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青逐綠新"碳"索--安徽省首筆林業碳匯交易的背後

人民網旌德3月1日電(汪瑞華、張俊)2021年8月24日,宣城市旌德縣廟首林場與司爾特肥業股份有限公司簽下安徽省首筆林業碳匯交易,以14。57萬元出售林場3036噸二氧化碳排放權。同年12月30日,該林場又向當地兩家石材企業出售了7275噸二氧化碳排放權。

交易的背後,之於旌德縣而言,是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具體實踐,之於廟首林場來說,將空氣“變現”,產生的資金,可反哺林場用於森林管護生態建設,一舉多得。

與工業減排相比,林業固碳投資少、效益大,因而備受關注。

追青逐綠新"碳"索--安徽省首筆林業碳匯交易的背後

旌德縣廟首林場。旌德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目前來看,現階段碳匯交易金額不一定很高,但重在探索和嘗試。”廟首林場場長姜育龍介紹道,“碳匯交易的目的,就是讓綠水青山能夠就地轉化,變成金山銀山。”

早在1986年,姜育龍就被分配到林場上班,30多年裡,他伐過木、植過樹、造過林,可怎麼也想不到,守了幾十年的林子,“葉子”能變“票子”,空氣能賣錢,“過去所謂的林場效益,就是賣木材。”

在安徽省的國有林場中,廟首林場體量並不算大,現在已經完成交易的碳匯林屬於一期專案,也是安徽省碳匯的試點專案,總計面積2271畝。

“有別於過去賣木材的實體交易,碳匯之後,山還是那座山,樹還是那棵樹,相當於把雞喂好了,就能多下蛋。”廟首林場副場長柳衛斌形象比喻道。

在他看來,碳減排的關鍵是林業碳匯。所謂林業碳匯,就是透過實施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和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在林業碳匯交易中,企業是排碳方,屬於買方;林場是固碳方,屬於賣方。“碳匯交易就是利用樹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過程,實現碳減排。所減排的碳量用於市場交易,實現碳中和,換句話說就是生態補償。”柳衛斌繼而補充道。

追青逐綠新"碳"索--安徽省首筆林業碳匯交易的背後

雪後的廟首林場馬家溪森林公園。人民網 張俊攝

作為“全國十佳國有林場”,廟首林場的活立木蓄積量達35。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1。4%,林木綠化率91。8%。該林場按照國家溫室氣體自願減排專案(CCER)標準開發碳匯造林專案,目前林業碳匯交易已達10311噸。

除了林場場長的職務,自首筆碳匯交易完成後,姜育龍又多了重身份:“賣碳翁”。在他看來,“林業碳匯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方式,不僅可以調動社會企業參與造林育林的積極性,還可以鼓勵企業推行低碳生產,是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雖然碳匯交易在安徽剛剛起步,但姜育龍認為,已經慢慢步入正軌。廟首林場總面積53481畝,其中大部分以喬木林為主,樹木固碳能力正處於高峰期,因此林業碳匯交易前景可觀。

下一步,廟首林場還將深入推進林業碳匯實踐,增加碳儲量,為全省林業碳匯探索打下堅實基礎,真正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