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最新公募保有四個“不樂觀”,連續兩季度規模下滑是何因?52家曾...

財聯社(深圳,記者 吳昊)訊,

中基協2021年四季度公募保有規模百強榜的公佈,讓聚光燈下的銀行、券商與第三方平臺間的“三國演義”,迎來了階段性的成績單。

稍許遺憾的是,相較於銀行渠道的大而強、第三方平臺的乘勝追擊,券商渠道的保有規模再度陷入下滑趨勢,權益類基金保有量環比減少0。86%至9392億元,非貨基金保有量環比減少8。7%至1。02萬億元。從上榜百強的數量來看,也再度縮減至46家。無論是從市佔率還是上榜家數上,都未能重現二季度的高光時刻。

回望2021年四個季度,累計有52家券商登上過百強榜單,這其中有新面孔的粉墨登場,也有老面孔的遺憾出局。引人關注的是,第一創業、大同證券和粵開證券這3家券商在四季度跌出榜單,而此前都曾連續三個季度躋進百強。

相較於銀行與第三方平臺而言,券商渠道競爭有兩個明顯特徵。一是券商渠道依舊缺少寡頭角色,即使排名券商首位的中信證券,也始終未顯著超越第二名的華泰證券;二是集中度的繼續下降,四季度,券商渠道權益類基金保有量CR5(券商渠道權益類基金保有量排名前五者所佔渠道內份額,下同)為39%,環比繼續下降0。4個百分點。

券商渠道代銷保有量連續兩個季度的環比下滑,引起了不少討論甚至是擔憂。不過有頭部券商相關業務人士認為,這與近半年權益資產表現不佳有極大關係。中信證券也認為,四季度公募代銷市場的增量空間主要是由債券類基金帶來的,而這類資產對於銀行與第三方平臺而言更具優勢。

經過2021年四個季度的比拼,公募基金代銷的江湖已從最初的“雙子星”演變為“三足鼎立”。相較於第三方平臺的漸入佳境,銀行與券商在較量中的焦慮感,從其愈演愈烈的申贖費率價格戰中可見一斑。不過從長遠來看,價格戰帶來的增量空間或許只是暫時的,要想把蛋糕做大,站在客戶角度潛心做好投教工作和投顧服務,或許才是更可靠的致勝武器。

券商代銷保有的四個“不樂觀”

第一個不樂觀,是在中基協日前公佈的2021年四季度公募基金代銷百強榜中,共有46家券商上榜,較銀行(31家)、第三方機構(19家)而言,上榜數量上依然保持了一貫優勢,不過較之前三季度,上榜家數卻滑落到了最低點,二季度51家上榜的高光時刻未能再現。

第二個不樂觀,是券商渠道在權益與非貨基金的保有規模。四季度,這兩項資料指標呈現再度走低,已連續兩季度環比下滑。

據中基協資料顯示,第四季度46家券商權益類基金保有量為9392億元,環比減少0。86%,市佔率環比減少0。36個百分點至14。54%;非貨基金保有量1。02萬億元,環比減少8。7%,市佔率環比微增0。75個百分點至12。2%。

券商最新公募保有四個“不樂觀”,連續兩季度規模下滑是何因?52家曾...

而回望三季度,權益與非貨保有量分別環比減少10。64%至9426億元,環比減少9。38%至1。01萬億元;市佔率則分別環比減少1。82個百分點至15。31%,環比減少1。88個百分點至13。16%。

第三是2021年內券商渠道總體市佔率。四季度非但未能重回二季度權益基金17。13%、非貨基金15。04%的市佔率制高點,甚至滑落至去年內的最低點。

第四是從排名分佈來看多而不強。四季度上榜百強的46家券商中,有28家依然居於全渠道排名的50名開外;倒數20名的機構中,券商則佔了11席。一至三季度,這一數字也基本徘徊在13席左右,“多而不強”依然是券商渠道鮮明的標籤。

小半券商保有下滑,“三季元老”遺憾出榜

從上榜的46家券商四季度的資料來看,除中原證券的保有量依然維持穩定不變外,共有16家券商的權益類基金保有量呈現環比下降,13家券商非貨基金保有量環比下降。

券商最新公募保有四個“不樂觀”,連續兩季度規模下滑是何因?52家曾...

不過與第三季度近八成券商的大退坡相比,四季度大部分券商的保有量保持了環比增長。其中中航證券四季度權益類基金保有量增幅最多,實現環比增長30。3%至43億元。萬聯證券在非貨基金保有量方面增幅居首,環比增長39。29%至39億元。

回望2021年,共累計有52家券商出現在榜單之上,其中有如山西證券、華安證券、中航證券、國海證券這樣在二、三季度衝出重圍的“大黑馬”,也有如民生證券這樣在二季度以黑馬之姿躋進百強卻無奈“一輪遊”。

值得關注的是,四季度並未如二、三季度一樣出現“黑馬”,且掉出百強的3家券商還都是曾連續三個季度上榜的“老面孔”。

其中大同證券、粵開證券在二季度時,權益與非貨基金保有量還曾呈現環比增長,尤其是大同證券二季度權益類基金保有量環比增長40。91%至31億元。不過兩家券商的保有量在三季度時均未能逆勢上揚,其中粵開證券還滑落至98名的“車尾地帶”。

