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銀行存下“77元鉅款”,60多年過去了,現在能取出多少錢

我國民眾儲蓄意願一直高於其他國家

近些年來,我國的國民銀行儲蓄水平在全球範圍內保持一個較高的水平,甚至在連續多年的時間內都能夠保持全球第一的領先地位。雖說在近兩年的時間內,存款儲蓄率出現了下降的現象,依然在全球範圍內超過了近一半的其他國家。

人們之所以具有第一意願將錢存入銀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把錢存入銀行能夠拿到一定的利息,這樣一來,既有了收益又能保證資金的安全。久而久之,將自己現有的資金存入銀行也成為人民群眾熱衷選擇的一個保管資金的方式,無論資金多少,人們都願意存入銀行,讓銀行代為保管。

那麼在銀行存款時間越長,獲利越多利滾利的情況下真的就會得到一筆客觀的本息和嗎,事實上可能跟大眾想得不太一樣。

1958年在銀行存下“77元鉅款”,60多年過去了,現在能取出多少錢

▲20世紀我國銀行內部場景

一筆跨世紀的存款,最終本息和出人意料

曾經有位老人在上世紀50年代網銀行發起一筆存款,共77元,因為後來將此事淡忘一直沒有提款,在當時77元可不是個小數目,因為當時的物價極低,與現在有著天壤之別,當時的77元到現在來說差不多有將近一萬塊錢。而由於老人的遺忘致使這筆存款一直在銀行中沒被提走。一直到老人逝世良久,親屬在老人家的遺物中發現了這張放了幾十年的存摺,才讓這77元重見天日。

1958年在銀行存下“77元鉅款”,60多年過去了,現在能取出多少錢

▲曾經的活期儲蓄存摺

到如今幾十年的光景,得知此事之後的網友紛紛討論,這77元連本帶利到現在一定是個不小的數目,因為眾所周知,在當時每人每月工資其實也就是個位數,基本都是幾塊錢的工資,77元真的是一筆鉅款。到現在起碼應該有兩到三萬了。然而這位老人的親屬去銀行進行諮詢時,得到的結果出人意料。銀行工作人員經過一番費勁的查詢和複雜的流程,終於將這筆跨越年代跨越世紀的存款查清楚,竟然只有八百多元,這與人們的心理預期實在差太多了。

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相去甚遠

銀行的工作人員是這樣解釋的:我們將錢存進銀行,銀行會支付利息,而利息的計算是按照本金和存款年限時間來綜合計算的。老人在生前存入銀行的77元雖說是“鉅款”但是定期存款的期限到了之後,老人沒有繼續再進行任何操作和手續的辦理,這部分存款就自動地由定期轉為活期。我們都知道,定期存款的利率與活期存款利率高低相去甚遠。比如你拿一筆錢放到銀行做定期存款,那麼從存入到取出這中間是不能夠動用這筆資金,銀行也可以使用和調動這筆資金,因此會有較高的利息比率,而活期存款就不一樣,存入銀行一筆錢,不定期可以繼續存入和取出,因而其利率就沒有那麼高,這一點很好理解。這其實與市場上的物價沒有什麼聯絡,因為銀行存款其實並不受市場影響,甚至說完全不受影響,這就是老人為什麼利息只有八百的原因。

這個結果讓不少網友都感到十分震驚和備受打擊,因為跟大家想的完全不同,其實這一切都與市場的波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市場的物價波動與金錢值錢與否是有直接關係的。如果發生了通貨膨脹,人民手裡的錢就會變得不值錢,這其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今天的一塊錢永遠比明天的一塊錢要值錢。假如貨幣貶值,同樣的錢能夠購買商品的能力就下降了。

1958年在銀行存下“77元鉅款”,60多年過去了,現在能取出多少錢

▲工作人員引導老人辦理相關手續

投資VS存款吃利息,究竟哪個更有利

曾經有許多人有過這樣的念頭,將一筆鉅款存入銀行,每個月靠收取利息來維持生活,比如向銀行存入200萬元的存款,每個月就能拿到4000元的利息,這筆數目也是非常巨大的,但我們考慮問題也要多角度想,這四千元的利息加上本金與之前沒有利息的本金之間相差了一個月的時間,而貨幣其實每天都在發生貶值,這個月4000元的利息一定不比上個月4000元的利息購買力強,多年後,我們手裡的4000元還能不能夠像現在一樣購買一臺手機,出去旅一次遊,往家裡購置一個洗衣機呢,這些都是不確定的。

1958年在銀行存下“77元鉅款”,60多年過去了,現在能取出多少錢

▲望“紅”興嘆,後悔沒有入手的股民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大多數人有錢不往銀行裡邊存而是拿去做投資,因為投資的收益模式是以小博大低買高賣,其中的獲利能夠追平甚至超過通貨膨脹導致的貨幣貶值速度。但其中也不乏有運氣的成分,畢竟投資還是有一定的風險,利潤和虧損往往就在一瞬間,所以每一款理財產品以及投資產品的結尾處都會有一句落款: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