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專案丨完成數百萬天使輪融資,「清潔捕獲」想把二氧化碳封存在混凝土裡

作者丨邱曉芬、編輯丨蘇建勳

36氪獲悉,「清潔捕獲」完成險峰資本投資的數百萬元,資金將用於早期團隊建設。「清潔捕獲」成立於2021年,主要的研發方向是將捕集而來的二氧化碳用於製造低碳混凝土材料,實現廢棄二氧化碳的高效封存,以此來恢復地球的碳平衡。

二氧化碳作為溫室氣體致使全球變暖,帶來了生態環境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二氧化碳減排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術可以直接把二氧化碳“捉住”,可以大幅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再將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可以實現變廢為寶。

目前,

CCUS與可再生能源發電、生物質能、氫氣,並稱為全球公認的能源轉型四大支柱。

中國作為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國,CCUS同樣將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據測算,2060年國內透過CCUS技術,將可實現二氧化碳利用與封存12-29億噸。

而作為二氧化碳排放大戶的建築行業,已開始著手透過CCUS技術有效將二氧化碳捕集後加以利用,實現碳減排目標。

眾所周知,混凝土是人類有史以來使用量最大的建築材料之一,其每年的消耗量已達到170億噸。而水泥則是混凝土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就已經佔全球碳排放的7%,是工業排放中非常主要的一個排放源。

國內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水泥用量已佔到全球所有國家用量的總和,佔到全球的60%以上。隨著2022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國家標準《建築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範》正式實施,如何高效降低建築材料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已成為當下的重要議題。

傳統混凝土預製件製備的環節之一是“蒸汽養護”——將水泥、砂石骨料和水等原材料,在攪拌機中充分攪拌後,送入養護釜透過高溫水蒸氣使得混凝土硬化。而專注於CCUS技術研發應用的「清潔捕獲」,其所開發的“二氧化碳礦化利用”技術體系,則主要將傳統蒸汽養護的環節改進為礦化養護技術。

具體來說,二氧化碳礦利用技術是將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混凝土生產中加入,並與其中的鈣、鎂等離子形成礦化反應轉化為礦物。這一過程中不僅不需要燃煤產生高溫環境,降低能耗的同時也可以形成碳的閉環使用。

透過該項技術生產出新型低碳混凝土材料,不但能讓混凝土建材的強度等指標有所提升,養護時間也比之前降低了一半以上,大大提升生產混凝土的效率。經過測算,透過“二氧化碳礦化利用”技術,

可讓混凝土全生命週期的碳足跡相較於傳統的製作工藝能夠減少80%

,未來有機會做到負碳產品。

「清潔捕獲」創始人趙超告訴36氪,該項技術在混凝土工廠當中將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加入到反應釜中,在反應釜內用二氧化碳替代原先高溫的蒸汽,礦化養護混凝土建材。

該工藝在生產過程中,能夠做到95%以上二氧化碳被有效利用。由於二氧化碳礦化反應在600℃以下的環境中不可逆,這樣本來會進入大氣的排放物永久地封存在混凝土中。

據介紹,以20萬方的混凝土預製建材工廠為例,二氧化碳礦化養護裝置的改造成本

只佔了整體產線建造成本的5%左右

。除了這部分一次性投入之外,在碳源與使用場景距離得當的狀態下,使用二氧化碳做為原料養護混凝土,成本基本可以控制在

200元/噸

左右,生產成本基本與目前傳統蒸汽養護法的成本持平,使得低碳混凝土終端價格沒有“綠色溢價”,在行業內已經達到了可以商業推廣的階段。

不僅如此,二氧化碳礦化利用技術從長遠來看還有更深的經濟效益。

趙超表示,商品混凝土和混凝土預製產品,在未來透過二氧化碳礦化技術生產,本身不僅僅是建材產品,還是具備強大固碳效應的新型碳匯資源。

有資料顯示,目前國內森林植被每年的固碳能力是9億噸,而混凝土的固碳潛力在未來有望達到5-8億噸,使用這項技術未來將透過碳交易開啟一個近千億元的固碳市場。而目前全國碳市場碳價還處於低位,未來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使用這項技術的排放企業、混凝土廠商以及建築商未來都是潛在的受益方。

作為國內最早開始二氧化碳礦化利用技術研發及商業化的團隊,目前「清潔捕獲」已經開始進行技術的市場化推廣。據瞭解,公司此前與中建材等公司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並將所生產的低碳混凝土建材未來在市場中進行應用。

在去年十月份,全球第一個萬噸級工業規模二氧化碳養護混凝土示範工程當中,「清潔捕獲」提供了技術支援。有資料顯示,在這項課題當中,透過二氧化碳礦化養護技術可實現每年1萬噸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封存,並生產1億塊MU15 標準的輕質實心混凝土磚。

團隊方面,「清潔捕獲」技術源起於浙江大學能源清潔利用國家實驗室,團隊其他核心成員來自網際網路、能源、水泥等行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