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全面進入種子投資:3年投他個100個

文 |徐牧心

編輯 |劉旌

或許完全在意料之中:高瓴,也終於宣告推出種子計劃。

這是繼2020年春天增設VC板塊之後,高瓴又一次明確的戰略性前移。根據規劃,他們將單獨設立種子投資序列,聚焦在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碳中和等領域。

從規模上來看,高瓴對“種子”的定義也已非常接近於典型天使投資的範疇:單筆規模一般在200~300萬美元、或1000~2000萬人民幣,但不會設定固定的投資上限。

他們宣稱,將在3年內投資100個種子專案。

命名為Aseed+,字面意義一顆種子,但更大的看點或許是 “+”即Plus,表明它想表達的“不僅是投資,更是共創”。

參考投資中的靈魂三問:why now,why you,why me,本文將主要從三方面來討論Aseed +的成立:為什麼是此時,高瓴在找怎樣的創業者,以及它做了哪些準備。

Why 2022

這個問題很好解答。

在今年8月的一次投資人群訪中,36氪就表達過:風險投資在今年明顯向早期集中。鯨準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從數量上來看,種子天使輪已經佔到了一級市場的30。6%。

一定程度上,這受制於宏觀環境之變:由於中後期專案普遍遭遇退出梗阻,VC們的偏好必然更前移。但同時也與如今的投資主題變革有關:伴隨著移動時代的謝幕,所謂“硬科技”時代的來臨,我們如今目及所見的多數細分領域,都處於較早期的、或者說對投資人來說較早期的階段。

事實上,高瓴所述的Aseed+將重點投資的多個領域基本符合這一特徵: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碳中和等。

並且,上述領域通常具備的一個特徵是:創始人往往擁有突出的技術背景。因為這類創業公司往往最初發端於某項專利技術、或某個超前想法,因而對創始人的“技術+商業”複合能力要求頗高。

所以,很多人認為,相較於To C 時代,科技投資的穩健度變高了——這或許是一個並不全面的說法。在一些情景下,對於科學家、技術專才的投資,需要承擔的風險可能是更高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類投資也更符合種子投資、或者說“投人”式投資的邏輯。在不久前,原始碼資本推出“一粟”(種子基金業務)時,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更多從0到1的科技創新公司正在悄然出現。”

種子投資在2022,無疑是中國一級市場最具活力的階段。

Why 2022

三、四年前,一級市場有一個被反覆討論的話題是:對基金來說,從後向前和從前向後,誰更容易?

至少到目前來看,兩者都不容易。相信在過去的兩年裡,投資輪次一步步前移的高瓴收穫了不少經驗。這其中,也包括他們“無心插柳”的種子投資。

“成立以來,高瓴投出的首輪專案接近一百個。”高瓴創始合夥人李良表示,他們“積累了不少種子投資的經驗”。這些種子專案,就包括百濟神州、地平線、思靈機器人、蔚來、元象科技、Neumora、MOODY、Little Freddie等,其中不少已經成長為全球行業的獨角獸。

但在當年,它們也一度渺小。比如地平線創始人餘凱是人工智慧領域的資深專家,但在離開百度創業時,很多投資人無法理解其技術路線,覺得他要做的事情“太難”。而當時戰場還以中後期投資為主的高瓴,就成為地平線最早期的投資人之一。

在未來,科技領域創業者無疑是高瓴ASeed+的重點方向。高瓴提供的資料顯示,2022年以來,他們在seed投資上出手了20家企業,其中科技企業佔比為83。6%。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二字雖然有著強烈的未來感,但伴隨著產業深化,有一些看似傳統、但極具技術含量的行業也在走進早期投資的眼簾。比如,在2021年創立江蘇青昀新材料之前,陳博屹已有過兩次創業經驗,是經歷過數次行業週期的製造業“老兵”,其所開發出的閃蒸布獨特工藝材料在醫療包裝、工業防護、建築材料等領域有廣泛前景。高瓴就投資了他的首輪對外融資。

全世界都在投科技,Aseed+會更偏好什麼樣的創始人?

