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近半基金經理從業年限不足3年或成基金業發展隱患

皮海洲:近半基金經理從業年限不足3年或成基金業發展隱患

皮海洲 | 立方大家談專欄作者

據媒體報道,截至2022年6月,我國資本市場基金經理人數首次突破3000人。其中,從業年限不足3年的基金經理人數有1480人,佔比47。33%,3年至7年之間的基金經理佔比33。35%,從業7年以上的基金經理佔比19。32%。這意味著,近半數的基金經理管理公募基金產品經驗不足3年。

近半基金經理從業年限不足3年,這對於投資者來說,確實不是一個可以讓他們安心的訊息。畢竟從業年限不足3年的基金經理,在投資上顯然是缺乏經驗的,有的基金經理甚至是零經驗。這樣的基金經理基本上是不成熟的。而作為一個成熟的基金經理,至少要有3年到7年之間的投資經驗,最好是要經歷一輪牛市與一輪熊市的考驗,這其中尤其是需要經過一輪熊市的磨練,畢竟只有經歷過熊市磨練的基金經理,才懂得如何敬畏市場。而目前這些從業年限不足3年的基金經理,顯然是沒有經歷過熊市的磨練的。這些年輕的基金經理衝勁有餘,但卻不夠沉穩,難免會在投資的過程中,給投資者帶來損失。因此這樣的基金經理顯然是不能讓人放心的。

當然,這種沒有多少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或許可以取得階段性的成功,比如,在某個時期他們正好押對了投資賽道,重倉持有的股票正好遭到市場的暴炒,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獲得階段性的成功是有可能的。這時,這種獲得階段性成功的年輕的基金經理會被稱為是新銳基金經理。但這種新銳基金經理終歸是極少數。更多的沒有從業經驗的基金經理還是隻能交學費,他們打理的基金處於虧損狀態是很正常的。而且對於這些新銳基金經理來說,也面臨著風水輪流轉的問題,一旦風口過去,他們投資收益的回撤也是不可避免的。並且這些新銳基金經理,在他們取得階段性成功的時候,大量的資金匯聚到了他們所打理的基金名下,一旦投資失敗,將會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投資損失。

基金業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缺少從業經驗的基金經理,這其實就是基金公司片面追求基金規模的結果。因為基金管理費的收取是與基金規模掛鉤的,基金規模越大,基金公司提取的管理費就越大。因此,為了獲得更多的基金管理費,基金公司透過不斷地發行新基金的方式來擴大自己管理的基金規模,這就使得基金公司對基金經理的需求日益強烈,以至市場上的基金經理供不應求,一些缺少從業經驗的新人因此被大量推到了基金經理的位置上來。

有資料顯示,2014年底,國內公募基金經理人數歷史首次超過千人大關。2019年,基金經理人數超過2000人。受2020以來基金髮行熱潮影響,一大批“零經驗”基金經理上崗,近2年首次擔任基金經理的人數就超1000人。截至2022年6月,基金經理人數首次突破3000人。可見,隨著基金髮行數量的急劇增加,大量的新人被推到了基金經理的崗位。

基金公司之所以敢於將大量的新人推到基金經理的崗位,這是由基金公司的利益機制決定了的。雖然這些基金經理並不成熟,將其推到基金經理的崗位,其實是讓投資者來為這些基金經理的不成熟買單,歸根到底,這些基金經理虧損的也只是投資者的錢,對基金公司的利益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基金公司才敢於將這些沒有從業經驗的新人推到基金經理的位置上。實際上,即便是私募基金,也是不敢這樣用人的。

但這些缺少從業經驗的基金經理對於基金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個重大隱患。因為他直接影響到基金公司的投資水平,影響到投資者的收益。畢竟投資者也不是傻子,一旦發現這些基金經理沒有理財能力,投資者也會選擇用腳投票,透過贖回資金的方式來對這樣的基金經理說不。而這對於投資基金的平穩執行顯然是不利的。而這樣的基金經理多了,自然會影響到整個基金業的信譽,讓投資者遠離投資基金。

因此,在目前公募基金已經具有相當規模的情況下,基金業的發展有必要從片面追求基金規模向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轉變。基金業有必要告別野蠻發展的初級階段,必須重視理財水平的提高。只有如此,基金業才能得到投資者的真心擁護,投資基金才能真正成為幫助投資者理財的投資產品。

責編:陶紀燕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