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新賭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幾何小姐姐

光伏行業是當下的高景氣行業,全球化敘事背景下的光伏全產業鏈“跑馬圈地”,週期迴圈的科技進步和熱錢湧動背後,

產業鏈很多玩家置身賭局。

9月15日,光伏龍頭企業隆基綠能在西安硬科技展覽館“九號宇宙”,宣佈成立“未來能源太空實驗室”,將和中國航天一起,開啟太空探索。

到場的有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他曾是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兼中心主任;在技術成果交接現場,把計劃進行太空搭載的新產品送樣給吳志堅的,是隆基綠能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徐希翔博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層面、異質結領域(一種前沿電池技術)的領軍人物。

此外還有隆基綠能黨委書記、副總裁李文學,和市場總經理、全球市場負責人霍焱。以及許多關心自家公司股票的年輕員工——他們可能有員工股票,或者自己重倉了自家股票。

那天線上線下有不少人,心裡更關心隆基股價,他們想在這場官方釋出中,找到和財富密碼相關的某些蛛絲馬跡。

散戶們在想要不要補倉,媒體們則乾脆在會後追著去問:什麼時候釋出新品?

——新品釋出的邏輯背後,其實也跟股價強關聯。

光伏老大的困境

隆基股價備受關注。

在A股,隆基股票一直有著

“光伏茅臺”

之稱。作為市值4200多億的產業鏈一體化行業龍頭企業,隆基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企業,市值第一、研發投入第一,在產業鏈多個領域出貨量第一,旗下6萬多員工遍及全球。

光伏行業是一個產業鏈比較長、各個環節彼此銜接、技術和路線選擇充滿變數的前沿科技行業。行業發展近30年來,光伏產業鏈包括矽料、 鑄錠(拉棒)、切片、電池片、 電池元件 、應用系統等6個環節。

每一個環節都有對應的頭部團隊

——這些團隊不管是做一個環節的SKU,還是提供N個環節SKU,都有機會在全球市場份額上成為行業龍頭企業之一。

隆基因為早年超前押注單晶矽路線,而成為當下光伏產業鏈裡的王者,其在矽片及元件環節非常強大。但產業鏈是一個動態的平衡,

細分領域裡的其它頭部團隊,也在隨時調整戰略,

以保持或提升自己在業內的市場份額。

有的團隊會專營主業,透過渠道商業化的增長來維持優勢,也有的團隊會不斷向上下游佈局——透過搶別人的市場份額實現自己的擴張。隨著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化,供需匹配上的洗牌,光伏領域的景氣度進一步走高,產業鏈各環節圍繞擴張——

整個行業的戰略和決策開始走向泛化、激進和冒險。

8月,光伏行業上游,創辦40餘年、市值峰值曾達到3000億、一直不碰下游業務的矽料巨頭通威股份,正式宣佈進軍下游電池及元件業務。通威在元件市場的第一次高調亮相,就以低價掀起了元件市場價格戰。

訊息一出,整個行業下游股票大跌。

行業認為上游強勢原料企業向下搶昔日客戶訂單,會直接從原材料環節,卡住下游的脖子,導致下游企業無米下鍋。業內龍頭隆基綠能也連跌了數日,8月中至9月中期間,市值累計下跌近600億元。

攪局者通威是今年營收層面的贏家,不過他們的股票,也並沒有暴漲到超出預期的水平。資本市場認為,這家上游原料公司的業績大增超過300%,來自於全球範圍內的大宗原料上漲,賺的是短期趨勢紅利。

矽料沒有稀缺性,矽料漲價只是階段性的結構性行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料端重金投入者的增加,矽料的價格會逐漸趨於理性。屆時通威的原料優勢不再,初涉下游的新業務因為沒有積累而前景未知。

