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丈量城市 (ID:Measure-the-World)

,作者:李海濤,特邀攝影:李忠,攝影:王建華、郝榮福、龔慧嫻、李海濤,插圖:李民,設計:王冰,原文標題:《波士頓“128科創走廊”,“生物經濟”發展教科書》,頭圖來自:作者供圖

一、128公路創新走廊VS矽谷

近些年,關於矽谷衰落的觀點很多,例證是特斯拉、惠普、甲骨文等科技企業的總部紛紛搬離矽谷,辦公空間空置率居高不下

(舊金山高達20%)

等等。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作為矽谷的代表,舊金山2021年有近10萬人離開,媒體發明了“科技大出走”一詞,形容這一趨勢

但是在2021年,美國43%的風險資金流向矽谷,創下近幾年新高;25家新獨角獸企業中,有15家位於矽谷。也就是說在老牌企業搬走的同時,伴隨著更多新企業崛起,矽谷創新地位變化並不大。

不過,在生命科學領域,矽谷已位居第二

——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

(Gen)

雜誌評選的《美國十大生物製藥叢集》榜中,波士頓已經連續4次擊敗矽谷,位居榜首

(2018年至今)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波士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高地

波士頓有2,000多家來自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機構和企業

(如阿斯利康、賽默飛、諾華、輝瑞等)

,位居全美生命科學行業五大求職地之首,這使其有了“基因城”的新稱號。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波士頓肯德爾廣場被稱為“全球醫藥產業的華爾街”

其實,矽谷與波士頓之爭已持續了很久,更準確地說,是波士頓128公路創新走廊與矽谷的互爭雄長,已有半個多世紀。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從上世紀中葉起,128公路沿線的科技企業就開始了與矽谷的競爭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128公路沿線的科技企業們

這一東一西的兩個地區,為什麼會成為科技創新的競爭對手呢?

一是,兩者均為“錨定加”*創新模式的代表

——矽谷依託於斯坦福大學發展壯大,128公路依託於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起家。

*錨定加(Anchor plus):依託於一個錨機構帶動的創新區型別,通常錨機構可是高校、研究機構以及超大型企業等。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帶動128公路與矽谷發展的錨定家機構:麻省理工學院(左圖),斯坦福大學(右圖)

二是,兩者的發展歷程非常相似

——二戰之後,101公路舊金山至聖何塞一段,發展成為矽谷;與此同時,波士頓的128公路沿線,成為科技企業聚集區。

三是,兩者科技產業發展方向,曾經高度重合

——矽谷依託半導體優勢發展小型計算機;128公路同樣發展小型計算機,並進軍企業使用者領域,一度領先於矽谷。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矽谷與波士頓的區位

當然,後來的結果,大家耳熟能詳——20世紀80年代末,個人電腦崛起,矽谷的創新一發不可收拾;而128公路成為過去式,逐漸被人們遺忘。直到近些年,波士頓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領先,128公路才重新回到大眾視野。

上個世紀末,有關128公路失敗與矽谷成功的報道風行一時,主流觀點認為,是兩者的社會文化差異因素所導致——

矽谷開放包容、鼓勵試錯,允許員工“背叛”;128公路保守教條、嚴苛對待失敗,並以員工的忠誠度為榮。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肖克利半導體的8名員工集體辭職,成立了快捷半導體,被“電晶體之父”威廉·肖克利稱為“八叛徒”,這也是矽谷“背叛”文化和繁榮的開始(圖為八叛徒,來源:Wikipedia)

真的是因為社會文化差異嗎?

如果社會文化決定著創新的成敗,128公路就不會再次崛起,難道說波士頓的社會文化發生了180°的大轉彎?

當然不是!

