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先"賺"兩百億

文 | 阿肯 資本星球Planet

"小米造車",先"賺"兩百億

雷軍的最後一戰。

“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專案。我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全力以赴去做小米汽車!”

昨晚的小米釋出會上,先是用近10分鐘鋪墊了過往人們對小米造車的期待和擔憂後,雷軍還是放出了這個眾人期待已久的訊息。

與雷軍造車訊息一起出來的,還有小米的公告。公告稱,稱公司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慧電動汽車業務,小米集團執行長雷軍將兼任智慧電動汽車業務的執行長。

另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將把汽車組裝外包給合同製造商,自己專注進行包括系統、互動、外觀等的研發當中,換句話說也就是採用其智慧手機所使用的模式。

造車決定,雷軍思考了兩個半月,從今年1月15日到今天。

雷軍站在演講臺上,對臺下觀眾講,今天的小米已不是十年前的小米,有一萬人的研發團隊,有全球前三的手機業務,還有1080億元的現金儲備,“如果不認真打一仗,有點愧對全球米粉對小米的支援。”

小米造車,真的是靠情懷驅動嗎?為什麼手機廠商,要涉足汽車?

"小米造車",先"賺"兩百億

訊息一出就“賺”兩百億

在雷軍宣佈造車後不久,就有網友評論道,明天小米股價一定大漲。

果不其然,受小米造訊息影響,昨日尾盤小米股價出現明顯拉昇,截至收盤微漲2。20%。

今日香港恆生指數開盤漲0。79%,小米股價直接跳空高開2。53%,隨後直線拉漲,盤中漲幅擴大至近6%,領跑一眾科技股。截至發稿,小米集團盤中漲幅5%,總市值約6728億港元,較昨日收盤增加了276億港元(約233億人民幣)。

靠一個造車的訊息,公司市值先增長200億。

其實小米的股價從很早前就開始和造車訊息掛鉤了。上週五(3。26)有媒體報道稱小米正在和長城汽車密切接觸,雙方計劃在下週簽署合作造車計劃,小米港股當日大漲6。28%。彼時,小米集團總辦副主任徐潔雲還在微博上闢謠稱“完全扯淡的假新聞。”

"小米造車",先"賺"兩百億

圖片來源:微博@徐潔雲

甚至有網友給總結出了放訊息的規律:每逢週五必造車,每逢收盤必闢謠!一說是,這訊息是司馬昭之心,一切為了股價!另一說是,雷軍不造車,是媒體“逼”他造的。

現在想來,這是先抑後揚的打法啊,前面闢謠多堅決後面高潮就多精彩。如今造車“靴子落地”,外界的風言風語少了,小米和雷軍也得了好處。

事實上,新造車已經是這幾年資本市場最熱衷的“故事”了。3月25日,恆大汽車召開恆馳智慧網聯釋出會,會上宣佈聯合騰訊和百度歷時1年11月共同打造的H-SMART OS系統。次日恆大汽車漲超11%,市值達5808億港元,超越了上汽、長安、吉利等車企,成為港股中僅次於比亞迪的第二大車企。然而,恆大汽車至今一輛車都沒有交付。

今年1月,百度宣佈組建一家智慧汽車公司,而在此後的一個月裡百度市值增加了超過400億美元。更早前,上汽集團、浦東新區、阿里巴巴聯合推出“智己汽車”,落戶張江智慧園區,當天阿里巴巴在港股股價漲0。75%,市值增加了438億港元。

更不消說特斯拉的市值一度超過傳統車企豐田登上全球第一車企的寶座,蔚來上市至今股價翻了近十倍。

從今年初算起,小米股價已經大幅回調了近3個月,從最高的35。9港元一路跌到了昨日收盤的25。6港元,且目前仍舊在下行通道里震盪。想來雷軍必是充滿壓力的,小米的投資者也需要信心,而“造車”或許是最好的解藥。

"小米造車",先"賺"兩百億

手機廠商的造車野心

小米造車的訊息之所以一直被官方闢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樂視的前車之鑑。

2014年底,賈躍亭宣佈樂視“SEE計劃” ,即打造超級汽車以及垂直整合的網際網路智慧交通生態系統和生活方式。兩年後的4月,樂視超級汽車LeSEE概念車正式亮相,至此樂視集齊了手機、大屏、汽車等七大生態。

然而好景不長,在賈躍亭的重融資、高負債以及過度超前佈局之下、樂視體系被一步步拖垮。2016年8月,樂視手機供應鏈被曝出出現資金問題。隨後雖然有白衣騎士馳援,但是樂視表現江河日下,最終於2020年終止上市。

