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的五年 酷派錯過了什麼?

記者丨寧曉敏 見習生丨 曹偉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臨近年末,酷派 (02369) 高調回歸釋出新機COOL 20 Pro,為手機圈年度大事件再添上一筆。

“沉寂”的五年 酷派錯過了什麼?

酷派表示,過去五年,酷派從累計虧損 70 億,到實現利潤轉正,不僅填平了坑,而且還蓋起了全新的酷派大廈。

如今的酷派,滿載對中國市場的期待。酷派董事長陳家俊曾放出豪言:“酷派的目標是在3年內重返國內手機品牌的第一梯隊。”

只是,在沉寂中國市場的這五年裡,手機市場早已變天。三星份額急劇收縮,蘋果、華為、小米(01810)、oppo、vivo各分天下,夾縫中冒出的榮耀正在拼命跑馬圈地,留給酷派的空間還有多大?

被“坑”的手機巨頭終於回來了

談到酷派,很多人都有些嘆息,曾發明“雙卡雙待”功能的手機巨頭,卻被賈躍亭帶進了溝裡。

3G時代,國內智慧手機發展的初期階段,酷派和當時的華為、中興(000063)、聯想齊名,並稱“中華酷聯”,2012年第三季度時,酷派的手機出貨量僅次於三星和聯想,位列國內市場第三。

4G時代初期,運營商渠道隕落,線上渠道崛起,酷派掉隊,選擇和樂視聯姻,原本以為是抱上大腿,卻不料被坑慘。樂視剛入股,酷派股票便開始了連續暴跌,甚至停牌。

“沉寂”的五年 酷派錯過了什麼?

樂視事件後,酷派經歷了裁員、貸款、賣地,酷派轉戰海外市場,並在歐美、日本等地區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不僅成功打入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高階手機市場,還在美國市場取得了單品銷量超百萬臺的優異成績,結束了3年虧損扭虧為盈,如今終於“浴火重生”迴歸國內市場發展。

此次官宣提到,酷派已經重新搭建起了運營管理團隊,引入了國際頂級戰略投資夥伴,同時制定了全新的渠道、品牌和產品戰略。

酷派CEO陳家俊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在硬體迭代速度放緩、行業供應鏈波動風險和存量萎縮的背景下,當前的國內手機行業仍存在著巨大機會。

此話不假,原本已經清晰的手機格局,華為、蘋果、OPPO、vivo和小米成為國內市場的主要手機品牌,但因為華為晶片代工問題的出現又讓市場躁動起來。

榮耀的獨立發展,既是自救,又被看作是手機圈格局改寫的契機。此時脫離了國內市場5年之久的酷派宣佈迴歸,能否在行業再洗牌時分到一杯羹?

主攻低利潤市場發展前景難測

事實上,在酷派沉寂中國市場的這五年裡,變的不僅是行業格局,還有行業發展之路。

酷派紅極一時的時候,國內廠商打法還處在渠道上、功能上、質量是否經得住摔……山寨機、新品牌仍佔據市場份額。如今,行業硬體的迭代在持續放緩,很久沒有出現真正觸動使用者的革新,使用者的換機週期也進一步被拉長,導致手機廠商不斷“堆料”、加引數來提升單價,把戰場逐步推向高階市場。

高階市場意味著手機賽道的門檻在逐步提高,經不住折騰的廠家被陸續淘汰,如今,前五大廠商市場份額均已超過兩位數,累計瓜分了九成以上蛋糕。

酷派要拿什麼介入這個市場?從酷派發布的新機來看,這款手機在外觀設計上做到了簡約與時尚的結合,採用親膚的Baby Skin AG玻璃背殼,手感細膩光滑。螢幕方面,配備了一塊6。58英寸支援DCI-P3廣色域的120Hz智慧變速高重新整理率螢幕,可以根據操控場景自動適配最佳重新整理率,省電效果好。

效能方面,酷派COOL 20 Pro搭載天璣900 5G處理器,6nm工藝製程,可以高幀率執行大型手遊。配備雙揚聲器,遊戲追劇體驗更好,配備一塊4500毫安時大電池,33W閃充,急速補充損失的電量。

簡單點說,這是一款主打“影音娛樂”的產品,定價1799元起,首發到手價1599元,想衝擊中低端市場,為自己打上“極致價效比”的標籤,以尋求突破口。

這是之前小米走過的老路,有市場,但是利潤單薄。在行業上下游逐步融合發展且越來越集中化發展的趨勢下,頭部品牌中低端手機在價效比上越打越激烈,紅米數字系列和Note系列、OPPO的A和K系列、vivo的Y系列,再加上realme、iQOO和榮耀的部分機型,在配置上已經做到了超高性價比,後來的酷派即使有賣點,也很難有利潤空間,長期發展註定很難。

“沉寂”的五年 酷派錯過了什麼?

有市場人士提出質疑,現在投資者其實並不關心酷派手機未來能做成什麼樣,關心的是能否藉此在資本市場濺起水花。在迴歸資本市場後,酷派獲得了國際頂級資本的投資,近一年累計籌資共約21。24億港幣。

不過,資本也看重回報,企業能否賺錢至關重要。根據酷派集團釋出公告,2021年上半年間,酷派的未經稽核收入為3。2億港元,同比減少17。1%。集團業務整體毛利水平大幅下降至毛虧損1400萬港元,同比下降117。2%;淨虧損為2。38億元,虧損幅度同比擴大261。2%。

酷派在財報中解釋,毛利水平下跌主要是由於上游供應收緊,部分核心原材料的成本上漲,導致整體銷售成本增加,同時美國市場(2021上半年的營收的主要來源)手機訂單售價已在產品上市前確定,難以調升。

在全面推進迴歸中國市場的戰略落地後,還將如何走下去?鰲頭財經將持續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