128公路VS矽谷,雖然都是錨定加的創新模式,但兩者的創新體系截然不同——

矽谷,基於各個企業的創新,形成合作網路,是協同創新;128公路,則是基於獨立公司,自供自足式的發展創新。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128公路、矽谷沿線的核心製造業企業分佈

128公路再次崛起,與創新體系的改進,政策的調整,以及大都市圈的發展有著緊密聯絡。

下文,我們將一起走到這些答案的背後,一探究竟。

二、領先矽谷,站在創新之巔的128公路

麻省理工

(以下簡稱MIT)

、二戰、郊區化是128公路,發跡並領先於矽谷的三個關鍵詞。

1。 歪打正著的128公路

波士頓所在的馬薩諸塞州,自工業革命起,便是美國製造業中心。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馬薩諸塞州的大波士頓地區,曾是製造業中心

1861年,以促進區域製造業發展為目標的MIT成立。MIT鼓勵科研人員將研究成果商業化,可以說是科研創業和技術轉讓的先鋒。

例如雷神公司

(1922成立,從電器公司轉為軍火公司)

、寶麗來

(1937成立,主營光學裝置)

等等企業,從創始人到技術,均是來自於MIT。

MIT不斷推動科技轉化的同時,92km長的128公路也在加緊建設

(1920s-1950s)

不過128公路並不是高瞻遠矚規劃出來的產業走廊,而是為了應對馬薩諸塞州傳統制造業衰退,而上馬的“基建工程”;更是為了解決波士頓大城市病問題,推出的郊區化疏解舉措。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以“女巫”著稱的塞勒姆,成為128公路人口疏散作用的受益者

128公路與城市連線的便利性,以及大片開闊、廉價的土地,獲得了雷神公司、寶麗來等等這些“新興”科技製造公司的青睞,紛紛落戶在128公路沿線。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雷神公司是最早落戶128沿線的企業

2。 由民用到軍用的128公路

二戰爆發,MIT創新力+區域製造能力,讓波士頓成為美國二戰期間,最為重要的軍事研發、製造中心之一。各類科研實驗室在MIT區域爆發式增長,一些保密性高、需要大型空間的實驗室,則建設在128公路沿線。

逐漸科技化的128公路,也帶動了沿線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例如德事隆公司

(財富500強企業)

,原是本地的一家合成紗線廠,二戰時期成為降落傘製造商,後借區域的技術優勢發展合成材料,並進入航空領域,成為大型工業集團。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除了企業和各類實驗室,布蘭迪斯大學等教育機構也來到128公路沿線

二戰結束時,MIT成為美國最大的國防研發承包商,128公里則成為“科研一條街”。

不過,國防需求一家獨大的狀況,使公路沿線的企業們規模越做越大,也越來越偏好垂直整合行業產業鏈,而不是與其它企業展開合作。

就像寶麗來,原本為偏光鏡製造公司,因戰時航空偵察攝影的需求,發展成為集鏡頭、相機、攝影機、膠捲等相關裝置的全產業鏈製造企業。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128公路沿線密集的企業,郊區化的園區非常符合“自給自足”的模式

3。 超越矽谷的128公路

1945年,萬尼瓦爾·布什

(雷神公司創始人,美國科學研究與開發辦公室負責人)

透過《科學,無盡的邊疆》的報告,向時任總統小羅斯福,闡釋了科學與政府的關係,建議政府大力支援科學研究,向大學和企業提供研究經費。

一個依靠別人來獲得基礎科學知識的國家,無論其機械技能如何,其工業進步都將步履緩慢,在世界貿易中的競爭力也會非常弱……政府的研究應當集中於那些具有公眾重要性,且私人組織無法充分開展的研究和服務領域。

—— 摘自《科學,無盡的邊疆》

128公路成為科研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來到這裡,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研究機構周邊聚集

(到1965年,128沿線已有574家公司)

隨著冷戰時代到來,波士頓參與到太空競賽中,併成為研發、建設半自動地面環境

(SAGE)

防空系統的中心,該系統基於計算機和雷達的技術創新。

其中,計算機從硬體到軟體技術的民用化,使128公路成為小型計算機

(面向企業客戶)

