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dobe"的"分娩"之痛

"中國Adobe"的"分娩"之痛

作者:文雨 編輯:小市妹

8月26日,創業板上市公司萬興科技披露半年報,公司實現營收5。03億元,同比增長5。94%,但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了47。1%。巧合的是,5年前的這一天公司首次IPO遭遇滑鐵盧。

【深蹲】

對於一家上市公司而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大多會經歷在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之間的抉擇時刻。最具代表性的企業當屬國內“面板雙雄”京東方和TCL,過去十年,兩家公司為了彌補與日韓企業之間的技術剪刀差砸進去幾千億,這才換來全球面板進入中國話語權的機會,但期間引發了投資者的諸多不滿和指責。

曾經踩著巨人的肩膀往上爬,整體順利發展了十八年的萬興科技,在上市三年後同樣面臨這樣的難題,而這很快就反映到財報資料上——上半年公司的淨利潤大幅下滑。

細看財報資料,其中研發費用投入1。42億,同比增長96。5%,增長率近乎翻倍;營銷費用同比增長4。7%;管理費用同比下降1。46%;財務費用大幅下降118。3%。

基本可以確認,吃掉利潤的“罪魁禍首”是研發投入過猛。

"中國Adobe"的"分娩"之痛

▲圖片擷取自Wind

事實上,萬興科技目前所面臨的考驗有點類似於當年的京東方和TCL,在研發上砸錢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回溯2019年和2020年財報,萬興科技研發費用的增長率分別為40。52%和59。56%。不過當時的盈利水平並未受到太大沖擊,去年淨利潤還大幅增長了67。18%。但今年的情況著實令人咋舌。

雖然研發投入水平是衡量企業是否具備投資價值的一個因素,但影響到業績水平的砸錢還是會觸碰到投資者的神經。

這個時候,可能所有人會不約而同的問同一個問題:錢都花哪兒去了?

筆者此前曾線上下和萬興科技的管理層有過深入交流,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確,錢在大方向上主要投向了兩個領域:一個是技術,一個是人才。

技術性投入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兩個大方向:AI化和SAAS化。

搞過技術的人都清楚,AI的投入是巨大且持續的,其中,算力的前提就是財力,百度過去十年在技術儲備上投了1000個億才做到如今的地步。萬興科技內部對於來自演算法研發部門的配置需求完全放開,“該買就買,全力支援!”為了增強算力,萬興科技批次購置了GPU伺服器等硬體,而這只是硬體投入的冰山一角。

有人可能會問:“這個錢不花行不行?”事實上,還真不行!

就拿AI來說,它的普及是對生產力的又一次極大提升,人工智慧相對於人力操作,似有一種工業機器生產與農業手工作坊之間的差距。拒絕AI,意味著將接受這種降維打擊。2016年,谷歌AlphaGo戰勝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震驚全世界的同時也顛覆了人類的認知。以此為標誌,人工智慧開始席捲各個產業,其中就包括圖形影象設計領域,也就是在這一年,Adobe釋出了首個基於AI的底層技術開發平臺。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AI,就意味著沒有影片創意的未來。

之前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基礎設計,現在只需幾秒鐘,原來需要自己完成所有資源的組織和剪輯,現在匯入素材就能自動識別使用者的想法。這種生產效率跨越式升級的技術革命是無法拒絕的。更重要的一點是,進入5G時代,影片創意的創新玩法已經遠超現在的影片剪輯水平,而AI就是影片創意的重磅武器。使用PS的使用者可能已經注意到了,Adobe最新發布的PS Elements 2021又出現了大量的AI技術。

顯然,萬興科技起跑已經晚了,所以只能加快步伐了。

同樣,SaaS化轉型需要金錢鋪路,只雲計算開發這一項就需要投入巨大的資源,除此之外,轉型讓產品從一次性付費變成持續付費,使用者留存的前提是產品需要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粘性,否則可以隨時棄你而去,那如何保持粘性?自然是升級服務。在今年上半年,萬興科技完成了新一代影片技術引擎WES3。0版本的開發,在此技術支援下編輯效能得以提升,其中影片匯出速度提升超過120%,渲染效能提升160%,與此同時,為了豐富符合潮流的素材資源,萬興科技在創意部門也加大了投入。

總之一句話,沒有真金白銀砸下去,這些都無從談起。

技術性投入必不可少,人才隊伍建設同樣不可或缺,而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花銷。對於這一點,葛優最有先見之明,當年他在《天下無賊》裡喊出的一句戲謔之言已經成了今天的社會現實:“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從華為、阿里、騰訊這樣的商業帝國,到幾個人組成的民營小公司,都在不停的挖人。對於萬興科技目前發展來看,在研發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上更不能吝嗇。公司從去年就開始大面積引進人才,今年步子邁的更大,上半年研發人員同比增長了76%,其中碩博人員佔比17%,佔公司總人數的比重也已經超過了一半。

除了形勢需要,似乎和吳太兵個人的經營理念也有直接關係,他本人對人才似乎有一種執念。今年的嶽麓峰會上,吳太兵在演講的最後還不忘為萬興科技長沙運營中心招兵買馬,並許諾可以拿深圳同等高薪。

