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語境下如何投資先進製造?高瓴李良分享了他的四個判斷

過去一年,碳中和已成為大家生活與工作中無處不在的高頻詞。對於投資行業來說,它也格外有意思——因為絕大多數時候投資投向的是變化與不確定。但今天,綠色轉型已成為未來最大的確定性。

這一確定性有力地引導大量社會資本轉向碳中和相關產業:資料顯示,其一級市場僅半年的投資規模就達到405。29億元,創歷史新高。

誰在悄悄領跑碳中和?2021年2月,高瓴率先發布一份“碳中和倡議書”,倡導投資的數百家企業制定低碳轉型計劃。3月,高瓴推出投資行業內首份碳中和研究報告,報告梳理了實現“碳中和”的八大重點領域的相關機會。張磊此前對外透露過,高瓴在整個碳中和領域已經投資了近500億。

這一次,12月9日晚,高瓴創始合夥人李良近日在一場演講中,講述在碳中和這一大的投資命題下,高瓴是如何探索、有哪些發現、以及階段性的心得。

李良本人是學自動化出身,最早進入投資行業時跟工業和能源打了多年交道。在實踐中他發現,僅僅透過控制碳排交易、資源調配無法真正令中國要實現碳中和,而唯有大規模的換技術,以新的綠色技術驅動,為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制定新標準,才能在零碳時代獲得競爭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

碳中和既是外部約束條件,也是‘中國製造’最好的發展機遇

。”李良說。

李良也給出了高瓴判斷先進製造的4個維度。

其一,先進製造和傳統制造相比,關鍵看能否完成由量到質的升級、以及從大到強的突破;第二,先進製造是傳統制造向資料化、網路化、智慧化的升級;其三,先進製造是追求世界標準、全球領先的“中國製造”;其四,先進製造的本質是人才密集型行業,是強科技創新驅動下的工程師創業。

幾年前,高瓴創始人張磊就曾表示,“創投行業已進入農耕時代。而以中國製造業升級為核心的產業創新,正是一個需要精耕細作的行業。” 製造業作為經濟之本,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評估基準。而在新一輪技術變革和產業變革之下,培養一批關鍵技術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更是補足產業鏈短板的關鍵。

以下為演講內容:

大家好,

我是高瓴李良,很高興今天能在這裡與大家探討“科技、數字、變革:邁向碳中和”這一關鍵議題。

過去這一年,相信每個人都能感覺到,碳中和已成為我們生活與工作中無處不在的高頻詞。對於投資行業來說,它也格外的有意思,因為絕大多數時候,投資投向的是變化與不確定;但今天,綠色轉型已成為未來最大的確定性,這一確定性有力地引導大量社會資本轉向碳中和相關產業,透過不斷探索最優的資源配置,去追求環境、公平、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共贏。

作為一家創新型產業投資機構,高瓴自成立伊始便將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視為投資的重要標準。我們從去年開始推動氣候變化的學術研究工作,成立了高瓴產業與創新研究院,並在今年年初發布了行業第一份碳中和報告;我們也在今年初完成了對高瓴自身的碳排查,加速推進我們自己的低碳化運營;我們還向高瓴被投企業夥伴們發出了業內首份“碳中和倡議書”,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擁抱變化,打破發展慣性、加速低碳轉型。

但今天我主要想與大家分享的,還是在碳中和這一大的投資命題下,高瓴是如何探索的,我們有哪些發現、以及我們階段性的心得。

我們先來看中汽協一組數字。2020年底時,新能源車新車消費滲透率大概在5。4%左右,到今年10月已達到了18。2%。這一數字的增長超出了哪怕是最樂觀的人的預期,它意味著汽車電動化已突破臨界點,即將進入陡峭增長期。而中國有幸在其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憑藉科技創新,我們打造出了一批原創、環保、且真正受使用者歡迎的好產品,透過優質的供給激發需求,從新能源車百年一遇的變革機遇開始,帶動了上至原材料、電池、儲能,到整機廠,再到下游的換電等在內這一整條創新產業鏈的震盪,從而推動了中國製造的加速變革。

我們再來看能源業。中國企業們在每個製造環節上對工藝的反覆最佳化、在生產裝置上的不斷創新、以及對新技術的持續嘗試,推動了太陽能發電成本的大幅下降,在光照資源豐富的地區每度電甚至降到了1毛錢,而煤電成本一般在2-3毛。根據國家能源局今年9月資料,光伏的平均成本比10年前下降了75%。在能源行業,每降一分錢都會帶來需求的大漲,大量廉價的電又將衍生出更多的新興產業。所以說,碳中和正在把能源業變成先進製造,因為製造業的特徵正是成本隨著規模擴張而持續下降。

