年10月開始,阿里的股價就已進入下滑軌道,至今阿里跌去了近2萬億人民幣市值。

業務方面,阿里更是正在承受史無前例的重壓。因為反壟斷的大棒,頭一棒就敲到了阿里的頭上。

誰在狙擊阿里?

從大眾輿論到資本市場再到業務發展,一場全方位、無死角的生死狙擊似乎正在展開。

緣何至此?

視野放寬之後不難發現,狙擊並非源自個人或者某一團體,背後是時代在主導。且不止針對阿里,而是所有網際網路大廠。

因公司制度、員工言論引起全民公憤,股價市值跌跌不休,反壟斷之下戰戰兢兢,大廠作為時代的產物,如今正在接受時代的審判。

文:彬彬()

人設崩塌,重新認識大廠

1999年,谷歌的一位創始人提出了“不作惡”的公司宗旨。這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因為不作惡僅僅只是在遵守根本的商業規則和法治社會的道德、法律底線。

然而,就這麼一點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要求,卻成了很多大廠難以企及的高標準。

阿里此次性侵事件就直接扯下了大廠的遮羞布。

事件發生之前,長期存在甚至被視作合理的酒桌文化、破冰文化。發生之時,員工對道德、法律底線的試探。發生之後,公司從上至下的冷處理以及輿論發酵之後的態度反轉。

以上種種,無一不讓阿里人設崩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設崩塌,不全在這一件醜事。

往前翻翻舊賬,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會有網友評論此次事件“並非偶然”。因為,這可能真的是“企業文化”使然。

以“破冰”為例,微博熱搜裡的低俗內容雖然已經被阿里官方否認,但是關操作在業內其實早已“公開的秘密。如《財經》新媒體賬號的報道中就寫道:“阿里破冰環節俗稱‘開葷大會’:when、who、where和how都要問到。說白了就是追問性行為細節。”

誰在狙擊阿里?

人是環境的產物,性侵等惡性事件的發生因此成了偶然中的必然。而且,公司在處理態度上的雙標,更讓某些員工有恃無恐,放大了作惡的機率。

江湖流傳的“刑不上高P”,說的就是阿里對高管犯錯的容忍度。2020年淘寶、天貓總裁蔣凡捲入與張大奕的桃色新聞,阿里集團調查組認為,蔣凡在公司重要的崗位上,因個人家庭問題處理不當,引發嚴重輿論危機,對其給予取消合夥人、記過、降級、取消獎勵等處罰。阿里CEO張勇則表示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決定不開除蔣凡,所有責任由自己承擔。

而在此之前,2016年阿里內部展開中秋搶月餅活動,四名程式設計師使用指令碼多搶了124盒月餅。根據內部決定,為了維護企業文化,阿里巴巴決定將該四名員工開除。

此類區別對待,往好聽了講,阿里愛才、惜才。但從另一個角度解釋,這何嘗不是一種包庇?

這也為此次性侵事件前期的冷處理找到了合理解釋,7月末發生,在公司內部各種舉報維權無果,8月微博爆發之後阿里才對此事表示“震驚、氣憤、羞愧”。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全網的口誅筆伐證明大家已經意識到了阿里的問題所在。站在群眾意志的對立面,阿里人設和口碑崩塌得更為徹底。

一夜之間,原本那個令人倍感體面、自豪的大廠Title,在全民的抨擊下變成了恥辱標籤。就連阿里內部員工也連夜開始反思,大廠的“薪”滿意足是否可以重塑自己的價值觀。當然,反思並不集中於阿里一家,近期網際網路公司集體取消大小周,年輕人“躺平”抵制內卷,都體現了大廠在人設崩塌之後,大眾對其的重新認識。

監管反壟斷,股市擠泡沫

民眾情緒高漲的同時,監管部門和投資者對大廠的出手,加速了大廠濾鏡的破滅。

中國創業公司只有兩個結局,要麼“死”,要麼被收購。無論哪一種,都和巨頭、大廠分不開干係。

因為在某一塊新興市場需求得到驗證之後,大廠十有八九便會憑藉自身的資金、資源,以壓倒性地優勢入局。所以,率先發現並開墾市場的創業公司,後期能夠被大廠收購實際上堪稱美好結局。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功成之將往往都是大廠。

幾個月前,拐點正式出現。4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佈處罰決定書,責令阿里巴巴集團停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並處以其2019年中國境內銷售額4557。12億元4%的罰款,計182。28億元。同時向阿里發出行政指導書,要求其全面整改,並連續3年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提交自查合規報告。