隆基在產業鏈中的位置 來源:每日財報網

光伏行業的商業邏輯是,要一直致力於降低單位發電成本。

這個成本部分除了矽料本身的成本,也包括降低非矽成本——提高電池片轉換效率是技術和側降本的重中之重。

隆基副總裁李文學在釋出會上介紹,隆基科研投入持續增加,已經到了收入的7%以上,電池轉化率超過了26%,同時,企業單個員工的勞動生產率達到了120萬人民幣。但這些令從業者和分析師印象深刻的資料,並不能在股民和普通使用者那裡得到共鳴。

只要股價有個風吹草動,股民那邊早已經炸了。

在網路上,每天有幾萬人想教李振國和鍾寶坤怎麼做企業。他們見證過隆基過去6年市值翻了近10倍,或許親歷了隆基股價9年漲了56倍,他們中有人在隆基股票上實實在在賺到過錢。

他們指責隆基戰略,提出要迅速佈局產業上游矽料環節,自己行成閉環的產業生態。隆基說自己不懂化工但網友們根本不信,一個曾經被驗證過的成功經驗是:隆基最初從單晶矽片業務起家,後來再進軍元件、電池,一體化後的隆基降本能力大幅增強,在一體化佈局的過程中,逐漸在市場份額和地位方面成為龍頭。

小股東和投資愛好者的邏輯是,有資源有技術的龍頭企業既然能向下遊一體化,就能向上遊覆蓋。

矽料近兩年裡價格翻了三四倍,吞噬光伏行業利潤已成事實。而隆基年度運營的成本構成中,原材料在總成本中超過70%。這直接導致隆基近三年成本環節翻倍增加。

雖然隆基上半年年報顯示他們營收超過了500億,同比增長43。64%;歸母淨利潤64。8億元,同比增長29。79%;基本每股收益0。86元。但這些不能讓隆基股民滿意,因為他們不能允許,自己投資決策成本較低的全球產業一體化龍頭,今年被四家上游矽料企業把淨利潤擠到了第五。

8月末的隆基投資者業績說明會上,已經有人單刀直入直接開問了:如何看待友商進入元件環節的競爭?隆基方面明確迴應:

不會輕易踏入矽料製造這一化工專業分支。

綜合前述隆基財報,這家公司年底把全年總營收做到1000億應該不難。但這更像是一個被精算過的營收資料。

當整個行業都盯住上游去賺熱錢,

又將很快迎來上游產能的過剩,

屆時,盲目擴張的部分將會產生不可逆虧損。

時間往前倒推兩年,能源儲能領域爆火。行業龍頭寧德時代被封為“寧王”時,媒體和公眾的視角也曾經盯上在產業鏈中處於“寧王”上游的隆基綠能。

當時隆基綠能創始人李振國明確否認佈局儲能領域。“我們還不能說服自己,無法證明自己在做儲能上有能力比其他企業做得更好。”隆基後來的確沒碰觸儲能業務,但他們在光伏賽道中下游實現了全面擴張。

如今源頭材料緊缺、暴漲。隆基這種連結產業上下游的龍頭企業直接變成夾心餅乾。

產能滿足不了下游客戶需求,隆基的業務部門及分管領導甚至董事長鍾寶申本人,都要忙著給合作伙伴道歉。

資源分配時,隆基直接使用有共識的規則:按照過往雙方合作的採購比例進行資源分配。如今源頭一矽難求,產業鏈下游訂單有增無減,對應的風控和決策壓力,再次回到了隆基這一邊。

週期造富的背後

意向訂單和商業合同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折射出整個行業除源材料外,其它環節正在集體承壓。

在社交網路,股民說話非常刻薄,他們說時間不確定,價格也不確定的協議,不就是”空氣合同”嗎?——很可能那些合同,真的要靠人品、交情甚至公眾的關注度撐著。

商業的基本邏輯繞不開利潤。更何況,在產品的銷售終端,有來自全球尤其是歐洲的源源不斷的新增訂單催著。

過去三十年,光伏行業的起伏離不開時代背景和地緣政治。

這一次,時代標註了俄羅斯和烏克蘭。

介於雙方此刻的糟糕關係,長期重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歐洲,因管道供應量的不確定,導致電價衝上新高峰。伴隨著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的極端的能源緊缺,帶動了光伏需求的暴漲。