革命的中心。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1958年修建的半自動地面環境控制中心,以及配套的Whirlwind計算機(來源:Wikipedia)

到1970年代末,單是數字裝置公司、王安電腦、通用資料三家公司的計算機銷量,就佔據全美市場份額的42%以上。

這一時期,也成為128公路超越矽谷的高光時刻,沿線企業超過1,200家,僱員約8。5萬人,超過同時期矽谷6萬僱員數量。

在當時美國製造業大轉移的背景下,波士頓實現了製造業逆勢增長,被稱為馬薩諸塞奇蹟。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128公路沿線隨處可見的科技企業

4。 逐漸被淡忘的128公路

面對矽谷正在崛起的個人電腦浪潮,128公路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威脅。

當時王安電腦

(文字處理型計算機明星企業)

對個人電腦的評價是:“個人電腦是一個不錯的玩具,但它們不可能取代我們擁有文字處理技術,為印刷和出版界開發的企業級電腦。”

128公路自供自足的創新模式上,越走越“孤立”。像阿波羅電腦,作為圖形工作站的引領者,它採用了自身研發的作業系統、處理器、積體電路等,儘可能的與其他品牌不相容,以保持自身優勢。

這與矽谷推動個人電腦發展,四處湊硬體、使用開源系統,“攢機器”的方式大相徑庭。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左圖為王安電腦面向企業的2200型,右圖為各類硬體拼湊的“牛郎星8800”,是個人電腦的標誌起點之一。諷刺的是牛郎星8800誕生於麻省理工,來自哈佛的比爾·蓋茨在此基礎上開發作業系統,而個人電腦的浪潮卻發生在矽谷(來源:Wikipedia)

到1980年代末,隨著國防合同逐年降低,企業客戶增長停滯,以及矽谷個人電腦佔領市場的挑戰,128公路走向衰退。

128公路試圖在網際網路領域有所建樹,但網際網路泡沫破裂、金融危機紛來沓至,10年間128公路沿線有11萬個崗位消失,有影響力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只剩貓途鷹

(Tripadvisor,旅遊服務類網站)

等為數不多的幾家。

此外,創立於波士頓哈佛大學後搬到矽谷發展的Facebook

(現改為Meta)

,成為媒體們認為128公路不再適合創新的“有力”佐證。

那麼,128公路是如何再次崛起的呢?

三、重塑創新體系,啟用創新走廊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

這是1980年代,人類基因組計劃

(1990年啟動的跨國跨學科的科學工程)

編制中提出的“預言”,這一學科將推動醫療、農業、保健、食品、製藥等行業的發展。不過預言並不代表現實,更不意味著128公路可以翻身。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1999年,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人類基因組中心加入該計劃,我國成為該計劃的第六個參與國,是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圖為人類基因組計劃標識,來源:Wikipedia)

我們換個視角,從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來觀察128公路,會發現機遇來了。

128的崛起是美國對戰時“贏得戰爭能力”的需求;而衰敗則是無法滿足時代對“休閒消費能力”的需求;進入21世紀,社會需求開始從注重生活質量,向追求生命質量轉變。

更重要的是,生命科學領域出現與物理學、化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跨學科協同發展的趨勢。多領域的技術積澱,讓128公路有了翻盤機會。

MIT、創新體系、政策調整,成為128公路發展生命科學的三個關鍵詞。

1。 “洋蔥圈”式的創新結構

MIT、哈佛在生命科學領域積累深厚:

1970年,兩家成立健康科學與技術專案

(HST)

,用於培訓教職員工跨學科的實踐;1982年,成立了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在分子生物學領域

(基因結構、功能分子層面研究)

MIT還擁有多名諾獎獲得者;MIT的工程學院,則是將生物學工具應用到教學實驗的最早院系之一。

波士頓在生命科學領域,形成了以MIT為核心→老城區→128公路→495州際公路,“洋蔥圈”式的創新結構。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波士頓“洋蔥圈”式創新結構

這樣看來,波士頓似乎是又一次重複上世紀的創新方式,只是規模更大而已。

是這樣嗎?

