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疑難雜症多,36 碳請回答

「雙碳」疑難雜症多,36 碳請回答

讀者的熱烈討論,讓我們覺得,36 碳的內容產出速度,已經追趕不上讀者對資訊獲取的迫切程度。

策劃 | 蘇建勳、邱曉芬、鄧詠儀來源|36碳(ID:carbon_36kr)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新能源有什麼風口?”

“普通人怎麼入局雙碳?”

“考證有用嗎?”

……

作為 36 氪旗下關注“雙碳與 ESG”的獨立欄目,“36 碳”已上線百日有餘,我們的目標,是希望透過擅長的內容生產能力,解決行業裡諸多資訊不對稱,正如

“雙碳”興起,人們清楚其重要性,但又困惑於“誰在做?怎麼做?找誰做?”。

過去三個月,我們產出了近六十篇原創內容,包括引起了諸多討論的“談碳”(高管訪談)、“碳案”(減碳案例)兩個 IP 欄目。

為了進一步獲取讀者的喜好與需求,我們還組建了四個“36 碳讀者群”,目前已有超過 1000 人加入社群,群裡的討論絡繹不絕:

「雙碳」疑難雜症多,36 碳請回答

36 碳讀者群的日常互動

諸如文章開頭的疑問,幾乎每天都在社群中被提出。讀者的熱烈討論,更是讓我們覺得,36 碳的內容產出速度,已經追趕不上讀者對資訊獲取的迫切程度。

為了更快、更精準地幫助讀者解決問題,在6 月 15 日,也是“全國低碳日”的這天,36 碳正式上線一檔針對讀者答疑的欄目:36 碳請回答。

欄目參與方式非常簡單,您可以掃描以下二維碼,新增 36 碳小助手微信,提出對“雙碳與 ESG”領域關心的問題,我們會找到行業內的相關資深人士,為您答疑解惑。

為了讓廣大讀者更直觀地看到“36 碳請回答”的樣貌,我們向社群內的部分活躍群友事先收集了他們關心的問題,並點對點找到了專業人士進行回答。

以下便是“36 碳請回答”第一期的問答內容:

「雙碳」疑難雜症多,36 碳請回答

@Jason (36 碳讀者 4 群)提問:

怎麼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全國碳市場交易方式(掛牌協議交易、大宗協議交易、單向競價),掛牌協議交易是不是類似“市價委託”?單向競價是不是類似“拍賣”?

“中創碳投”投融資和國際事業部 資深分析師 林立身 答:

掛牌協議交易可以理解為“線上交易”,類似股市中的“限價委託”。交易一方輸入委託價格和數量,掛牌買入或賣出;掛牌數量和價格資訊公開顯示在交易平臺中;交易另一方可選擇掛牌最低價的賣出訂單或最高價的買入訂單,與之完成交易。

大宗協議交易與股市中的大宗交易接近。大宗協議交易一般由交易雙方線上下先協商好交易的數量和價格,再在交易系統中定向完成雙方之間的交易。全國碳市場中單筆大宗協議交易需大於等於10萬噸,而價格協商空間(±30%)比掛牌協議交易(±10%)更大。

單向競價類似於“拍賣”機制。當政府拍賣碳配額時會採用這種交易形式。當多家企業參與競價,採取“價格優先、數量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對符合原則的報價優先成交。當前全國碳市場還未使用過單向競價的交易方式。

對於全國碳市場交易方式的官方說明如下:

(1)掛牌協議交易

掛牌協議交易指交易主體在掛牌交易業務的交易時間內,透過交易系統提出賣出或買入掛牌申報,遵循價格優先原則,意向受讓方或出讓方對掛牌申報進行協商並確認成交的交易方式。單筆買賣最大申報數量應小於1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價格在上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的±10%之間確定。

(2)大宗協議交易

大宗協議交易指交易雙方透過交易系統進行報價、詢價並確認成交的交易方式。單筆買賣最小申報數量應不小於1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價格在上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的±30%之間確定。協議轉讓申報須經過交易所確認,成交後不得撤銷、變更。

(3)單向競價交易

單向競價交易指交易主體向交易機構提出賣出或買入申請,交易機構釋出競價公告,多個意向受讓方或出讓方按照規定報價,在約定時間內透過交易系統自主競價併成交的交易方式。

單向競價交易包括整體和部分單向競價。部分單向競價交易採取“價格優先、數量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競價活動結束,對符合前述原則的報價優先成交,未實現匹配的數量在競價活動結束後自動撤銷。

(中創碳投成立於2010年7月,作為國內最早投身碳資產開發的機構之一,核心優勢是提供“一站式”服務。基於深厚的碳市場、雙碳領域政策及標準制定經驗,龐大的買家網路資源,可為各類客戶提供碳資產開發的全方位專業化服務。如您有任何合作意向,歡迎聯絡info@sino-carbon。cn)

「雙碳」疑難雜症多,36 碳請回答

@ 贔晶(36 碳讀者 3 群)提問:

做碳行業需要什麼資質,拿碳核查舉例 ,如要有2021年國家收錄碳排放管理師的證書,是否就可以直接可以做碳核查?現在碳排放管理師的證書最權威的發證機構是哪個?做碳排放管理需要學習哪些教材?

正合綠勢 副總經理 趙秀宣 答:

對於不瞭解“雙碳”的朋友們,在接觸碳盤查和碳核查兩個概念時,經常容易混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概念。

碳盤查是指以政府、企業等為單位,計算其在社會和生產活動中各環節,直接或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就是碳圈常說的“摸家底”, 也可稱作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是所有企業均可做的自願行為。以伊利舉例,伊利是連續12年開展實施自主碳盤查的乳製品企業。目前,以世界500強為主的快消品企業都在加入其中。

碳核查則是由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核查機構對企業的碳盤查報告進行稽核,並出具核查報告或宣告的過程。而碳核查是由第三方機構對企業進行的審查,對企業來說是被動的。而碳核查的物件僅包括納入國家要求控排和碳交易的企業,以火電廠、工業等高排放行業為主。

企業要做碳中和需要:一、摸清自己的“碳家底”,明確碳排放範圍;二、在明確排放範圍的基礎上,企業需明確排放總量,即開展碳核算。三、結合企業特徵,制定科學的碳減排目標。所以碳盤查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必經之路。只有摸清每個企業每年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才能制定出相應的減排方案,從而真正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個人層面建議大家先學習各大環境能源交易所發起的培訓,做系統性的學習,再去行業內知名企業面試。這是項非常專業的工作,需要理論+實踐共同推進。目前業內知名的碳核查機構如:中國船級社、CTI華測等機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