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導彈院"百花齊放、眾智創新"行動見成效

航空工業導彈院"百花齊放、眾智創新"行動見成效

陳松 攝

2022年是航空工業“創新年”。航空工業導彈院以“百花齊放、眾智創新”行動開啟虎年工作的新篇章。截至3月2日,完成申報的245個創新專案已有147項獲得投資,其中有4項以“揭榜掛帥”形式完成了專案承接;“伯樂投資人”累計投資金額達617。4萬元。

導彈院設計、工藝、質量、管理等專業領域的廣大職工摩拳擦掌,踴躍投身創新熱潮。懷揣創意的鑄箭人報專案、建團隊、找投資、拼進展,正奮力續寫眾智創新的“春天故事”。

追求極致 勇者向創新邁進

導彈院總體所張國慶的專案團隊要挑戰某部件氣動阻力的最小極限。“我們的產品,初速度高、過載大,氣動阻力越小,才能飛得更快、更遠。”型號研製的需求始終在召喚著創新的腳步。

某元件是產品效能提升的關鍵。採用怎樣的設計,能使產品效能達到最優?能不能探索一種新結構?能不能採用新材料?技術創新的程度關係產品效能的高低。張國慶深知:“技術創新堅決不能‘掉鏈子’,把產品做‘漂亮’了,就是對航空報國初心的擔當。”多少個晚上,張國慶一遍又一遍地開展理論計算,拿著零件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排列組合,探索最優佈局。接下來,做建模、做模擬、網格劃分、邊界條件載入,種種資料結果符合預期。就這樣,張國慶在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愈發地篤定。

“把問題的答案追到本質、追到根源,就會認識得越來越深。當在研究新東西的時候,是很有幹勁的!”張國慶和他的專案團隊向著目標孜孜以求。

起於一線 生產班組燃起創新火苗

總裝二廠的王昆有這樣一句宣言:“學歷不能成為創新路上的絆腳石。”從一名電氣裝配除錯的新人到總體交付團隊的班組長,今年是他在生產班組摸爬滾打的第16個年頭。王昆和班組的其他工人沒有耀眼的學歷光環,但有著豐富的生產經驗和交付歷練,他們最懂現場的痛點。

王昆所在的總體組是產品非火工品狀態交付的最後一道關口,痛點問題直接關係著生產交付的進展。某型產品伺服部件裝配流程中有很多值得改善的點。例如,產品套接面的精準選配、對接面塗膠的控制、艙段圓周面螺釘裝配等步驟存在人力資源和輔料浪費、效率偏低、質量一致性有待提高的情況。同時,操作者在裝配中需要不斷手動旋轉產品,存在劃傷漆層和磕碰風險。越是靠近一線,對流程痛點的感知就越強烈,創新的炮火理應率先從一線燃起。“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王昆帶著滿身的闖勁和幹勁,從最初的改善點子,到著手設計一個個工裝,再到準備形成小體系,做成精益單元。這一路的程序使其生產班組的創新火苗越燃越旺。

激發熱情 創新需要打破常規

孫希婕是一名負責裝配除錯的工藝師。某型產品非均勻校正係數標定測試佔機時長約10小時,驗證測試時間約4小時,若定位為驗證指標不透過,產品進行返工的週期約14天。“時間太寶貴了!耽誤不起啊!”孫希婕懷揣這樣的緊迫感,和團隊成員思考著、探索著。

在總裝一廠的“微創新”展覽牆上寫著這樣的一句話:“在原有的生產模式下,一味地埋頭苦幹,已經無法達到目標任務了,必須勇於創新,打破常規,才能爭創效益。”“目前分廠的生產節奏加快,保證產品的一次合格率是提高生產效率的有效方法。”這是一條打破當前生產模式的創新之路,始終吸引著孫希婕和她的團隊成員向前邁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