精準創新,發現一批

事實證明矽谷開放式、勇於試錯的創新方式是成功的。但波士頓更追求創新的“精準度”,這種精準度,來自於MIT對創新的把控。

首先,是方向準確。

MIT面向學生、教師、校友組建了80多個創新和創業組織

(I&E)

,針對創新團隊提供定製課程、指導和活動。此外,制定出創新基準原則,如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研究內容具備交叉性、方向具有獨創性等,讓創新更容易落地。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MIT校園成為舉辦各類創新、創業活動的承辦地

其次,是提供機會。

MIT工業聯絡計劃的參與,讓創新更容易被轉化。MIT工業聯絡計劃,是一個由學校、政府、企業組成的生態網,連線著超過1,700家企業,其中800家為世界領先公司。

學校、企業都有合作義務,平均每年會有600個合作專案接洽,具有商業價值的專案,企業會購買專利或者進行孵化。

例如,著名的MIT媒體實驗室展開的“分子機器”專案,就得到很多藥企資助,透過基因組工程、機器學習、生物資訊學等跨學科協作,解決藥品療效設計問題。這也給了更多非生命科學領域的團隊,加入該行業發展的機遇。

生活留人,孵化一批

MIT為創業者們打造出MIT創新總部

(約2,400平米)

,然而,在面對龐雜的創業團隊時,這點空間簡直就是杯水車薪。如何孵化更多的創新團隊,是波士頓急需解決的問題。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MIT創新總部

你也許會想,128公路的機會來了。

沒錯,這是機會,但並不來自於這些孵化階段的創業者們。

不僅是因為,128公路郊區化的產業園,以整租為主,成本過高;還因為嚴重缺乏生活配套,對新生代的創業者們缺乏吸引力;況且這些初創公司,嚴重依賴緊鄰MIT帶來的便利。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128公路沿線園區雖然環境優美,但租賃面積大、缺乏生活配套,並不受創業者們的青睞

以上種種需求,反而激活了波士頓

(含劍橋市)

的老城更新程序。這些更新,透過都市化生活的塑造,增加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促進它們之間更頻繁的交流,透過弱關係

*

的搭建加速創新。

*弱關係理論:不相熟的人交流知識與資訊,就會產生新知識,由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提出。

在更新的區域中,既有透過打造10分鐘生活圈

*

,成為科技創新區的波士頓南灣,在此聚集的企業已過1,500家。

*10分鐘生活圈:10分鐘步行範圍內,滿足工作、居住、購物、娛樂、文化等需求。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從破敗港口到科技中心的波士頓南灣

也有在此前更新中,大拆大建,走向失敗的波士頓西區,在承接MIT外溢的創業需求後,重獲新生。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成為科技企業新聚集區的波士頓西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是被稱為“全球最具創新性1平方英里”“全球醫藥產業的華爾街”的肯德爾廣場。全球TOP20的生物醫藥公司中的18家在此設立辦公機構,生物技術公司超過250家,其中80%為初創企業。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被譽為“全球最具創新性1平方英里”的肯德爾廣場

肯德爾廣場的成功與緊鄰MIT的區位優勢密不可分,更離不開“打造創業孵化空間、串聯重要創新節點、構建魅力生活環境”的更新策略指導。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肯德爾廣場生活化的環境改造

說到這裡,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似乎只是帶動老城區的發展,跟128公路的發展沒什麼直接關係。

其實不然!