因此我們相信:中國要實現碳中和,必須推動整個製造業向先進製造全面升級。僅僅透過控制碳排交易、資源調配是不夠的,唯有大規模的換技術、以新的綠色技術驅動、為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制定新標準,才能在零碳時代獲得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碳中和既是外部約束條件,也是“中國製造”最好的發展機遇。

那麼,和傳統制造業相比,碳中和背景下的先進製造到底有何特徵?在高瓴“科技+實業”的投資“啞鈴”中,這是我們會重點關注的問題。經過多年來的研究和摸索,我們目前會從4個維度來看:

以下為演講內容:

由量到質的升級,需要的是一套科學、現代的生產流程和管理工具,需要數字化、精益管理等方法論加實踐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本質是對製造業“大腦”的升級。

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已向世界輸出了源源不斷的商品,而成為製造業強國的標誌則要看我們能否在產業中突破性地開發和利用新技術、向世界輸出更先進的生產力。

第一,先進製造,和傳統制造相比,關鍵看能否完成由量到質的升級、和從大到強的突破。

過去10多年,我們目睹數字技術締造了整個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產業,接下來在走向零碳的過程中,數字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將發生同樣巨大的化學反應。

當前,全球製造業正從裝置自動化向資料智慧化時代邁進。以軟體為驅動的資料實時流動是解決製造業中不確定性、推進效率飛昇的核心密碼。

第二,先進製造,是傳統制造向資料化、網路化、智慧化的升級。

這一點,在我們關注和投資的很多企業身上已非常突出。比如電池行業,以寧德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就始終在開拓全球最領先的技術,它從來沒有把對手限定在身邊。因為從傳統制造業升級到先進製造的本質動力,就是佔據全球產業鏈價值的更高階。

第三,先進製造,是面向全球市場、追求世界領先的“中國製造”。

傳統制造業或是勞動密集型、或是資本密集型,而先進製造一定是人才密集型。先進製造創業,就是工程+科學,是強科技創新驅動下的工程師創業。

工程師的使命是解決問題,且是以不斷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此前的人口紅利已消失,但如今每年我們有500萬工科大學生畢業,是美國的10倍,當他們進入製造業,帶來的將是巨大的工程師紅利。

中國的創新已進入深水區,往後,將會越來越多地從商業模式創新轉向原發技術的創新。基礎科學投入的提升,技術人才創業時代的到來,疊加這一波工程師紅利的釋放,我們認為先進製造轉型孕育了大量機會。

最後,我也想和大家分享,在碳中和背景下,製造業這一波“百年未遇”的轉型機遇中,高瓴在做什麼、能做什麼?

幾年前,高瓴創始人張磊就曾表示,“創投行業已進入農耕時代。而以中國製造業升級為核心的產業創新,正是一個需要精耕細作的行業。” 製造業作為經濟之本,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評估基準。而在新一輪技術變革和產業變革之下,培養一批關鍵技術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更是補足產業鏈短板的關鍵。

高瓴從多年前開始重倉中國製造,對包括百麗、公牛、怡合達等企業做了投資。百麗和公牛雖看似生產的是消費品,但實際上他們都做了大量上下游的垂直整合,都是有上萬人規模的製造業企業。對其中部分企業,我們更是派出了上百人的成建制團隊,深入到企業一線,與他們同尋找、共實踐透過精益管理、數字化轉型等方式完成傳統制造向先進製造躍遷的解決方案;專精特新企業在技術攻關到市場開拓之間有很大的挑戰,往往需要穿越多重“死亡谷”。而高瓴除了能提供長期的資金支援,還有豐富的科技與實體企業生態,可以發揮科技創新聯結器、催化劑和加速器的作用,透過專業的資源配置,幫助“專精特新”企業持續創新和綻放。

我們深感,對於製造業企業來說,僅以資金來支援是不夠的。尤其現在,當碳中和推動製造業走向全面重構,帶來機遇的同時,行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我自己本人是學自動化出身,最早進入投資行業時跟工業和能源打了多年交道,深知製造業裡有太多的細節,需要解決太多的問題。我們希望把自己作為製造業創業者的同路人,去分享我們的感知、包括我們過去十多年來對行業的觀察和體驗;我們超過200人的深度價值創造團隊中,專門單設了“精益製造/供應鏈”專業序列,就是希望以精益管理工具,幫助企業重新梳理和構建價值鏈體系,以“健身教練”的身份,幫助企業打造自己的內生核心競爭力。

如果需要,我們也會以不止於資金的方式,提供包括數字化升級、組織人才搭建等在內的多種工具,為企業提供更精準、更及時、更深度的定製化服務。當正確的道路一旦確定,高瓴就會毫無保留地用我們的所有資源去幫助大家吸引人才、開拓客戶,加速發展。我們期待的是,成為科學家和創業者的共創夥伴。謝謝大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