在技術上砸錢,在人才上砸錢,戰略選擇下的巨大投入讓萬興科技眼下陷入了尷尬處境。放在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上來看,技術終究是手段,目的還是要為商業模式服務。

而這次萬興科技如此破釜沉舟式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尋求SaaS化轉型。

【燈塔】

過去十年,全球有兩家SaaS化轉型最成功的軟體公司,一個是微軟,另一個就是Adobe。而有趣的是,萬興科技總被外界稱為“中國Adobe”。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作為無可爭議的全球創意軟體龍頭,Adobe也曾走過一段深蹲然後起跳的歷程,而跳板就是2013年確立的SaaS化轉型戰略。

撥開迷霧看本質,SaaS化轉型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對商業模式的改寫。

以Adobe為例,license模式下,Adobe CS6套裝軟體和CS6 Master Collection的基本款售價分別為1299美元和2599美元,而SaaS化後,對應產品的價格分別變成了49。99美元/月、79。98美元/月。

與之伴生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初次使用成本的下降讓價格敏感型客戶群體轉化成了付費使用者,軟體SaaS化直接擴大了使用者群體規模。2013年之前,Adobe用10年的時間才積累起1280萬CS軟體使用者,而在轉型後的三年內,Adobe CC就快速獲得了900萬用戶。

簡而言之,SaaS模式看重的是長尾收益,用貝索斯的話來說:“我們總是高估技術的短期效應,而低估它們的長期影響力。”

透過增值服務吸引並留住使用者,SaaS化後Adobe整個客戶生命週期的價值能達到3348美元,遠高於SaaS化前的1950美元。使用者能享受更好的服務,平臺能賺更多的錢,雙贏的結果足以證明SaaS模式的價值。

但這裡面還隱藏著一個問題,SaaS化轉型勢必增大短期技術投入,而SaaS化後客單價的驟降又會拖累短期收益,兩個因素疊加共振,轉型的陣痛也就在所難免了,當年Adobe也沒能躲過這一劫,盈利水平在2013年和2014年連續下滑。

"中國Adobe"的"分娩"之痛

這也就是為什麼萬興科技內部曾對SaaS化轉型有過分歧的原因。事實上,萬興內部曾對公司要不要走SaaS化路線發生過思想上的激烈對撞,而碼農們都有一種先天的自信和執拗,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以至於形成一個核心議題在公司2020年終戰略研討會上進行專題研討。

現在回看,那場研討會正是公司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對全球SaaS軟體市場進行了紮實的調研後,站在公司SaaS轉型抉擇對立面的雙方,進行了一場博弈大辯論,擺事實、講道理,反覆論證。而總裁辦公會和董事會的最終拍板,正式開啟了萬興科技轉型SaaS化的革命旅程。

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要不要SaaS化轉型其實就是選當下還是選未來的抉擇。

對於軟體公司來說,license模式已經被證明是很難走下去,不只是Adobe,強如微軟又如何,靠著Windows和Office在全球範圍內變相收了幾十年的稅,最終不還是愈發無力,被華爾街拋棄了十年之久,而其在納德拉“云為先”戰略指引下重回巔峰,也是繼Adobe之後SaaS化轉型的又一個樣板和燈塔。

相比之下,思科就沒那麼幸運了。2015年,執掌思科20年的CEO約翰·錢伯斯卸任,查克·羅賓斯正式接棒。由於在2014年才正式切入公有云,思科的反應明顯慢了一步,在巨頭之爭中顯得心力交瘁,無奈的查克·羅賓斯最終於2017年宣佈關閉公有云InterCloud服務。2020財年,思科營收同比下滑5。01%,隨即宣佈進行6000人的大裁員。

在技術革命的浪潮中,巨頭們都做不到獨善其身。目前體量的萬興科技,和這些巨頭自然是無法相比,但如果沉醉於當下的小富即安,誰能保證今後還有飯吃?

綜合來看,SaaS化轉型是一條必經之路,與其讓危機倒逼改革,不如主動求變。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Adobe的經驗完全可以遷移到萬興科技身上,今年上半年,SaaS化轉型中的萬興科技,其訂閱收入佔整體銷售收入的比例達59。63%,較去年年末增長29。63%,訂閱收入同比增長31。90%,使用者續費轉化率接近50%。

在這個善變的時代,有時候拒絕擁抱變化往往就意味著“自殺”,而時代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反應遲鈍者。雅虎、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等企業都曾是一個時代的旗幟,但最終還是在時代的洪流中折戟沉沙,當英特爾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昏昏欲睡之時,AMD已經在悄然間完成逆襲。

相對於美國,中國雲計算產業的發展大約落後了5年左右的時間,目前正處在爆發的奇點上,萬興科技恰好是中國軟體企業借SaaS化轉型向上突圍的一個縮影,當下公司整體處在“分娩”的階段,分娩無疑是痛苦的,但也意味著新生。

在巨頭分裂的夾縫中尋求生機,萬興科技的發展充滿了戲劇性。作為後發本土企業,創始人吳太兵非常謙遜地表示真正做到“中國Adobe”還有一段路要走。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過程註定不會平坦。但雷軍也告訴我們:“方向對了,路就不怕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