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將至,能源危機中的歐洲買爆中國電熱毯 | 焦點分析

作者 | 袁斯來

編輯 | 蘇建勳

9月25日,“歐洲人買爆中國電熱毯”登上微博熱搜。

根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的資料,當多數家電出口歐洲的資料下降時,電熱毯卻一騎絕塵,僅7月出口量就達到129萬條,環比增長高達1。5倍。生產電熱毯的彩虹集團一度漲停。

這還只是銷量的爬升階段。進入11月“黑五”和12月聖誕促銷季,電熱毯的銷量還會增長。除了電熱毯,電熱取暖銷量也增長35%。

能源危機之下,歐洲各國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準備。這一次,歐洲鐵了心靠自己度過漫長寒冷的黑夜。

9月1日,德國總理肖爾茨說,即便俄羅斯天然氣斷供,德國也會熬過冬季。政府加快囤積天然氣,從荷蘭和挪威進口更多能源,液化天然氣裝置終端也在加班加點修建。除了建新管道,政府毫不手軟地發錢,用補貼平息民眾為高額電價掏錢的不滿。

而一個個歐洲家庭,今年要重新體驗“前暖氣時代”的生活方式。民眾囤積電熱毯、電暖氣,早已被淘汰的木材也出現在壁爐中。

壓力正在一點點逼近。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博弈,歐洲未來的能源結構,或許會取決於這個冬天是否重新使用俄羅斯天然氣。如果多年後回頭看,今年會是對歐盟改變能源結構很關鍵的一年。

花樣百出的節電限電

歐洲人的日常生活正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最直觀的衝擊是斷電。如果晚上在柏林最著名的“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散步,會發現腓特烈大帝銅像、洪堡大學、德國曆史博物館和勃蘭登堡大門都籠罩在黑暗中。

寒冬將至,能源危機中的歐洲買爆中國電熱毯 | 焦點分析

當地時間2022年7月27日,德國柏林,照明關閉後昏暗的柏林大教堂(左)。為了節約能源,柏林參議院環境部門下令關閉整個城市的建築和地標性建築的照明。由於俄羅斯天然氣供應減少,德國預計將在未來幾個月面臨能源危機。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從9月1日起,柏林所有的城市大街、國家機構大樓、圖書館、博物館、紀念堂等等,只能在下午4點到10點之間點燈。

公共場所熄燈的還有法國巴黎,從9月23日起,巴黎市政廳、城市博物館將從晚上10點起熄燈,埃菲爾鐵塔的熄燈時間為11點45。只有保證行人安全的路燈還會持續照亮。當地打算以這種方式減少10%的電量。

室內也沒有之前暖和了。除了兒童護理中心、養老院、醫院,巴黎公眾建築的室內溫度將不能超過18度——這又能節約7-8%的電量。

政府也在動員普通民眾節電。比如在荷蘭,政府督促大家洗澡時間不要超過5分鐘,也號召大家儘量不要用空調和烘乾機。

天然氣價格以翻倍的的速度上漲,德國人和保加利亞人開始囤積起柴火。“Brennholz”(柴火)成了最近德國人最熱衷的谷歌搜尋詞。

當然,這一替代方式也變得昂貴。2立方米的硬木去年只需要250歐元,今年價格已經翻倍。

僅看取暖方式,歐盟似乎要回到“前工業時代”。不過古老的方法並不意味著無用。以英國為例,英國上個季度6。5%的電力都來自於燒生物燃料,比如木材。生物燃料佔了英國新能源40%,超過風能和水能。

當然,燒木材的辦法很不討喜。匈牙利政府想要和俄羅斯談判增加天然氣進口,並放寬了木材砍伐限制。此舉直接導致布達佩斯爆發千人遊行,抗議對環境的危害。

冬季即將來臨,歐洲已經嚴陣以待。這些花樣百出的準備是否足以應對,誰也無法給出確切答案。前白宮顧問Jason Bordoff就很擔憂。“歐盟目前的囤積是不夠的,即便現在定量配給,一些國家需求也高於別人。”

政府砸錢

寒冬將至,歐盟政府補貼顯得越來越激進。

私人、企業、政府一起努力之下,德國7月的天然氣消耗量已經同比下降了15%,但相比要求人們限電、少開空調,政府清楚最關鍵的還是減輕普通人的負擔。

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表示,將對化石燃料公司徵收暴利稅,覆蓋石油、天然氣、煤炭和煉油企業。這一舉措將籌措1400億歐元資金。

為了環節居民和企業壓力,德國出臺了高達1000億歐元的援助計劃,不僅給每個納稅人發放300歐元補貼,在此基礎上,老人和學生還能額外得到300歐元和200歐元。

說到底,能否平安著陸,還是看歐盟政府發錢的力度。德國在發補貼同時,今年還降低了汽油和柴油的燃油稅。

更重要的是,德國推出了9歐元月票,推動大家更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果日常購買,月票會高達29-69歐元。

月票很快賣出5200萬張,預計將減少17%的私人交通。此舉甚至被稱讚為“高超”( slam dunk)——簡單而有效。

寒冬將至,能源危機中的歐洲買爆中國電熱毯 | 焦點分析

當地時間2022年6月4日,德國慕尼黑,民眾在火車站搭乘火車。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法國因為對天然氣依賴更少,相對節制。即便如此,法國巴黎從2014年起就投資了100億歐元拓展公共交通,接下來幾個月還要砸更多錢修地鐵。巴黎超過6萬棟公益住房的熱力系統已經翻修,每一戶能因此每年省下400歐元。

其實,更好的辦法是啟動過去常用的能源,如德國就允許封存的火電廠重新開工。12月31日前,德國兩個大型核電站也將重啟。只是,不到萬不得已,德國政府不希望過多介入私人企業經營。

需要注意,能源危機打破了溫水煮青蛙的局面,依賴單一能源供給的危險暴露無疑。德國、英國在應激反應之外,終於開始考慮更長遠的供給。

9月25日,德國第二大天然氣供應商RWE和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簽署了液化天然氣協議,後者將從12月開始為德國供貨,體量達到13。7萬立方米。

多年以來,因為俄羅斯天然氣太方便廉價,液化天然氣缺乏需求,德國對液化天然氣終端建設不甚熱衷。能源危機開始後,德國很快宣佈要在國內新建兩條液化天然氣終端。

至於英國,過去英國家庭在整個西歐用電最浪費,甚至超過氣溫更冷的北歐。三分之二英國家庭能源效用評級只勉強到D級,這部分人群將在今年多花至少1000英鎊。所以,英國要應對能源危機的辦法,是變得更節約。比如普通人少用燃氣鍋爐,將家裡的電器換成節約型。

德國、法國、英國這幾個歐洲關鍵國家措施基本到位。2022年冬天將是個分水嶺季節。民粹是否會在高額的能源賬單下抬頭? “本國優先”是否會老調重彈?還是他們寧可忍受短期的痛苦換來更長期的收益?這些未知要素,決定歐洲是重走老路,還是徹底變更生活方式,變得更綠色、環保。這一切,到明年春天就能揭曉。

36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