或許是為了避免給自己設限,李良並沒有強調所謂的“創始人特質”,他的表達頗為樸素:“我們想找到對其細分領域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的早期創業者,他們經歷過一定歷練、有產業積累,想要去挑戰更高的科技和工程門檻。”

這句表達裡其實包含了兩層涵義:有精專的能力,也有落地的本領。

不過在現實中,許多科技創業者或許難以兼備這兩者。對此,高瓴的態度也是開放的。

他們向36氪舉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田瑞軍在蛋白質組學領域已有多年深度科研積累。但如何進一步將科研成果從實驗室推向臨床應用,以創新技術滿足患者需求、解決臨床問題,是他關注的重點。2022年初,基於對技術原理的共同信念,田瑞軍與高瓴投資人共同展開了對蛋白質組學技術轉化路徑的深度研究。新組建的創業團隊在高瓴支援下順利完成公司註冊、團隊招聘、產業上下游資源整合、以及與國內外知名藥企達成戰略合作等多項任務。一家新銳生物科技初創公司——貝普奧(BayOmics)誕生。

Why you

在高度同質化的一級市場,機構比拼的是1%。這一點,對於要挺進本來就很擁擠的早期市場的高瓴來說,同樣不例外。

相較於其他基金更多提及的種子邏輯,Aseed+ 強調的是:共創。“是希望這種方式為早期創業者提供專業、系統的服務。”高瓴創始人張磊如此表示。

具體有哪些體現?高瓴給出了五條具體措施,羅列如下:

1。 創新平臺。高瓴將聯合合作伙伴在北京、上海、蘇州、粵港澳大灣區及海外設立包含中試平臺、實驗空間裝置、創新中心等,構建種子概念驗證平臺。

2。 投前支援。不以投資為先決條件,在創意孵化階段,就開放物理空間及相應投研資源。

3。 產學顧問。聯合科學及產業合作伙伴,透過顧問委員會形式為種子期企業提供戰略指導及諮詢。

4。 產業資源。圍繞早期企業連結上下游產業生態,落地應用場景。

5。 融資服務。從BP設計完善,到投融資推介平臺搭建,再到投資機構溝通談判等多環節,服務企業融資。

此外,高瓴內設了專門的人才服務團隊,幫助企業進行組織診斷、股權激勵培訓、高管培訓等,甚至應需求提供校招、高管招聘等服務。

最後,值得一說的是高瓴 Aseed+的團隊構成。

參考此前紅杉、原始碼的種子業務,他們都以獨立品牌、明確分管合夥人的形式,確立了種子團隊在機構內部的獨特定位。高瓴向36氪提供的素材顯示,A Seed 由前文不斷提及的高瓴創始合夥人李良領銜。

外界或許並不熟知,李良在2005年、幾乎可以說高瓴創辦之初就加入。此前,高瓴對地平線等科技投資皆出自他手;如今主要負責製造、雙碳等領域的投資。同時,他還擁有豐富的產業實操經驗:2017年高瓴控股百麗後,他就作為公司董事牽頭百麗的數字化轉型。

此次seed團隊的搭建也更注重“產業經驗”:成員很多人或有科研背景,或有產業經驗,或下場親歷實踐。

這或許才是A Seed之於其他種子投資最關鍵的差異化之一:不是撒胡椒麵,而是如其所言的“共創”。李良自己對此的解釋是:早期投資已經從發現價值進入到發現+創造價值的階段,投資機構需要更深刻地理解產業與技術的創新,才能與優秀的創業者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高瓴的官方措辭是“領銜”。這大概表明,高瓴為此次種子業務匹配的將會是一支成建制的團隊。

總之,對於平靜已久的一級市場來說,Aseed+的出現總是一件鼓舞信心的事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