走廊升級,做大一批

128公路,不僅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發展的受益者,還成為增長中心,這主要源自於相關領域在以下三個方面的需求。

一是,實驗室空間需求。

眾所周知,目前的科技製造產業,研發與製造通常是分離的。簡單點說,研發會選擇靠近創新源頭的區域聚集,而製造會在具有成本、物流優勢的地區落地。

MIT作為創新源頭,卻無法滿足行業對海量實驗室空間的需求,於是128公路,成為建設這些實驗室空間的主要承載區。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波士頓市內寸土寸金,新增建設主要以混合辦公為主(圖為波士頓南灣)

到2018年底,整個大波士頓地區共有超過280萬㎡的實驗室空間;到2024年,波士頓還需要新建近190萬㎡的實驗室空間

,這不僅會繼續推動128公路的發展,還會加速更外圍的495州際公路科技化程序。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128公路沿線的實驗室

二是,實驗裝置需求。

隨著實驗室空間建設的增速,實驗裝置、醫療器械等科研設施的需求也進入爆發式增長期。因此,眾多相關企業落戶128公路沿線,如擅長科學儀器的日本電子

(JEOL)

,以精密光學儀器著稱的德國卡爾蔡司

(ZEISS)

等等。

需求的增長,更給了公路沿線本土企業,再次做大做強的機遇。

例如,成立於1956年代的賽默飛公司,一直以科學儀器生產為主,在此次創新爆發週期中,成長為涉及試劑、製藥、醫療保健等多領域的全能型選手,躋身財富500強公司。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位於128公路沿線的賽默飛公司 圖源:google地圖

三是,新公司們的發展需求。

128公路郊區化園區,依然符合那些規模越來越大的初創企業對獨立性、安全性、形象感的訴求,於是紛紛從老城區搬到128公路沿線。

2。 資金與政策的支援

不同於上一個依靠國防需求崛起的年代,這次波士頓需要自己尋找資金、制定政策,扶持生命科學的發展。

資金來源

政府層面,波士頓所在的馬薩諸塞州於2008年通過了《馬薩諸塞州生命科學法案》,為相關企業提供10億美元的資金支援;

波士頓幫助5家醫院,申請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的資助,從事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研究;

成立的馬薩諸塞州生命科學中心

(MLSC,投資機構)

,一邊扶持初創企業,一邊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128公路沿線的生命科學中心(投資機構)圖源: google地圖

其次是風險投資機構。波士頓是美國第一個成立風投公司

(1946年,美國研發公司)

的城市,風險投資領域一直較為活躍。在政府示範的加速下,2018年,波士頓地區對生命科學領域初創的投資已超過88億美元。

政策扶持

政策制定,主要體現在稅收方面。

投資生命科學領域的企業、個人,享受20%-30%投資稅減免;而相關領域初創公司的員工,獲得一定比例的個人所得稅抵扣。2018年,6。23億美元的生命科學領域稅收抵扣法案出臺,繼續加碼稅收政策領域。

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項調整,即2016年透過的限制——競業限制協議

(限制個人在同行業機構內跳槽)

應用範圍的法案。

很多學者認為,正是這個源自於工業時代對企業的保護政策,限制了波士頓地區人才流動,制約了創新的開放性,從而導致電腦之爭時代敗於矽谷,並不是媒體所說的文化差異原因。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競業限制協議被很多專家批評,加州禁止執行該協議

到這裡我們看到,在資金、政策的加持下,波士頓已經搭建出MIT為核心→老城區→128公路→495州際公路的“洋蔥圈”式創新結構,從而源源不斷的吸引人才、企業來到波士頓。

就像INmune Bio的執行長RJ Tesi博士所說:“矽谷可能是美國生物技術的搖籃,但它的地位已被波士頓超越,我從矽谷搬到了波士頓。”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洋蔥圈式創新結構內的各層是配合關係,而非競爭

128公路的再次繁榮,也衍生出新的問題:

它成為波士頓地區最擁堵的道路

(2007年平均擁堵率達125%)

;交通事故

(2007年5。5萬起)

佔大波士頓地區1/3以上;陷入死迴圈的是,128公路沿線的企業員工,只有9%居住在科技走廊帶內,長距離通勤是常態。

越來越多的企業抱怨,擁堵嚴重影響了它們的效率。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128公路的擁堵或車禍

那麼,從業者們為何不居住在公路附近呢?

