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事關“東北復興”的賽道,藏著4萬億美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投中網(ID:China-Venture),作者 | 喜樂,鈦媒體經授權釋出。

可以這麼說,看生物科技的投資人大多都無法抵抗近一年來特別火的一個賽道——合成生物賽道。原因很簡單,這條賽道有兩大特點:

1)發展前景相當誘人,2)能夠幫助實現彎道超車。

合成生物的發展前景有多誘人?圈內不少專供生物賽道的投資人都有一個相似的觀點,即如果技術允許,世界上60%以上的東西都可以用生物合成的方式再做一遍。此外,麥肯錫也在報告中顯示,合成生物學技術革命將在未來10~20年裡每年為全球帶來2萬億~4萬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合成生物,被視為一場真正可以改變世界的革命。顯然投資人和創業者並不想錯過這場革命,興業證券曾統計過一項資料,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領域共融資180億美元,體量超過去10年之和。

一位一直關注合成生物的投資人對投中網表示,儘管現在上車是不是過早還不好說,但這一定是一條值得期待的賽道。

合成生物無疑是一條門檻極高的領域,本文無意為其科普,但其已然成為近一年來最火的投資賽道之一,

本文只專注從外界因素和框架裡,討論兩個問題:為什麼是合成生物?為什麼是現在?

“天然發光”的賽道

為什麼說合成生物賽道天然“發光”?

首先根據公開資料,合成生物學是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和“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以工程化的手段設計合成基因組為標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

其次可以從政策上觀其一二,“合成生物學”不斷地出現在各大政策規劃中,在今年釋出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這個詞彙總共出現了4次。

此外,我的投資人朋友Mike還向我透露,在他與合成生物相關企業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國家對合成生物的重視程度,“企業直接告訴我,政府對合成生物的認知完全超出了他們的想象,一些地方政府招商部門的負責人對合成生物學的理解、認知,甚至比市面上很多投資人的見解還要高深。”

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直接促進了合成生物學相關企業的發展。Mike甚至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合成生物學也可以被視為東北復興的一條可行性路線,因為合成生物適合溫度較低的環境,在這一層面就不那麼適合南方環境。其次,合成生物發酵需要菌,東北糧食供應充足,非常適合發展合成生物技術。”

Mike告訴我,業內一家頗具聲望的合成生物公司創始人就曾接待過北方某地方領導,創始人同樣發出了“該地方既重視又相當專業”的感慨。能讓地方政府既重視且專業的賽道,恐怕不多矣。

上海證券報也曾發表過報道表示,“目前國內每家上規模的合成生物企業背後幾乎都有地方政府的扶持,出錢出力出政策,如山東壽光之於新日恆力,山西及上海之於凱賽生物。”

也是因此,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很多投資人認為中國比美國更容易誕生出成功的合成生物學企業。險峰長青也對投中網表達了相似觀點,“合成生物的玩家包括平臺工具類和產品應用類,受益於中國成熟的發酵工藝,中國相比美國可能更容易出現成功的產品公司。”

這也是令國家、投資人、創業者如此看重這條賽道的重要原因——放眼全球,目前尚未出現真正成功的合成生物學龍頭企業,這意味著中國有機會依靠自己實現彎道超車。

彎道超車,放在當下的大環境裡,至少投資人很難抵禦這樣的前景誘惑了。

“天然發光”的賽道

之所以說合成生物是最火賽道之一,一個不願具名的投資人告訴我,已經出現了“投資人排隊求份額”的現象。

這位投資人表示,合成生物的概念太火,導致不少公司藉助春風都拿到了前兩年融不到的資,“估值當然水漲船高,泡沫肯定是存在的。”

哪個賽道沒有估值泡沫,撇開這點不談,近一年來的確有不少公司迅速完成了好幾輪融資。

比如賽道內的明星專案藍晶微生物在一年內完成了4輪融資,其B輪融資總額達15億人民幣,創下單筆融資行業紀錄,投資方一攬業內主流機構,包括高瓴創投、光速中國、碧桂園創投、元生資本等。

