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美元VC朋友轉去看氫能,崩潰了

“我決定撤了,改去諮詢了。”

劉碩,北京一家美元VC基金的投資經理,決定離職。他在這家機構已經待了三年,之前一直撲在TMT領域。但今年年初,劉碩所在團隊的合夥人開了個組會,告訴大家要抓住醫療產業升級的機會,抓緊投出一批醫療高階裝置獨角獸。

這可難壞了劉碩。金融學專業出身的他,看著一堆醫學術語不知從何下手。無奈之下,他四處跟同行打聽,最近在投什麼醫療裝置,想方設法要創始人的聯絡方式。但結果卻無一例外,當創始人一聽他之前從未投過醫療,都毫不留情地拒絕拜訪。找了五六個月的專案,劉碩一個也沒能帶到投委會上。最終,他還是下定決心離職,轉行去做諮詢。

這樣的一幕並非個例。從2019年開始,硬科技投資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鬧景象,那些在移動互聯時期崛起的一線美元基金和投資人,也開始紛紛轉向晶片、醫療、新能源等方向。一時間,無VC不投硬科技。但現在,從硬科技賽道撤出的美元VC一批接著一批。水土不服,開始在這些美元基金身上集體上演。

我,原本投出海TMT

今年被迫轉去看了兩個月氫能

“一級市場的投資經理,前年投消費,去年投晶片,今年投簡歷。”

聊起最近創投圈的一則段子,羅文心有慼慼,直呼這簡直就是自己的真實寫照。他原是華東一家美元基金消費組的投資經理,從2020年起奔波四處看專案,新茶飲、咖啡、拉麵館、中式點心,曾在半年時間裡就開出8個TS,用他的話來說,那是最忙碌充實的一段時光。

然而好景不長。從2021下半年開始,消費投資陡然降溫,他們整個組在經歷了半年沒有“開張”後,不得不進行生死攸關的轉型——根據合夥人的要求,消費組被分散到半導體、新能源等更加細分的科技消費小組內。

這幾乎是在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摸爬滾打。身邊不少同事在這場轉型中離開,羅文咬咬牙,決定留下來試一試晶片賽道。他有自己的規劃:既然硬科技投資將會佔據未來十年的主流位置,自己不妨趁此機會換個賽道。每個領域的投資邏輯能有多大不同?大不了比平時多花時間學習研究。畢竟,VC本來就是一向喜歡探索未知事務的事業。

“實在沒想到會這麼難。”羅文一臉痛苦,“確實不懂技術,開會聽得頭大,跟創始人聊天時就像平行線自說自話;過去的老圈子、老套路都歸零,剛剛搞懂新的知識就過期了,預期怎麼也趕不上實際變化。”不同那些產業背景出身的同行,羅文至今連半導體專案來源渠道都沒找著,只能跟相熟的FA朋友多招呼,多推推晶片專案。

轉眼半年,他已經在計劃離開老東家,在看別的機會。

轉賽道,很多人過的並不舒服。北京一位專注出海賽道的投資人在朋友圈中感慨,“作為曾經被迫兩個月轉型去看硬科技氫能的投資人,我對自我認識就是,可以看,但是和剛畢業小學生水平差不多,完全沒有歷史積累的認知優勢,人的判斷也不相同,怎麼可能投出好案子?”

這一段短暫的轉行經歷讓他感慨良多,“投資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賺認知和不對稱的錢,前提是你的認知領先於市場,而不是追趕。另外就是我這個年齡,跟98年00年分析師小朋友比起來,也確實卷不動了,還是安心看老本行吧。”

看不懂,無疑是匆忙轉行的創投圈一線從業者面臨的最現實問題。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B站漸漸成為了一級市場投資人的“補課”聖地,尤其是在此學習生物醫藥等的專業影片,有投資人就是在此處補習了什麼事CDMO、mRNA和IVD,去到專案現場,跟創新藥的研發總監聊得有來有回,甚至還被誇過專業。