光伏行業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上半年,包括元件、控制器和逆變器等在內,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約259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13%。增長曲線還在扶搖直上,全球都在源頭矽料:矽料能產出來多少,最終裝機量就會是多少。

種種跡象表明,新一輪的造富週期再次降臨。

各行各業的熱錢湧入光伏。

甚至連C端使用者無比熟悉的家電品牌,比如美的、格力、海爾、TCL、創維、日出東方、康佳、奧克斯、海信,這九大家電企業紛紛宣佈跨界光伏。

其中投資回報比最高的,是TCL的老闆李東生。

TCL的電視機早沒20年前那麼風靡了,今天的年輕人聽過TCL但不會用他們的產品。轉型中的李東生北上天津,透過國企改制,接下了天津老牌半導體技術企業中環聯合改名TCL中環。

如今TCL中環在光伏產業鏈的矽片環節,是隆基最強勁的對手。其市值超過1800億,最高曾突破2000億。李東生辛苦半生打拼的TCL科技,現在市值僅為600億,只有TCL中環的1/3。

2021年,時年52歲的上機數控董事長楊建良,以470億的財富取代了海瀾之家的周建平,成為無錫首富。

這家20歲的傳統機器製造企業,跨界光伏領域賺了個杯滿缽平。

2022年4月到9月中旬,上機數控股價漲幅99。15%。伴隨矽料價格持續攀升,近日上機數控和特變電工等公司一起,宣佈繼續向矽料領域進發、擴產。投資規模均超百億元。

小股東偏愛風格激進、賭性大的創始人。

愛旭的老闆陳剛高舉高打的風格,完美地擊中了這個畫像。這家處於光伏產業鏈的電池片環節的公司一直在瘋狂擴張,接連丟擲擴產計劃,畫風逐漸從“相對合理”走向“大幹快上”。雖然該公司該公司的應付賬款接近應收賬款的7倍——走向一個極度瘋狂、危險的數字,但是他們4月到9月股價漲了256。80%。

愛旭的財務狀況  圖片來源:市界

透過一系列被媒體標註為“頗為巧妙的資本運作之下”,愛旭市值上漲了209億元。當然,連續6個漲停板不僅惠及大股東,也讓愛旭股份的小股東們歡天喜地,雪球上還有股民直誇陳剛為“真男人”。

和愛旭一樣瘋狂的,還有全球領先的光伏元件產品製造商晶科能源。剛募資百億負債率仍超70%,卻在2周內簽署了高達2000億元的多晶矽料採購合同,鎖定了未來八年的矽料供應。

15年前,當矽料在價格突破300美元/公斤,當時的行業龍頭尚德為避風險頻籤10年長單合同。尚德後來的慘烈,讓今天的業內龍頭隆基有了一個鐵律:

堅持從不籤長單。

但晶科能源不信邪。眼下增長勢頭太好,根本停不下來。

今年晶科實現了經營業績超過60%的大幅增長。旗下光伏元件出貨量已達18。21GW,位居全球第一。雖然利潤率其毛利率、淨利率分別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4。09個百分點、0。88個百分點。但有著75%以上海外業務晶科依然選擇了馬力全開,激進擴張。

今天的投資小白完全不知道十幾年前的光伏有多慘:海潤光伏退市,

漢能薄膜歸零。漢能李河君之的歷任中國首富背後的無錫尚德、江西賽維也都高光後又退場。技術路線中押注多晶矽的一代矽王保利協鑫陷入多年虧損,直到熬到本次週期才緩了過來。

賭還是不賭?