四、從通勤公路到都市圈紐帶

要知道,矽谷是由101公路串聯舊金山、山景城、聖何塞等一系列城市組成的城市群,是多中心結構。

而128公路連線的是一群圍繞著波士頓的郊區化小城鎮,是單核結構。這些小城鎮一直以“睡城”身份自居,普遍存在住宅密度低、缺少生活配套、沒有活力的系列問題。

在這個用腳投票的年代,128公路沿線的企業員工們,除了波士頓市區,還會選擇在伍斯特、洛厄爾、昆西、塞勒姆等等,功能豐富、成本較低的城市居住,128公路只是工作地和通勤走廊而已。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矽谷是由101公路串聯的城市群,128公路則是串聯都市圈外圍的小城鎮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波士頓大都會區規劃委員會

(MAPC)

、馬薩諸塞灣交通管理局

(MBTA)

等政府機構,聯手開發企業,將128公路沿線的睡城們,改造為宜居宜業的城市帶,保持對企業、人才的持續吸引力。

回到128公路沿線小城鎮的現狀,“新、舊”涇渭分明的問題格外突出:老城區是居住為核心的大型社群,128公路只是它們的外環路而已;而園區們會盡可能鄰近高速路聚集,以滿足通勤、物流的便利性需求,嚴重缺乏與老城間的互動。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128公路沿線小城鎮普遍存在,老城區與產業園距離遠,各自發展,各自為戰的問題(圖為128公路沿線的牛頓市)

128公路的解決思路是——小鎮們雙核驅動發展,即:以產業園區為核心的綜合研發區,以TOD

(即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

為中心的老城文化生活區。

下面透過沃爾瑟姆、列剋星敦兩個代表性案例進行說明。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小城鎮雙核驅動的發展模式

1。 以產業園為核,打造綜合研發區

沃爾瑟姆,是科學儀器巨頭賽默飛的總部所在地,不僅有數十家科儀企業,還吸引了Alkermes、Tesaro、Visterra等生物科技公司的入駐。這些公司聚集在劍橋水庫為核心的科技園區。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沃爾瑟姆,劍橋水庫為核心的科技園區

改造升級中,園區與128公路接壤的過渡區域,成為由各類大賣場、餐飲、酒店、公寓、小型辦公場所組成的綜合服務區,具備生活功能和商務功能。綜合服務區,既解決郊區化園區與老城區配套不足問題,也使小城鎮們具備了城市商務屬性。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沃爾瑟姆,科技園區與128公路之間的具備生活功能、商務功能的配套區

列剋星敦,擁有MIT最為重要的林肯實驗室,列剋星敦科技園則是區域生物技術和科技公司的樞紐。列剋星敦聯合“鄰居”伯靈頓市,在128號公路與2號公路交叉處,打造出交通管理覆蓋區

(TMOD)

交通管理覆蓋區除了商業、辦公、居住功能,還有日託中心、學校、醫院等功能,成為通勤一族的日常生活中心,也是區域的服務中心。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列剋星敦聯合伯靈頓市,在128號公路與2號公路交叉處,打造集科技園、功能、城市功能等為一體的交通管理覆蓋區,是區域的服務中心

此外,交通管理覆蓋區,為了鼓勵人們多使用公共交通,推出停車兌現政策: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人員會獲得現金獎勵;企業還會配合出臺,限制員工每月可以開車上班天數的制度。

2。 TOD為抓手,構建老城文化生活區

老城區內的可開發用地寥寥無幾,大規模的重建也不現實,但是它們普遍擁有獨具特色的文化積澱。

同時,這些老城區擁有完善的鐵路、公交網路,於是以TOD為核心,體現歷史文化的提質改造,在老城區展開。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串聯老城區的TOD網路