反壟斷時代開啟,大廠的體量從有恃無恐的依仗,變為避之不及的敏感詞。

隨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會同中央網信辦、國家稅務總局召開網際網路平臺企業行政指導會,百度、騰訊、滴滴、京東、拼多多、美團、位元組跳動、攜程等大廠均成了重點關注物件。

監管重拳之下,大廠在過去幾個月集體表現收斂,因為誰也不知道,下一錘會不會落在了自己的頭上。

緊張氛圍蔓延到資本市場,強者恆強的信念被削弱,投資者從去年開始就在用腳投票。

2020年10月,明星公司螞蟻集團上市在即,站在其身後的阿里股價飆升320美元的高點。但突如其來的變天,不僅螞蟻集團上市暫緩,國家對網際網路大廠的整體監管力度史無前例地加大。

誰在狙擊阿里?

阿里股價應聲而落,10個月的跌跌不休,如今股價跌破200美元,

跌去三分之一還要多

。市值與高點相比,

蒸發超2萬億人民幣

其他大廠自然也難獨善其身。例如騰訊在今年2月創下773。9元的歷史高價之後便一路下跌,

目前已經跌超四成

。再如今年2月剛上市的“短影片第一股”快手,

半年來股價暴跌80%,市值也縮水1.385萬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1.2萬億。

綜上,面對有關部門的監管和市場投資者的拋棄,大廠的脆弱性暴露無遺。

即便阿里、騰訊這樣富可敵國的巨頭,他們的明天依然充滿著不確定性。

狙擊大廠進行時

至此我們可以稍作總結:以阿里為典型代表,一場瞄準大廠的生死狙擊正在進行。狙擊者無法具體到某一個團隊或者個體,而是當下這個時代。

首先,反壟斷勢在必行。

網際網路行業的壟斷,向來比其他任何行業的壟斷都更加極端、可怕。傳統行業上百年才能形成的壟斷,網際網路行業可能只需要十幾年。

有業內人士舉例稱,現實生活中存在很多地域性的特色飲料,北京的北冰洋,西安的冰峰,內蒙古的大窯,這些品牌能與可口可樂、百事等行業巨頭共存。但是這種情況在超越了時間、空間限制的網際網路行業很難出現,比如社交領域有了微信,其他即時通訊產品都將消亡。

表現在市場格局上,就是寡頭的獨大。社交、電商、音樂、外賣等等,但凡能夠想要的細分領域,幾乎都已形成了寡頭或者雙寡頭格局。而且,壟斷導致亂象頻出。隨處可見的強制二選一、獨家等操作,已成為行業發展之痛。

其次,下半場需要擠泡沫。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技術創新放緩,市場份額飽和,加之行業寡頭的壟斷,網際網路行業失去動力源,高歌猛進的前二十年告一段落。在野蠻生長時代裡對未來想象空間的透支,將會在擠泡沫的過程中被如數擠掉。

誰在狙擊阿里?

這裡可以參考下半場理論,上半場靠著人口、市場紅利,多數公司輕鬆即可獲得高速增長。而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際網路普及率已經達到70。4%,移動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9。7%,人口天花板近在眼前,很快就能看到哪些大廠是在裸泳,下半場的擠泡沫由此開始。

最後,大廠濾鏡正在消失。

隨著越來越多事件浮出水面,大眾對於大廠、資本的認知更加客觀、立體。過去年輕人普遍以進入大廠工作為榮,反觀當下,青年正在以“佛系”、“躺平”反對資本助推的內卷。幾年前,馬雲隨口一句雞湯便會被奉為勵志名言,而現在,職場人從心底抵制“996是福報”的說法。

這些看似自我調侃的流行詞彙,實際上恰是群眾意志的體現。資本、大廠出於利益最大化的商業目的,主動選擇站在了群眾對立面。加之一系列侵蝕社會道德底線,挑戰法律紅線的行為被曝光,大家逐漸意識到,此前追捧的大廠非但沒能引領社會風尚,甚至缺少對法律法規和道德倫理的敬畏之心。反差之下,大廠濾鏡蕩然無存。

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講,當把位於價值中心的“人”拿掉,“企”字就成了“止”。任何漠視人的企業,很難說其事業擁有長久的價值。

所以,由此看來,正在遭受狙擊的大廠,實際上是自己把自己推到了時代的槍口之下。

本文來自“”,文:彬彬,轉載請聯絡原作者獲取授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