這不是矽料第一次暴漲,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截至本文釋出之時,光伏領域矽料環節還處於瘋狂狀態,包括隆基在內的整個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大廠,集體開始跟上游籤原材料意向訂單,提前鎖定原材料:鎖量不鎖價,鎖價估計就沒法談了。

通威和隆基正是這樣的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

通威要向下遊覆蓋,隆基表示不會向上遊擴張,歷史上他們的擴張理由從來都是“除非被卡脖子”。

光伏行業很多人希望隆基通威開始卷,擴充產能,打價格戰。兩家公司都是行業裡第一梯隊的公司,3000億的通威是最有機會和4000多億掰手腕的企業之一。“通威丟了光伏還有農牧飼料也能活著。”“隆基走技術路線的,財務健康,技術層面有著全球化的競爭力。”

慫恿的背後都是生意。

產業鏈上下游光伏一體化系統裡企業眾多,

他們都在賭——賭這個行業裡即將爆發無數個機會,而自己將成為那個有準備的人。

光伏產業鏈利潤最後的環節——矽片,淨利潤率也就10%出頭。但圍繞這個終端產品的生產,上游無數個機器,將有機會擴大產能:光伏的原材料是矽,需要從矽礦中提取,完成初步提取的龍頭是合盛矽業,變成純淨矽的公司是通威股份。

不規則的純淨矽像石頭一樣形狀不規則,把它做成圓柱或者方塊要用專用矽晶爐,這個裝置的供貨方叫晶盛機電。把矽料製作成矽片的公司主要是隆基綠能和中環。切矽片的裝置公司叫高測股份,裝置裡切割用的核心元件要用福立旺母線的金剛線。不同型號的矽片上要印很多線條,有的用絲網(福立旺),有的用鐳射或者銅電鍍(帝爾鐳射)。

把矽片做成小塊的電池片,需要用到相應的核心電池技術。相關公司是通威股份,愛旭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二晶和隆基是一條繩上的,愛旭跟TCL中環是一條繩上的,通威是“腳踏兩條船”,兩條線都站。

小的電池片,主要組裝成一塊更大的電池片,組裝的主要公司是隆基綠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東方日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元件廠。光伏產品的使用週期一般規劃25~30年,為了延長產品使用週期,會像手機一樣貼個膜。做膠膜的相關公司是,福斯特。貼了膜再搞個玻璃蓋上去保護一下,相關公司是福萊特、銀漿。

陽光照射電池板產生的是直流電,生活中要用的是交流電,需要一個逆變器轉換一下,製作逆變器的相關公司有陽光電源,上能電氣,固德威,特變電工。

一大片光伏發電板叫集中式光伏,需要用集中式逆變器,主要公司是陽光電源,上能電器,特變電工。一小塊光伏板發電用於生活叫做分散式光伏,用分散式逆變器,主要公司是錦浪科技,固德威。[21]

光伏產業鏈的裡的生態之所以複雜,就是因為產業鏈細分領域多,

裡面的每一環都有機會360度擴張,

擴張之後的細分業務再以各種排列組合的方式形成新的產業合作,再疊加不同的技術選擇和產品定位,最後排列組合出來的行業矩陣直接把外行繞暈。

為什麼光伏賽道賭這麼猛呢?

因為光伏行業的平均增速能達到100%,

而其他行業能達到20%都不錯了,大部分行業都是和經濟增速不相上下,5%左右。為什麼光伏裡面逆變器炒得最熱呢?因為光伏太陽板30年都不用換,但是逆變器很容易壞,5年一換個,更新頻率高復購率就高。

作為高景氣風口行業,光伏賽道長期競爭力還將體現在技術創新和電池轉換率上。但短期,沒有邏輯可言。

當技術開始內卷

技術早就開始捲了。

隆基綠能有核心技術,

他們選擇了轉化效率更高的電池技術路線HPBC,對應的,是成本也高。

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三家企業選擇了TOPCon技術路線,成熟穩定成本低,更有價效比。

