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美論壇 | 克雷格·艾倫:經貿上的防守與進攻

1月19日至21日,中美交流基金會(CUSEF) 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CCIEE)聯合舉辦了第三屆香港中美論壇,主題為“超越分歧 聚焦合作(Beyond Differences, Towards Cooperation)”。三十餘位世界領袖與專家參加了本次論壇,圍繞中美關係的挑戰與合作發言與交流。“中美聚焦公號”將完整刊登本屆論壇的主題發言(呈文所需,文字記錄略作編輯)。

作者:

克雷格·艾倫

(Craig Allen),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

摘要:

中國和美國都有義務透過公平、透明、合法的方式對待對方公司,從而確保公平的競爭環境。短期內,我們還需要開展貿易和投資定期磋商的框架。

正文:

我是熱忱的全球主義者,也是美中經濟交往的堅定支持者,但我也是現實主義者。必須指出的是,在華盛頓和北京,安全和國防機構在界定整體雙邊關係方面確實處於主導地位。而且,在這兩座首都,它們都獲得意識形態和民族主義擁護者的有力幫助。在美國和中國,政府官員對商業的看法確實相當低,但政府越來越多地參與商業活動,似乎喜歡對公司進行微觀管理,以實現政府規劃的社會目標。很抱歉,我對形勢的展望有點暗淡,但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競爭環境。

此處,我想借用體育打個比方。體育運動中,有時必須經常防守,有時又需要發起進攻。然後,還需要知道何時在防守和進攻之間轉換。對於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這樣的商業組織來說,現在是側重防守的時機。我認為,無論經濟保護主義出現在哪裡,我們都有責任公開指出它,特別是當它披上國家安全問題的外衣的時候。我想,我們可以繼續呼籲兩國政府充分履行其世貿承諾。張曉強先生談到了這一點(超級連結:香港中美論壇 | 擴大中美貿易投資的五個建議)。我認為,兩國政府可以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我認為,應該堅持讓兩國政府充分執行“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目前為止,在這方面還要採取行動。我認為,兩國政府遵守國際勞工組織的規定是有益的,還應該記住我們多年前學過的經濟學課程,並且提醒政府,干預自由市場將導致生產力降低,增速放緩,增加腐敗機會,最終降低所有人的繁榮水平。

讓我感到擔心的是,中國政府談論“自力自強”,美國政府談論安全的供應鏈。我認為,政府對企業供應鏈的干預很少產生可持續的有益效果。我認為,兩國政府都在“脫鉤”,企業應該就這一問題發表看法。在美中兩國,我們應鼓勵務實,更加依賴市場原則。

兩國政府都有義務透過公平、透明和合法的方式對待對方公司,確保為所有市場參與者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無論它們是本土公司還是跨國公司。世貿組織的基本前提,是進口產品應獲得與國產產品一樣的待遇。忘記了這一點,我們就沒有做好防守。我們也不能一直防守。為了讓球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特別是著眼長遠的話,我們也需要發動進攻。

香港中美論壇 | 克雷格·艾倫:經貿上的防守與進攻

我認為,發動進攻的最好方法是要求兩國政府實施《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規定的監管結構。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做起來要比中國容易得多。由於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簽訂的協議,CPTPP中多達95%的內容已納入美國法律。但是,由於中國提交了加入CPTPP的正式申請,我認為對中國的私營部門和外國公司來說,要求中國未來的所有法規符合CPTPP是合理的。我知道這是個長期過程,但需要立即開始。

近期內,我認為我們需要正面解決關稅問題。如果兩國政府能夠採取建立信任的措施,表明最終有可能放鬆關稅,而且這些關稅不是永久性的,我會欣喜若狂。這並不容易做到,但絕對有可能透過談判相互延長關稅排除。這沒有太大難度,而且非常有用。

短期內,我們還需要一套會談框架,需要某種形式的定期貿易和投資磋商,可以圍繞中立的議程展開,比如CPTPP。我認為這也非常有用。必須承認,我並不看好短期內的形勢。中國過於追求“自力自強”的目標。美國正積極構建全面的印太經濟框架,我對此不太興奮,但那是很多人關注的話題。

坦率地講,正如其他發言者提到的,儘管存在緊張局勢,雙邊貿易在過去兩年一直增長。美國的對華出口在2020年增長17%,預估2021年增長11%。我知道這和張曉強先生提供的數字不一致。我們可以就此開展討論,但方向是一樣的。這是好事。公司有適應新環境。我認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非常好,將為重視亞洲市場的美國公司帶來更多機會,哪怕不能幫助到美國出口商。同時,兩國政府之間缺乏溝通,敵視情緒越來越明顯,都非常令人擔憂。簡單來說,如果要建立更可預見、可持續和穩定的國際秩序,包括但不侷限於貿易和投資,美國和中國需要溝通。

總之,從微觀經濟的角度看,我認為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的公司可能擁有非常相似的觀點,即如果希望取得成功,我們需要同時做到出色的防守和果斷的進攻,以便在討論時保持自身觀點的現實意義。否則,安全問題將佔據主導地位。如果這是一項團隊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與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其他企業合作,我們就可以推動議程,也將實現更大的成功。

發言標題《商業是一項團隊運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