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噹 敲麻糖"民謠喚起童年回憶

“紅甘蔗,節節甜,看到看到就過年。”2月22日,79歲高齡的內江市退休教師甘光地用毛筆寫下了這句民謠。他說:“民謠深入社會基層,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連,我就是一個聽著民謠長大的人,從民謠中汲取了很多營養。”

民謠是一種廣泛流行於民間的特殊的語言形式,或讚美良善,或針砭時弊,既是社情民意的真實寫照,又是時代變遷的生動縮影。內江有哪些生動有趣的民謠?傳遞了哪些價值觀?翻開一本《中國詩詞整合內江卷》,甘光地為記者娓娓道來。

記憶

民謠往往與美食和遊戲有關

2018年,由張子楓、彭昱暢主演的電影《快把我哥帶走》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大白天亮,催豬起床。我來看豬,豬在床上。”

這句民謠也是甘光地對民謠最初的記憶,那時他才四五歲,不用上學在家睡懶覺。要去學堂的哥哥經過他的房間,就會唱這首民謠,“用一種詼諧的方式嘲諷我賴床。”

孩童時代對民謠的記憶往往伴隨著美食和遊戲。甘光地回憶說,有小販揹著背篼或挑著籮筐走街串巷,一邊走一邊敲打鐵片,傳出清脆悅耳的“叮叮噹”聲音,大老遠一聽,便知道是賣麻糖的來了。所以有一句民謠流傳:“叮叮噹,敲(音kāo)麻糖,敲得娃兒心頭慌。”

還有幼兒園裡常常聽到的民謠,既與食物有關,又有教育意義。如:“排排坐,吃果果,幼兒園裡朋友多。你一個,我一個,大的分給你,小的留給我,妹妹睡了留一個。”

作用

培養人們愛國愛家鄉的情懷

甘光地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國有一次民間文學採集活動,內江各縣區文管所派人深入鄉鎮村落收集民謠,為內江民謠的保護和傳承奠定了基礎。

2015年,內江市詩詞楹聯協會編寫了《中國詩詞整合內江卷》,作為學會副會長和內江民間文學愛好者,甘光地特意提出將內江民謠作為“附輯”印在書本末尾。

書裡收錄了四類不同題材的民謠,例如反映人文地理的“七孔照沙洲,沱江日夜流。高官由你做,一去不回頭”,體現風土人情的“人稱內江是甜城,滿山遍野甘蔗林。只因農民有幹勁,內江糖廠搞不贏”等。

甘光地總結說,這些民謠有利於當代人建立文化自信,培養人們愛國、愛家鄉的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傳承

希望學生將民謠傳唱下去

如今,民謠已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衰退,即使童謠也不再流行。甘光地分析說,主要原因是現在的孩子缺乏唱童謠的載體和時間,以前踢毽子或者跳繩時就會唱,如今孩子們都忙於功課學習。

儘管如此,甘光地還是希望能透過收集、改編、創作、展示等方式,讓民謠流傳下去。他希望學校借鑑“經典詠流傳”節目形式,將一些體現正能量的民謠透過歌舞等藝術形式傳唱下去。

最近,內江市詩詞楹聯協會正著手透過網路渠道收集、釋出民謠。本地一些藝術家也在創作新的民謠,還有的書畫家以民謠為主題進行書畫創作。(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