通威不想做取捨,他們選擇了兩種電池都要:既要轉化效率領先,又要平衡投資收益成本。58歲的劉漢元,擁有一家自己創辦了40年的企業。他沒讀過多少書,卻在一水的理工科博士企業家中間,把通威做到了農牧水產龍頭和光伏龍頭。走過40年的週期企業,其成本控制能力,是寫在血液裡的。

矽片尺寸之爭發生在蘭大校友之間。

隆基綠能的幾位老闆和TCL中環的掌舵人沈浩平早年都畢業於蘭大物理系。他們在矽片領域的分工並不完全重合,隆基在矽片的中上游,TCL中環在矽片的中下游。他們對產品的尺寸之爭已經持續數年。

在2019年之前,兩者曾聯合制定M2尺寸標準。2019年之後,隆基綠能率先發布M6單晶矽片(166mm)和基於M6矽片的Hi-MO4高功率元件,中環隨後釋出M12單晶矽片(210mm)。

210mm矽片的最初提出是中環為了打破隆基技術話語權的掀桌子行為,隨後,隆基綠能釋出M10單晶矽片(182mm)。

有意思的是,兩家公司幾代新品的命名序列依次是M2,M6, M12, M10。每一次搶先發布,似乎都給對方留足了命名和迭代空間。

技術內卷加速了新品滲透率。

M10和M12矽片尺寸佔比之和,從2020年的4。5%迅速增長至2021年的45%,預計2022年佔比之和將擴大至75%。

M10技術更為成熟,製造成本相對較低,因而市佔率較M12更高。隆基雖然一直宣稱182是最優尺寸且瘋狂出貨M10,但從隆基新上的裝置看,已經具有了生產210矽片的能力。

巨頭博弈的同時,也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的活躍。

沒有人跳出來指責TCL中環是攪局者,反而紛紛押注更大尺寸是未來趨勢,

或明或暗地向著更“大”的賽道躍進——推出適配更大矽片的配套產品和服務。

為了押注210mm電池和元件,有些企業甚至推出了可相容230mm的配套產品體系。全然不顧業內老大隆基在其身後一直在說,更大尺寸的安全性和生命週期問題。

逐利只爭朝夕,產品生命週期那是二三十年以後的事。

大企業做決策深思熟慮,是精英團隊精算過的選擇。他們既有技術又不缺資源,抗風險能力強。

反而那些是盲目在週期裡衝浪的小企業,步子邁得太大押寶各種PLUS電池和元件,需要花更多心思去做風控。

誰將穿越週期?

2016年10月,成都,兩名頂級科學家負責的企業研發實驗室接到公司通知,停止研發3年前立項的某個跟公司主營業務匹配度不高的邊緣電池技術,整個團隊轉崗到兄弟部門。

在正式的通知到來之前,實驗室已經停電兩個月,所有裝置無法執行,實驗也暫停了。只剩一個1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吭哧吭哧地支撐著辦公室的照明。

兩位科學家都已到了退休的年齡,一位還確診了心臟病,頻繁地跨國治療之餘,始終放心不下實驗室。共同的默契讓他們決定再努力一把:去北京公司總部,以技術專項彙報的方式,再跟公司爭取一下。

當時他們所在的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財務危機。遠在北京的老闆已經啟動全公司範圍內的結構性裁員。

但兩位科學家還是從技術的角度,打動了決策者的心:把他們進行到一半,本打算關停的專案,列為該公司四大主流技術線之外的第五條線;在他們提出60兆瓦產線的需求時,直接批了120兆瓦的產線。

批覆生產線的老闆名叫李河君,公司的名字叫漢能。

兩位科學家分別是漢能首席科學家李沅民博士和首席技術官徐希翔博士。

圖片來源:格隆匯

2019年8月,兩位博士的實驗室收到了德國哈梅林太陽能研究所(ISFH)發來的認證報告,

他們的研究成果,一種矽基底+薄膜的6吋SHJ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4.85%,成為新的世界冠軍。

