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一群科學家幹出1個IPO:120億美金

7年!一群科學家幹出1個IPO:120億美金

文丨韓希言

這一次,距離“AI第一股”的誕生真的不遠了。

就在幾天前,港交所檔案披露,商湯科技透過上市聆訊,預計很快會在港交所上市,IPO計劃募資1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AI獨角獸IPO。而此前,曠視科技與雲從科技也分別於今年下半年在科創板過會。至此,“AI四小龍”中已有3家拿到了二級市場的“通關文牒”。

關於這次上市潮,在外界看來是必然結果。人工智慧行業投資回報週期長、投入高、虧損嚴重,已經成為共識,而投資市場已不再像前幾年那樣盲目押注AI賽道。

據招股書顯示,商湯的團隊多為科研群體:40位教授,5000名員工2/3為科學家和工程師。

“所有人都等不起、等不及了。”一位投資人向投資人直言。“在未能實現有效造血的時候,上市成為了這些獨角獸們共同的、唯一的選擇。”“(對於AI公司來說)現在的形勢是哪裡能上就上哪裡。”

去年7月29日,曠視科技CEO印奇表示,所有AI企業都已經步入生死之谷。他認為,AI產業落地進入了深水區,穿越時間可能在未來18~24個月。

這讓部分AI創業者也產生一種常態焦慮:如何更加快速地推進AI技術與產業相融合,如何走出泡沫期,如何不被淘汰。

直至今日,以“四小龍”為代表的AI大小玩家們走出“生存之谷”了麼?也許很快,也許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注:本文內容主要來自鉛筆道記者採訪和有權威信源的公開資訊,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AI”四小龍爭相上市

11月22日晚間,據港交所檔案披露,商湯科技透過港交所上市聆訊,聯席保薦人為中金公司、海通國際和匯豐銀行,預計很快會在港交所上市,IPO計劃募資1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6月商湯完成最後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超120億美元,近期資本市場又預測其估值達到130億美元。若成功上市,商湯或將成為目前人工智慧領域全球最大的IPO。

實際上在此之前,路透社就曾報道商湯科技港股IPO獲得批准。商湯科技當時對外的迴應均是:“感謝您的關注,公司對此不予置評。”如今,隨著港交所“官宣”,真相也得以水落石出。

成立於2014年的商湯科技,是一家專注於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的AI軟體公司,主要業務包括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汽車四大板塊。其中,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扛起了商湯的營收大旗,並且兩者的佔比逐年提升,今年上半年,兩大業務收入佔比合計超過8成。

據招股書顯示,商湯是可謂是AI行業亞洲收入第一的公司。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商湯營收分別為18。5億元、30。3億元、34。5億元。

7年!一群科學家幹出1個IPO:120億美金

但是在營收表現向好的同時,商湯科技企業虧損的情況同樣值得留意。2018年、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科技分別淨虧損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及37。13億元。

作為AI獨角獸,商湯科技一直備受資本青睞。根據招股書披露,商湯科技共計完成12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5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6。58億元)。股東方面,商湯最大股東依然是創始人湯曉鷗教授,持股21。73%。外部股東中,軟銀持股14。88%,阿里以淘寶中國持股7。59%,春華資本持股3。08%,銀湖資本持股3。05%,IDG資本持股1。42%。

至於受資本追捧的原因,商湯聯合創始人徐冰曾接受媒體採訪時披露了一部分:“我們所有的投資人,目前得到的回報都遠超他們的平均回報率。銀湖資本是市場上有名的投TMT行業的投資機構之一,過往30年的平均投資回報率是37%。這是非常可怕的一個數字,在全球TMT投資領域應該是數一數二。包括銀湖在內的投資人,在投資我們後,回報率都遠遠高於這個數字。我們已讓所有投資方賺到了大錢。”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江湖上流傳起“AI四小龍”的說法。從融資到上市,“四小龍”的發展節奏都高度協同。“四小龍”之中第一個申請上市的曠視曾於2019年就向港股提交了招股書,但不到十個月便終止赴港上市程序,隨後曠視從港股轉戰科創板並於今年9月過會。此外,雲從在2020年向科創板遞交招股書,今年7月也已成功過會。目前唯一有點落後的是依圖,它在2020年上市申請獲上交所受理後,卻在今年6月主動撤回上市申請。

“四小龍”為什麼競速上市?投資人楊俊(化名)對鉛筆道分析稱:“所有人都等不起、等不及了。”

人工智慧行業投入高、回報週期長,虧損嚴重,已經逐漸成為普遍認知,而投資市場已經不再向前幾年那樣盲目押注AI賽道。“也因此,在未能實現有效造血的時候,上市成為了這些獨角獸們共同的、唯一的選擇。”

對於上市程序,此前還有投資人感嘆:“(對於AI公司來說)現在的形勢是哪裡能上就上哪裡。”

看不見的AI,看得見的虧損

為錢焦慮,是AI創業者的常態,且與公司的體量大小無關。

翻開“AI四小龍”的招股書,共同點都是未能實現盈利。粗略統計,“四小龍”三年累計虧損超400億。雖然虧損都包含了“公允價值損失”(主要是員工期權造成的虧損),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虧損後,各公司的調整虧損淨額都有降低,但數字依然龐大。