改造後的老城,成為旅遊地和文化生活中心,吸引著128公路沿線的從業者們。

沃爾瑟姆,是美國工業革命的代表區之一,水系發達、遺留的工業建築眾多,TOD的打造以沃爾瑟姆車站為核心展開。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沃爾瑟姆車站為核心的TOD

在半徑400米的步行範圍內,既可以在廠房改造的博物館區

(沃爾瑟姆歷史學會博物館、查爾斯河工業與創新博物館等)

體驗文化;也可以在餐飲街、商業街、酒吧街享受生活;還可以前往濱河公園感受自然。

總之,人們在步行10分鐘範圍內,能充分感受到老城的“繁華”與“文化”。

與沃爾瑟姆不同,列剋星敦老城則是盡力還原一個極具穿越感的歷史場景——因為它是美國獨立戰爭起點,“列剋星敦的槍聲”發生地。

列剋星敦的TOD,是以長途總站和巴士站為核心,除了保留、還原歷史建築外,新建築也按照獨立戰爭時期的風貌修建,餐飲、購物、休閒功能放置其中,可謂是舊瓶裝新酒。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列剋星敦的TOD塑造的是一種穿越感

小鎮中心“戰鬥之路”文化線路

*

的修建,使其成為吸引全國曆史迷的紀念活動中心。

*文化線路:指圍繞某個主題,穿越若干區域或國家的一條線路。無論是線路本身的價值,還是其節點的獨特性,都能體現出該主題的歷史、藝術和社會特徵。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列剋星敦“戰鬥之路”上,來自全國的歷史迷舉辦的紀念活動

為了加強與綜合研發區之間的聯絡,這些老城區在TOD區域內,透過修建腳踏車道、搭建步行網路,讓通勤人員可以高效率地往返於園區與老城之間。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列剋星敦連線科技園區的腳踏車+步行道路

總之,透過魅力生活的塑造,通勤效率的提高,以及功能的互補,老城們與產業園區共同構建起一個個,宜居、宜業、宜遊的反磁力中心,形成以128公路為軸的城市連綿帶。

五、矽谷模式與128模式孰優孰劣

文末,我們回顧一下矽谷模式與128公路模式的發展,雖然兩者都是依靠大學為核心的“錨定加”模式發展壯大,但創新發展路徑卻截然不同。

矽谷,是由眾多城市構成的城市群+產業叢集;128公路,則是大都市圈的產業帶。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矽谷101公路與波士頓128公路的城市量級不同

因此,我們看到雖然世界有眾多的城市被稱為“xx矽谷”,卻沒能撼動矽谷的地位,主要是體量、結構不匹配。倒是波士頓,透過一個具有跨學科屬性的產業門類,發展一批新企業,提升一批老企業的發展路徑,更值得借鑑,特別在這個科技+製造對城市越發重要的時代背景下。

還有,MIT對128公路的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但這一切的前提是,MIT對創新的態度是高度開放的,或者說是對創新“應用化”有著格外的偏好。這樣的“錨定加”中心,才能真正起到對城市創新的引領帶動,才會有128公路再次崛起的機遇,才不會依賴“賭賽道”。

此外,當普遍認為郊區化科技園已沒落時,不妨看下128公路綜合研發區對產業園的升級思路,或許能為郊區的園區們找到新起點。

128公路,與矽谷爭鋒的50年

128公路沿線的郊區化園區們重獲新生

最後,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印發了《“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堅持創新驅動”“建立產用聯合體”成為重中之重。希望本文能為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等生物產業聚集區,依託創新走廊,打造生物經濟創新極、生物產業創新高地,帶來些許啟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丈量城市 (ID:Measure-the-World)

,作者:李海濤,特邀攝影:李忠,攝影:王建華、郝榮福、龔慧嫻、李海濤,插圖:李民,設計:王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