從這項技術被髮明直到今天,整整29年裡,這個領域的世界紀錄一直被日本壟斷。漢能釋出了那個榮譽,

但那一年,這家公司已經發不出工資了。

李沅民博士並沒有等到那個認證報告,他在報告抵達前兩個月,因肝癌和肺癌在普林斯頓離世。離開前,還給他的科研搭檔徐希翔博士發了一條未完成的訊息,只寫完了稱呼和標點:“Hi Chris,”

兩位博士,共事九年,朝夕相處。李沅民博士生前最後的6個月裡,徐希翔博士曾帶著兩人共同的研發團隊日夜趕工,爭分奪秒,然而終究沒有趕上。

徐希翔博士後回覆了李沅民博士那條未完成的訊息。開頭他說,這是我發給你的最後一條訊息。結尾是:我們將繼續戰鬥,贏得這場戰爭,讓光伏為全世界造福。

4年過去了,2022年9月,隆基綠能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徐希翔博士再次收到了來自德國哈梅林太陽能研究所(ISFH)的認證報告,徐博士和他的團隊在P型全尺寸單晶矽片上,

將矽異質結電池轉換率推高至26.12%,這是迄今為止P型矽電池效率的最高紀錄。

圖片來源:隆基綠能官方賬號

早年,他和他都是痴迷於矽方向的科學家,服務於一家專注於薄膜方向的太陽能公司。為了給科研爭取資源,他們聯合起來,把矽底技術翻譯成薄膜方向說給老闆聽。如今他服務於一家單晶矽路線的光伏公司,是集團中央研究院二院的一把手,應該不用那麼費勁地去操心基本資源了。

從24。85到26。12,雖然是由兩家公司送樣了兩個完全不同系列的產品,但底層技術邏輯都是矽基底。

週期更迭,滄海桑田。但前沿技術,透過科學家和他們的實驗室,被傳承了下來。

Acell=(244。54±0。98)cm?

η=(24。85±0。35)%

Acell=(274。3±1。1)cm?

η=(26。12±0。39)%

徐希翔60多了,有心臟病史。家人都在美國,他自己回來了。他加入了本科校友創辦的公司,也將在行業的前沿探索和技術路線選擇上,和同系校友在科研領域狹路相逢。

沈浩平比徐希翔晚一年從蘭大本科畢業,他在中環工作了40年。40年間他從拉晶車間幹了十九年,後歷經各個崗位,直到成為那家老牌國企的掌舵人。

如果不是遇到了TCL李東生,沈浩平可能退休了。

李東生和同寢室室友——創維黃宏生、康佳陳偉榮一起曾撐起中國家電半壁江山。如今TCL都快被人們遺忘了,沈浩平和他帶領的中環,再一次將TCL拉到了時代和產業的聚光燈下。

今年,年近80的大全能源實控人徐廣福,將迎來他創業生涯裡最賺錢的高光時刻。得益於源頭矽料環節的上升,今年一季度,大全能源營業收入同比增幅389%至81。29億元,淨利潤為43。12億元,同比增長641%。

光伏圈裡八卦多,有人說,大全能源管理層的主要人員由徐廣福帶領公司的一眾創始老將共同組成。“70後”的太子徐翔連核心管理層都進不去。

3年前,有人挖走了沈浩平團隊的總工程師。但那時候中環已經是智慧製造了。“演算法是個黑盒子,挖一個人過去,是沒有用的”。

是完全不同的管理理念、技術路線和產品策略,正在同一個行業裡百花齊放。最後是那些被技術和時代選中的人,一起帶領這個行業,去穿越週期。

未來已來

寫這篇文章時,我聯絡了幾位3年前曾向公司討薪的漢能前員工。一位前產品經理對有人來問他“漢能”相關問題表示驚訝,他說“漢能已死”。另一位在兩三年前已經改行,現在從事的是綠色智慧城市相關的工作。他說新工作跟光伏行業沒有關聯,但依然是前沿、綠色環保行業。