隨著投資風口變化,VC的門檻正在變得越來越高。一位行業獵頭介紹,純金融背景的候選人在篩簡歷那一關就會被pass,特別是專業化極強的醫療、硬科技的投資賽道。正如北京一家老牌硬科技VC合夥人說的那樣:“金融知識在後續工作中都很好補齊,但是沒在產業裡浸淫過幾年的,後期在培養起來都很困難,自己的上升通道也不會明朗。”

“我們私下裡都在

自嘲,以後沒有產業背景,還是別做投資了。”

任職於北京一家VC的投資總監郭凱坦言。曾經專門投TMT、消費的人擠滿了各種場合,這些人都去看硬科技嗎?都能看硬科技嗎?答案顯而易見的。

郭凱想起今年的巴菲特股東大會上,芒格給到年輕人的真誠建議:“找到你真正不擅長的,然後規避他們。就算你很聰明,也不可能做好你不感興趣的事情。”

闖入投硬科技後

美元基金集體水土不服

不只是投資經理迎來職業困惑,調轉船頭去投硬科技的美元基金們,正在遭遇一場「水土不服」。

從2019年開始,硬科技投資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鬧景象,而隨著消費、網際網路投資的漸漸沉寂,平臺型機會難以複製,以及美元基金退出大環境的變化,在移動互聯時期崛起的一線美元基金和投資人紛紛在押注晶片、半導體、醫療、新能源、新材料等等方向。

但他們很難快速找到TMT時代如魚得水的感覺。這種水土不服最明顯在於——

美元基金的投資邏輯還沒有轉變過來。

過去美元基金大多投TMT,稱霸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習慣性要求專案2-3年100倍回報,運用可複製的燒錢鋪流量的打法,但如果把這套邏輯套用在週期長、回報相對低的硬科技投資上,難以奏效——硬科技專案早期達不到網際網路式的增長,只有到了產品和市場的拐點後,才可能像寧德時代這樣爆發。

任職於北京一家知名VC機構的張琳舉了一個例子,“此前國內有家民營火箭企業,總是發射失敗,就是因為背後投資方著急,接連催促導致準備不夠充分。”據瞭解,火箭發射成功與否,意味著估值能否實現大跨越,而背後投資方中有多家從美元基金起家的知名機構,

“投資人耐心不足,越失敗越催促。”

一家FA機構合夥人深有同感,“美元基金的朋友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雙碳領域最像拼多多的是誰?簡直無法回答。”更有甚者,習慣了矽谷範、精英派的美元基金投資人,曾私下吐槽一家總部位於山東某縣城的硬科技公司創始人“不夠洋氣,”。

“這些’頑固不化’的過去式投資邏輯,已經給美元VC在硬科技的整體佈局造成了一些實質性障礙。”張琳在過去半年頻繁在專案上遇到美元基金同行,不禁感慨。

對於投資人,過去是爭當一擊命中的好獵手,現在則是需要慢慢等待的飼養員,這中間的思維邏輯是天差地別的。總的來說,習慣了快速見到回報的美元基金們,很難耐心等待,大概也無法理解曾經半導體投資冷板凳的滋味。

水土不服,也在於

對於產業理解的不深刻。

上海一位專注早期硬科技投資副總裁直言,“在科技領域,

尤其是特別高精尖的硬科技領域的投資,國內相當一部分美元基金可能最後成為韭菜。”

對於投硬科技,有些美元基金是這樣操作的:上來先掃蕩式的調研,要求下面的投資經理們在幾個月內接觸某一個細分賽道的主要玩家,常常就錯過了投資視窗期;或者將產業調研寄希望於外部的專家、研究團隊,拿到一份現成的行業分析,照著去尋找被投。

由於自己看不明白,搶人成了重點。當美元基金大舉闖入硬科技賽道,第一仗便是挖人——高薪從本土機構挖角骨幹。去年初北京一家知名美元基金,直接開出

200萬

人民幣年薪,從深圳一家垂直硬科技的VC機構挖走了一位新材料方向的投資總監。

還有不少機構在追隨頭部GP的腳步,“跟著前輩投,準沒錯吧。”但實際上,如果不能為企業帶來產業資源,再明星的GP,對於這一類被投來說,也僅僅聊勝於無。

當然,一切還是要回到那個終極命題:VC/PE到底如何才能投出一個好專案?

