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魚蝦何處有,華為遙指光伏站 | 碳案

「碳案」是 36 碳圍繞“雙碳與ESG”推出的案例解讀欄目。碳中和目標確立後,業界清楚其重要性,但困惑於“誰在做?怎麼做?”,我們希望解決這種資訊不對稱。透過對企業節能減碳、綠色環保、社會責任等代表專案的一線走訪、360°拆解報道,用“優等生”的成果產生借鑑價值,以影響產業裡更多角色。

「碳案」第三期,36 氪前往山東東營,探訪了由華為與光伏企業“通威新能源”合作建設的“漁光一體”專案。上有光伏板、下養魚蝦蟹,這種一雞兩吃的用地模式,被稱為“漁光一體”。

粗略統計下,通威東營光伏生態園一年的發電量,能滿足一個萬人規模小鎮的用電需求。“漁光一體”的經濟效益究竟如何;華為在用怎樣的姿態切入光伏領域?我們嘗試提供一種答案。

山東東營,距離渤海出海口不過五公里,一排排藍色的鋼板豎立在粼粼的水面上。

沒有風的時候,水面與天空連成一片,黃昏落日下,有船隻轟鳴著馬達經過。這幅圖景,給這座北方小城添了幾分江南韻味。

不只是美景。那成片的藍色鋼板實則是光伏板,它們吸允著太陽的能量,將免費的日光轉化成電力;鋼板下的庇廕處,養殖著南美白對蝦、海參。由於魚蝦、藻類植物(魚蝦的食物)均喜陰,光伏板下的陰涼處就成了滋養水產品的溫床。

“這裡養出的蝦,吃起來比養殖場裡的都勁道。”園區裡的工作人員告訴36 氪。

上有光伏板、下養魚蝦蟹,這種一雞兩吃的用地模式,被稱為“漁光一體”,而締造出這幅景象的,是國內的科技巨頭華為與光伏廠商“通威新能源”。

借問魚蝦何處有,華為遙指光伏站 | 碳案

通威新能源與華為合作的“漁光一體”專案;拍攝:蘇建勳

1、“漁光一體”的經濟賬

“漁光一體”的經濟收益有多少?

36氪此次參觀的“通威東營漁光一體生態園”,共有 41 萬塊光伏板。自 2021 年 1 月至今,累積發電近 3 億度,收益能達到 1。1 億元。

粗略統計下,一個光伏板平均每天的發電量是 3 度左右(注:光伏板會有損壞機率,且光伏發電受天氣影響),10 塊光伏板能維持一個三口之家一天的用電量,整個生態園能滿足一個萬人規模小鎮的用電需求。

另外,隨著養殖水塘逐步投入使用,2021 年 5 月以來,生態園已產出南美白對蝦300 多噸,實現收入 1500 餘萬元。

別小瞧漁業的收入。園區的工作人員說到,目前養殖車間還在起步階段,尤其是後期投入海參養殖後,收入會更高。

“我們算過一個經濟賬,大家都覺得漁光一體中最大的經濟效益來自光伏,但根據我們的測算結果,

發現實現漁業升級後,漁業養殖的收益會大於光伏電站發電的收益。

”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綜合部部長唐霖對 36 氪等媒體說到。

也就是說,以總投資 8 億,發電效益年均 1 億的東營漁光一體生態園為例。理想狀態下,當漁業收入比肩發電收入,園區最快四年後就能回本。

1.1 億元的發電效益+1500 萬元的漁業收入,都還只是看得見的收益,“漁光一體”的後期回報遠不止這些。

“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落地後,幾乎各行各業(尤其是電力、水泥等高排放行業)都要尋找節能減碳的對策,而光伏發電就是典型的清潔能源,其被稱為“綠電”,在得到相關機構認可後,還可以獲得“綠證”,都能在地方碳市場/綠證交易平臺進行交易。

在生態園內的展板上,36 氪注意到,園區2021 年至今已替代煤炭消費指標近 16。8 萬噸,同步實現了碳資產交易,不過並未透露具體收入。

借問魚蝦何處有,華為遙指光伏站 | 碳案

拍攝:蘇建勳

在漁光一體之外,通威東營生態園已經是當地的3A級景區,其長遠規劃,是集展示中心、休閒娛樂、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漁光小鎮”。