第一創業此前的排名次序較之前述兩家則更靠前,二、三季度基本穩居在券商渠道第38名、全渠道第83名左右。不過從其保有量的環比變化上,卻呈現明顯的逐季退坡。即使在券商渠道最高光的二季度,第一創業的權益、非貨保有量也分別出現環比減少37。5%和41。27%,排名也從一季度的63名(券商渠道28名),下滑至80名開外的後段位置,並最終在四季度憾別百強。

券商渠道內大混戰仍在繼續

整體市佔率的下滑背景下,不可忽視的是券商們仍然甚囂塵上的“大混戰”。

與銀行和第三方平臺相比,券商渠道一直未呈現明顯的寡頭格局,即使是一路領先的中信證券,也並未與緊隨其後的華泰證券拉開太遠的差距,尤其是二季度時,二者在權益與非貨基金保有量上僅相差105億元、95億元。

從市佔率來看,中信與華泰在四季度合計的權益類基金保有量佔券商渠道的該項比重為20。31%,非貨基金的該項比重為20。58%。相形之下,第三方平臺中,螞蟻與天天基金的兩項對應占比則分別達到了75。04%和68。56%,第三方平臺的“雙寡頭”競爭格局顯然已形成。

不僅如此,券商渠道頭部的集中度也正呈現弱化。其中,權益基金保有量方面,CR5為39%,環比減少0。4個百分點;CR10為61。5%,與上季度持平。非貨基金保有量方面,CR5為39。7%,環比減少0。4個百分點,CR10為61%,環比減少0。2個百分點。

不過,中信證券認為,儘管券商財富管理尚處混戰階段,但只要重新定位、補足投顧短板、發揮非標產品創設和全鏈路服務優勢,仍然有望贏得一席之地。

下滑或受權益類資產表現不佳拖累

券商渠道市佔率的再度下滑,的確成為了關注的焦點。有行業人士甚至因此悲觀地表示,券商在該賽道上本身就不佔競爭優勢,“這個行當不適合券商參與。”但也有不少券商相關人士則堅定看好。

一家頭部券商財富管理相關業務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權益長期牛市是歷史的必然,美國走過的路,我們會再走一遍,這是規律。”在他看來,券商渠道保有量的下滑,與近半年權益資產表現不佳有極大關係,因此導致券商的能力沒能充分發揮。

從中基協公佈的百強資料情況來看,2021年四季度,券商渠道非貨基金保有量中,有92。01%為權益類基金,這一“含權益率”不但高於銀行(86。21%)更顯著高於第三方平臺(59。09%)。

前述頭部券商人士表示,與銀行和第三方平臺更倚重固收類的客群相比,券商基於自身的客群結構和稟賦優勢,在權益類資產配置方面更有動力,在公募基金銷售時也相對更偏重權益類資產。因此,他認為,如果後續權益類表現好轉,券商的優勢將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不過他同時表示,在券商渠道保有量下滑的大背景下,其所在券商也在做調整,“會考慮增加固收類基金的銷售側重。”

根據中基協資料顯示,四季度百強機構的權益類基金保有量環比增長3037億元,環比增速5%,而非貨基金保有量則環比增長6646億元,環比增速9%。顯然,從增速來看,百強機構總體的權益類基金保有量增速跑輸非貨基金。

券業人士表示,中基協公佈的權益類基金(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和非貨基金(非貨幣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兩個口徑之間的差別,主要是來自固收類基金。換句話來說,從四季度的增速來看,足以說明固收類基金的增速要快於權益類。

中信證券認為,從四季度資料來看,債基是市場增量空間的主力,增長主要源於固收+策略基金對非標理財的替代。中信證券表,從資產配置結構調整趨勢來看,目前尚處初始階段,固收類基金增長趨勢有望延續。

潛心投教與投顧服務,或是做大蛋糕的關鍵

經過2021年四個季度的較量,公募基金代銷的江湖已從“雙子星”演變為“三足鼎立”,甚至作為後起之秀的第三方平臺,也正以更強勁的發展勢頭乘勝追擊。除了“老霸主”螞蟻基金外,四季度末,天天基金、騰安基金、基煜基金、匯成基金等第三方平臺的非貨基金保有規模也均挺進千億級別。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公募基金代銷市場註定會朝著多元化的格局演進,而爭奪戰也勢必愈演愈烈。這個過程中,不少機構選擇以申購費率打折的路徑向三方平臺發起挑戰,但更長遠來看,財富管理機構能否真正站在客戶的角度,潛心下沉投顧服務,或許才是贏取客戶信賴的制勝武器。

在中基協公佈的《全國公募基金市場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2020年度)》中顯示,2020年公募基金個人投資者畫像,呈現出與歷史趨勢差異明顯的結構性變化。新的投資者的進入,不但充分說明了公募基金這一大眾理財產品的廣闊發展空間,也讓投教工作與投顧服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對此中金公司認為,投教工作道阻且長,但卻是以客戶為中心的財富管理機構必須攻克的難題,長遠來看有助於其構築核心競爭力。

中金公司表示,財富機構應繼續加強投資者理念教育,大力發展投資建議和全權委託類產品,加強對投資者的長期陪伴,以在其基金投資過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引導投資者改變非理性交易行為,獲取長期投資收益。

對財富機構而言,從產品、投顧等層面提升為客戶創造價值(AUM市值變動)的能力,正體現了其核心競爭力,也提供了新流入資金的可能性,最終推動AUM健康增長;另外,擁有大量長期穩定資金渠道的財富機構對上游資產管理機構的議價能力也將得到提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