"小米造車",先"賺"兩百億

釋出會直播截圖

當然,今時今日已不同於賈躍亭的那個時代,但是“造車燒錢”是業內公認的,小米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需要持續性地進行人力、物力投入,同時還要面對研發失敗的風險,甚至是像樂視一樣竹籃打水的下場。

蔚來汽車CEO李斌曾直言,“知道造車燒錢,但沒想到這麼燒錢。”在他的眼裡,200億或許是剛入門。

而從小米的現金流來看,去年確實有218。79億的現金流進賬,似乎也足夠覆蓋雷軍口中的100億首期投資。

"小米造車",先"賺"兩百億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手機市場下滑的大前提下,小米近年來一直在全力拓展IOT業務,這項新業務也需要消耗大量資金(以投資生態鏈為主)。眼下進入到資本更密集、投入更高的造車領域後,現金流壓力無疑將陡然提升。

而且,已經有很多手機圈的同行也看上了“造車”這個生意。2020年蘋果投入了近190億美元用於汽車研發。同年,華為HiCar正式上線,據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公佈的資料,華為HiCar已經與超過20家車廠、150多款車進行了合作。今年1月底, OPPO公佈了一組“防撞提醒的方法、裝置、車載裝置及儲存介質”以及“測距裝置、測距方法、攝像頭及電子裝置”的發明專利,這些專利疑與自動駕駛有關。

針對手機企業造車的訊息,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在1月的一份報告中稱,智慧手機每年有5000億美元的總體有效市場,這個市場裡蘋果佔大約三分之一份額。而全球汽車和移動市場的價值大約在10萬億美元,“蘋果只需佔到2%的市場份額,就可以等同於其iPhone業務的規模”。

同理,華為、小米等如果真能在汽車市場佔據一席之地,那將是數十倍於手機的盤子。

而且,雷軍的宣言是“從個人裝置,到智慧家庭、智慧辦公,再到智慧出行,小米將用科技的力量,全力為米粉提供全方位、全場景的美好智慧生活。”所以,只有手機、大屏、IOT是不夠的,出行領域必須覆蓋到。

"小米造車",先"賺"兩百億

研發依然是短板

小米創始人團隊中,多位有著技術研發背景,雷軍更是二十多年的“程式設計師”,但是從公開資料來看,小米內部對於研發的重視級別始於高通“翻車”事件。

2014年下半年,高通推出驍龍810處理器,次年開始在終端機上使用。2015年小米信心滿滿地推出搭載驍龍810的旗艦機型小米note頂配版,但是由於810的發熱較為嚴重,導致這一被視為小米第一款高階機型的產品無辜躺槍,口碑嚴重下滑,此後數年一直在高階機領域抬不起頭。後來小米6也曾因為驍龍835的產能不足問題,一再延期釋出。

"小米造車",先"賺"兩百億

也正是2015年,研發投入第一次出現在小米業績報告中,當年研發投入金額為15。12億,到2020年這一數字達到92。56億。此外,為了加快推進研發進展,2019年小米還成立技術委員會,任命崔寶秋為集團副總裁、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還在核心管理崗位上任命了14名總經理、副總經理。

客觀來看,小米本身在研發投入上的數字,呈逐年增長態勢,但是過去5年研發投入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始終沒有超過4%,不及其在廣告、宣傳上的支出佔比。進入造車領域後,小米的研發投入無疑會再增加一個量級,這不僅僅是對資金的考量,更多是對研發能力的考驗。

對此,雷軍在釋出會上表示,“我非常清楚造車的風險,我也明白動輒上百億的投資,我也知道至少3-5年才能見效,但今天的小米,是值得大幹一場的時候了,我們有錢,我們虧的起”。

來自小米官方的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小米在全球範圍授權專利16000餘件,5G標準相關申請專利也有3200餘件,但並未透露與汽車和自動駕駛相關的專利數量。

"小米造車",先"賺"兩百億

總結

根據中國企業評價協會發布的《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榜單》顯示,小米暫列第14位,與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網際網路公司仍有較大差距,也低於華為、美的集團、格力電器、海康威視等科技公司。

影響力和市值上的差距,也逼迫小米尋求自我突破。至於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間造車,外界猜測主要是因為目前無論是電池、電機,還是半導體、軟體等諸多方面都已經可以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提供商,且其中多是如LG、博世、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體量的上市公司,品牌可信、質量可靠。

但問題也在於此,技術都是別人的,工廠也是別人的,小米這麼做的價值在哪?此外,小米能否像控制手機供應鏈成本一樣壓縮“造車”成本?這些問題,恐怕只有小米自己能回答。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