態創生物在10個月內成功完成4輪總計過億美金的融資,投資方包括九合創投、真格基金、君聯資本、IDG資本;倍生生物也在半年內連續完成2輪融資,融資金額累計超過億元,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綠洲資本、線性資本、奇績創壇、雲九資本等。

如果和其他熱門賽道橫向相比,合成生物尚還不能稱為市場規模極高的賽道。但若縱向相比,前兩年中國合成生物學相關公司的融資案例僅有個位數,現今引來頭部機構的大力關注,很難不讓人產生行業融資高光時刻的想法。

除了是投資的黃金賽道之外,合成生物企業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特徵:都是博士創業,投資人Joe不無調侃,“這也是博士創業的高光時刻啊。”

過高的門檻天然限制了賽道的發展,Joe告訴我,無論海內外,合成生物學都還在初級階段,大家融資多還是為了研發和製造,能夠實現量產的公司幾乎沒有。Joe的想法換句話說,投資人若想從合成生物專案裡快速拿到高額回報,恐怕難度很高。

上半年經緯也曾對合成生物學做過專題,其中張穎就曾旗幟鮮明地表示,合成生物學這條賽道,長坡厚雪。

不少投資人也是因此一直在觀望,不輕易出手,原因就在於在合成生物賽道找到一個團隊、估值都合理的專案,要比其他賽道難一些,“畢竟都是博士創業”——一位投資人一語雙關。

險峰長青也對投中網表示,合成生物的玩家包括平臺工具類和產品應用類,關於產品型公司,選品的重要性已被大家反覆強調,好的選品意味著團隊同時具備市場判斷力和技術實力,有合理的產品路線計劃和長期實戰形成的市場洞察,我們更欣賞這樣的公司,而不是一味炫技或者打價格戰的思路。

合成生物公司的高光時刻來了?

無論如何,合成生物是一條很好講故事的賽道,已經有不少公司成功IPO,其中以國外的明星獨角獸Zymergen和Ginkgo最為出圈。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僅以這兩家上市後的資料來看,市場並不那麼買單。Ginkgo甚至被做空機構蠍子資本評論為“巨大的騙局,是過去20年來最嚴重的欺詐行為。”

Ginkgo於2022年9月上市,是本年度“生物技術領域最大的SPAC上市交易之一”。截至發稿前,公司股價2。99美元,市值不到50億美元,距離其上市前150億的估值縮水超過3倍。

國內的合成生物企業還是保持著樂觀情緒,也形成了一小波的IPO潮,比如近兩年已經有合成生物概念股上市——凱賽生物和華恆生物,其他如弈柯萊、川寧生物、鉅子生物等公司也都在準備衝刺資本市場。

2021年4月華恆生物IPO,發行價格為23。16元/股,截至發稿前公司股價已經漲到142。78元/股,市值為154。77億元。2020年8月凱賽生物IPO,被稱為科創板“合成生物第一股”,公司發行價為150。86元/股,截至發稿前股價為69。7元/股。

不過無法從實驗室走到產業化、無法實現盈利,一直是合成生物企業被質疑的主要原因。

基本上遞交了招股書的合成生物企業大多都沒有實現盈利,比如川寧生物IPO擬募資6億元,其中有4億元是計劃用來償還債務的,被網友戲稱為“上市只為還債”。

在高瓴的一篇文章中,同樣提出了目前合成生物發展的困境:“長期而言,成本問題是合成生物學技術公司與傳統行業抗衡的關鍵。而從技術目前的發展階段而言,選品和規模化生產,是絕大部分合成生物學公司面臨的關鍵挑戰。”

Joe倒是對合成生物有一個精闢的總結,“難而正確。”現在來看的話,合成生物企業的確“難”,就是不知何時“正確”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