硬科技最強選手:“四大金剛”

VC/PE跟著他們投

一邊是美元基金水土不服,一邊則是產業資本大殺四方。

諸如哈勃投資此類硬科技CVC,不僅IPO數量多,IPO週期也更快,基本上從投進去到IPO敲鐘也就兩年時間左右,有的甚至是一年時間。以哈勃投資為例,2019年7月投資了晶片巨頭思瑞浦,後者在2020年9月就成功登陸科創板。

究其原因,源於這樣的產業資本優勢明顯——把自家供應商名單拉出來,專案源就有了;不但給錢,還能帶來訂單,再難搶的專案都能投得進去。

正如華南一位母基金大佬所言:“放眼當下,GP的另外一個重大變化,即很多產業背景的機構進入,提供產業鏈資源。為什麼哈勃投了就能很快上市,因為他們給了很多市場資源,讓被投企業發展起來了。”

比如思瑞浦,起初公司盈利能力並不穩定,直到2019年迎來轉折點:營收由2018年的1。13億元突然暴增至3。03億元,淨利潤也從虧損變為盈利超7000萬元。而業績爆發的原因,在於思瑞浦有一位神秘客戶A,從2019年成為公司第一大客戶,並幫助其由虧轉盈。經查詢招股書發現,在思瑞浦的幾大關聯方中,有大量採購能力的唯有華為,因此客戶A不出意外應是華為。

天嶽先進同樣是哈勃的一筆典型投資。作為“碳化矽第一股”,天嶽先進曾在2019年引來一眾VC/PE爭搶份額,有的VC機構彼時已經初步達成了投資意向,但哈勃投資卻突然殺進來,清退了所有入場機構。一位VC機構合夥人記憶猶新:“當時原話大概就是,我們要投了,你們都先出去。”最終,這一輪只有哈勃投資一家投了進去。

實際上,這樣的一幕正在硬科技領域頻頻上演。正如華為哈勃在半導體領域所向披靡,寧德時代也悄然成為了新能源產業鏈最兇猛的捕手。上週,寧德時代第一大PCB(印製電路板)供應商——金祿電子成功登陸創業板。

以動力電池為起點,寧德時代在產業鏈上精準落子。據不完全統計,寧德時代目前公開投資事件共有84起,分佈在動力電池、儲能、鋰電池材料、鋰電池智慧裝備製造、充換電、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乃至晶片等多個領域。湖南裕能、尚太科技、中一科技、騰遠鈷業、日聯科技、首航新能源、凱金能源……他們或是寧德時代被投企業,或是寧德時代供應鏈夥伴,如今都無一例外地正在奔赴IPO。

那問題來了,沒有產業資源的機構怎麼辦?一位美元基金合夥人透露,他所帶領的團隊此前以投新消費為主,在去年決定轉向硬科技投資後,採取的投資策略也很簡單,就是“抄作業”。“我們就跟著哈勃、小米、比亞迪、寧德時代投,同一輪次進不去就下一輪擠進去,爭取投進去的時間越早越好。”

時至今日,產業資本的

“四大金剛”

雛形已然形成——寧德時代、比亞迪、華為、小米。他們沿著產業鏈投了一家家公司,築起了屬於自己的版圖,氣勢驚人。

而那些把賽道換到硬科技的美元基金們,想在硬科技領域投出下一個“拼多多”,顯然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

優勢也不是沒有。相比風格偏穩健的人民幣基金,美元基金出身的投資人更敢於押注那些處於襁褓中的科技專案。正如紅杉中國沈南鵬曾提及,“當創業者只有一個idea的時候,陪創始人一起dream big,相信他們的vision,從零甚至-1階段陪伴他們成長,這條路不僅行得通,而且走得遠。”

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美元基金開始活躍在中國的早期投資領域,“投早投小投科技”已經成為VC/PE最新的共識。轉身之後,大家在挖掘下一個寧德時代。

*文中劉碩、羅文、郭凱、張琳為化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