一位早年參與過眾多漢能全球化投資併購業務的前員工,早已不願再過多提及前公司。他的很多前同事直到最後都沒能結清當年工資,這其中不包括在裁員環節就離開的他。

他只是單純地覺得,那個時代過去了。

早年漢能曾經在非洲援建了不少光伏板,他代表公司去非洲出差的時候,曾經人肉運輸過部分核心電池片——現在可能那些裝備還在正常工作。

巴基斯坦的貧民區沒有通電。但是咬咬牙,裝上一塊發電板,就能用上電。有了光伏電是奢侈品,沒有光伏,連電都不存在。

光是人類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能夠公平地覆蓋地球每個角落的能源。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和裝置製造國,在全球光伏產業佔據主導地位。

在以碳為先的大國敘事背景之下,光伏後續的發展未來可期。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在更輕薄更高效的產品出現後,光伏產品可能將擺脫單純發電的標籤,參與用清潔能源製造清潔能源的產業鏈當中。

新的時代正在開啟。

綠氫或許提供了一條有足夠吸引力的排放解決路線。

當隆基 2021 年宣佈進軍綠氫時,國內綠氫專案投資已經不少於 800 億;光伏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宣佈成立氫能公司,今年 3 月回覆投資者提問時,他們表示氫能業務已經能產生部分收入了 ;光伏元件龍頭晶科也宣佈和國際氣體巨頭 Air Products 合作探索光伏制氫。

如果要在 2030 年實現零排放,全球僅在綠氫供應鏈的投資就達到 5 萬億美元。雖然當下氫氣的儲存難度,還不如100%的儲能覆蓋。但未來的焦點,也有可能不是儲能。

換一個角度,

如果儲能是手段,不是目的,

目的是把電力的供需進行匹配。

那麼圍繞人類能源網路的設計和交付,將會有翻天覆地的結構性變化。

新一輪的變革正在到來。

參考資料:

[1]《通威40年:光伏賽道領跑者如何煉成?》|零碳知識局 程揚

[2]《上機數控:梭哈,光伏!》|感碳號

[3]《隆基綠能:暫無佈局矽料和儲能製造產業計劃》|騰訊新聞

[4]《專訪隆基股份董事長鍾寶申:此心安處是吾鄉!》|黑鷹光伏

[5]《誰在隆基股份上賺了100億?》|遠川研究所

[6]《全球光伏需求激增,隆基交出平淡的半年報》|YY港股圈

[7]《進軍氫能365天,光伏龍頭隆基「交卷」》|36氪深度

[8]《光伏首富的沉浮》|AI財經社

[9]《愛旭股份,200億狂歡背後》|市界

[10]《晶澳科技:光伏大牛股,還值得長期持有嗎?》|雲盤智者

[11]漢能移動能源官方賬號

[12]《大額訂單紛至沓來 光伏公司鎖定上游資源:今年通威股份、新特能源、南玻A、大全能源斬獲矽料長單合計5300億》|中證報

[13]《光伏板塊集體走跌,隆基綠能大跌7%,為何不香了?》|德林社

[14]《毛利率下滑疊加通威“攪局”,光伏龍頭隆基綠能褪色?》|雷達財經

[15]《光伏矽片龍頭雙雙改名,隆基綠能和中環股份怎麼選?》|每日財報

[16]《實錄|專訪隆基股份李振國:談競爭策略、電池路線與氫能佈局》澎湃新聞

[17] 圍剿華爾街,對弈華盛頓,中國光伏是如何成為世界第一的?|溫竣巖

[18]《TCL中環實現“加速跑”:半年淨利增92%,矽片產能反超隆基》|華夏能源網

[19]《業績對賭失敗後,愛旭股份1元回購登出了“半個自己”》|環球老虎財經

[20]《晶科能源半月籤2000億大單“鎖料”   負債率超70%海外經營風險潛藏》|長江商報

[21] 產業一體化邏輯拆解可能來自於一位社群匿名從業者,未找到原文連結|雪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