拿本次即將上市的商湯舉例,在財報中,商湯將虧損歸因於鉅額研發支出,其中研發人員的薪酬開支佔了大頭。

商湯科技聯創兼CEO徐立曾表示,“人工智慧的戰爭是人才的戰爭。”所以,自2014年完成天使輪融資後,商湯即開始地毯式招攬人才。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有5286名員工,其中3593名為研發人員(超過另外三家研發人員的總和),另外還有40名教授帶領研發工作。

所以也有觀點認為:“AI公司是科學家的狂歡,但學術論文是產生不了營收的,總得有人來給員工的高薪、昂貴的叢集和電費買單。”

7年!一群科學家幹出1個IPO:120億美金

在鉅額虧損的另一面,投資人對盈利的迫切性越來越強烈。華盛證券認為,目前AI創業公司已經成長多年,已經從“技術突破”轉向“商業成長性”週期,資本對其的選擇也從技術突破轉向了能否落地的實現商業化的階段。

可是,AI商業化並非易事。一家AI企業創始人此前對鉛筆道分享自己感受:“AI創業,死亡隨行。”其核心原因就在於技術投入高,但是賺錢難度大。

就目前來看,AI的商業化落地場景比較集中,“AI四小龍”都在安防、金融領域進行競爭。大方向的“異曲同工”,部分垂類業務的重合,使得競爭者之間從避免同質化走向了同質化。

當然,AI難賺錢的局面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四小龍”雖然擁有非常強悍的技術實力,但在市場上用來招攬客戶的,往往是比較樸素的大眾化產品,很難實現非常高的利潤。

換言之,雖然AI技術正在高精尖方向快速迭代,但市場上的需求還是比較低端。“比如商湯的困頓來源於願景與現實的巨大落差,當下的AI技術無法實現平臺型的商業模式,而碎片化的定製場景無法支撐過高的估值。”

一位“四小龍”其中一家公司的員工表示,“四小龍”尚未盈利主要是行業本身特點和技術受限所致。

從模式上,國內的大部分企業(尤其是大部分中小企業)沒有形成為服務付費的習慣,所以AI 公司的業務大部分只能 to G 或 to 大客戶。而 to G 和to 大客戶通常專案定製化程度高,專案的可複用程度差,邊際效應太低,成本過於高昂。

在技術層面,當前 AI 技術尚不夠成熟,可落地的僅有識別(主要是人臉識別)技術時,就導致各家的產品與服務較為單一,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市場對於AI 技術的需求很多,但很多需求準確性暫無法做到商業可用,甚至有些需求完成實現不了。

總結來說,燒錢能力驚人且商業化進展緩慢,這便是包括“四小龍”在內的AI企業飽受外界質疑的一部分原因。

對於投資人來說,前期的估值水平太高,但相關公司的發展勢頭目前看來很難維持高增長,且看不到盈利的階段。

更關鍵的是,不僅在於現階段虧損,而且未來幾年時間內,AI公司大機率還會繼續虧損。

當潮水褪去

那些曾經被風口和概念掩蓋的問題,隨著資本退潮,赤裸裸地呈現在AI行業面前。

面對困局,“AI 四小龍”除了向二級市場尋求新的資本外,還需要新的故事。“四小龍”也在謀求轉型,開始在更加垂直的領域,去尋求商業模式的差異化。

在招股書中,商湯表示本次IPO募資60%將用於公司研發投入;15%用於業務拓展,主要是新興商業機會和國內外市場拓展滲透;15%用於投資併購,商湯稱將尋求對外戰略投資和併購機會,擴大AI生態,以及在各行各業的影響力。

實際上,商湯科技一直在不斷地擴大業務範圍,戰線逐漸拓展到自動駕駛、智慧手機、醫療健康、文娛、廣告、新零售等領域佈局後,又宣佈進軍AI教育,成立了子品牌商湯教育。

當元宇宙概念出世後,外界紛紛給AI企業們出主意,建議它們用最快的速度與元宇宙關聯起來。

確實,元宇宙的實現離不開AI技術。商湯科技招股書也50次提及元宇宙,並表示公司已構建用於賦能IOT裝置及驅動元宇宙的多層基礎設施,其SenseMARS軟體平臺已成為最大的元宇宙賦能平臺之一,內含超過3500個AI模型支援的全新的元宇宙體驗,公司一直在開發可廣泛部署在雲及物聯網裝置上的元宇宙相關技術,有望構築元宇宙無處不在的入口,創造真正沉浸式的元宇宙體驗。

但是,但目前元宇宙還處於概念階段,除了講故事,究竟能給AI公司帶來多少助力尚不能下定論。資本市場要聽的不再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科幻”故事,而是實際的商業內容。

7年!一群科學家幹出1個IPO:120億美金

湯曉鷗和商湯科技CEO徐立在創立公司時,就有一個共識:“不做高高在上的技術,而是要把技術轉化成商業和生產力。”然而直至今日,如何成為一家能夠盈利的商業公司?對於這個問題,商湯目前還沒有交出一份外界滿意的答卷。

這個問題對於其他AI玩家而言,亦然。“所有AI企業都已經步入到‘死亡之谷’,大家已經有很高的預期,當預期往下回落的時候,到底哪個AI企業能穿越這個‘死亡之谷’,大家都很難預測。”去年7月29日,曠視科技CEO印奇在年中媒體會上如此表示。他認為,可能在未來18~24個月的泡沫期內,不帶來真實價值的AI公司將被淘汰出局。按照他的說法,現在的AI企業們依然還在谷底。

IPO能讓“AI四小龍”續命,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上市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當光環褪去,如何活得越來越好?這成了當下擺在所有AI企業面前的問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