在園區建造方通威、華為的口中,這裡是典型的“第一產業(漁業)、第二產業(光伏、製造)、第三產業(旅遊)”的融合樣本。

隨著 2021/2022 年中央一號檔案接連強調“鄉村振興”目標,這樣的產業融合也頗合當地政府的胃口。

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綜合部部長唐霖談到,不論是一二三產,都需要當地的人力、物理等資源支援,“地方政府都非常歡迎你去”。

2、華為搶佔光伏身位

光伏是華為不願錯過的機會。

政策的驅使已然顯見。國家能源局曾公佈,預計2022年光伏新增併網108GW,同比2021年幾乎翻了一番,但根據通威方面透露,這一目標的完成度上,截止7月為23。9GW。

也就是說,2022 年時間過半,但光伏新增併網的任務量沒有過半,這意味著會有更多光伏電站遍地開花。

“能源創新”本就是華為近年來的工作重點,光伏,更是重中之重。

2021年,華為成立華為數字能源公司和五大軍團(當中包括了光伏軍團)。2022年4月的華為分析師大會上,時任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就談到,在低碳領域,“光伏”是華為的優勢之一。

借問魚蝦何處有,華為遙指光伏站 | 碳案

通威東營漁光一體生態園專案。拍攝:蘇建勳

簡單回顧下華為的光伏起家史。2014 年,華為推出業內第一套智慧光伏電站解決方案,以組串式逆變器為核心(當時還有集中式、集散式逆變器),由於在發電量、可用率、故障率等核心指標上均表現優異,自2015年至2021年,華為逆變器出貨量排名連續七年保持第一,超過了老牌逆變器廠商陽光電源與德國廠商SMA。

不只是硬體領先,華為還將雲、AI 等技術帶入光伏行業。

比如華為的“智慧 IV”技術,就是用大資料來管理光伏電站(尤其針對水面光伏這類環境複雜的電站),可以在20分鐘內實現百兆瓦電站的掃描,降低了人力運維成本。

“(智慧 IV)就像我們去醫院做IT掃描一樣,普通的運維工程師就能把一個電站管理得很好。”華為智慧光伏中國區副總經理熊國喜表示。

光伏是個產業鏈長、且巨頭林立的市場,搞定了一個大客戶,意味著拿下一個大場景,華為與通威在“漁光一體”的合作就是個鮮活的例子。

通威集團是全球主要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及重要的畜禽飼料生產企業,2022 年,通威股份市值最高突破3000億元;在新能源業務中,通威也佈局了多家子公司,擁有從上游高純晶矽生產(永祥多晶矽)、中游高效太陽能電池片生產(通威太陽能)、 到終端光伏電站建設與運營(通威新能源)等多家光伏企業。

手裡握著漁業、新能源兩大塊業務,通威是國內“漁光一體”模式的發明者。

2015 年 7 月,江蘇如東,隨著第一根管樁打入池塘,通威在全國首創的漁光一體專案正式落地。至今,通威新能源已在江蘇、江西、安徽、廣西、廣東、山東、湖北等全國 20多個省市開發建設了超過60個“漁光一體”光伏發電基地,併網規模超過3GW。

“懂光的沒人比我們更懂漁,懂漁的沒人比我們更懂光。”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小平總結道。

對於通威來說,之所以選擇華為,原因之一是看中了華為的 SOP(標準流程操作)。

一個幾百兆瓦的光伏電站看上去很龐大,但它由幾十萬個光伏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建造門檻的確很低,“能建車棚的施工隊就能建成”,

所以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把數萬、數十萬複製的微小單元的成本、質量控制到極限,並保證成本和質量的一致性。

這種 SOP 的標準化,帶來了效率與成本的極大提升。吳小平對 36 氪表示:“像投資在 20 億以上、500兆瓦的光伏電站專案,整個(實施)清單隻有兩頁紙,這就是標準化後的(效果)。”

各取所需是華為與通威的合作基礎,當然,華為也在光伏行業延續了其強大的 To B 服務能力。

用吳小平的話說,“華為是我們排在第一位的溝通物件,比客戶還要懂客戶自己。”這也不難解釋在雙碳目標、綠色能源的背景下,華為作為曾經以賣通訊服務、手機、雲計算為主的科技公司,能夠迅速切入能源行業拿下訂單的原因了。

歡迎關注 36 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