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的“看點”,不僅僅體現在GDP排名裡

城市發展的“看點”,不僅僅體現在GDP排名裡

圖/IC photo

今天,有媒體梳理了今年前三季度50強城市。據統計,前50強城市的GDP之和已經達到了44。2萬億元,佔全國GDP的53。7%。

仔細看這份榜單,其實和2019年和2020年的榜單整體變化不大,個別城市排名小有變動,而此類榜單反映出的“老問題”,依然待解。

最顯著的特徵當然是南強北弱,這在近些年的各類資料榜單中都有所體現。在前10名中,北方城市只有一個孤零零的北京,跟隨其後的就是排名11位的天津。除了GDP不如南方亮眼,北方城市帶內部的差距也較為明顯。以京津冀為例,北京、天津、唐山、石家莊,分別排名第2、11、28、39。

相形之下,長三角整體呈現了一種“群星璀璨”的觀感,共有18個城市入圍50強,並且位次都還相對靠前,上海第1、蘇州第6、杭州第8、南京第10、寧波第12、無錫第14。這種密集,恰恰是長三角經濟結構強關聯的直接體現,無論是珠三角還是成渝地區,城市發展的均衡程度都與長三角都有著明顯的差距。

不過城市GDP的排名,只是衡量經濟狀態的一個指標,不能說明全部。從城市GDP看,似乎北方經濟要黯淡不少,但如果換個座標系,觀感也會隨之改變。以2020年人均收入為例,天津排到了全國第4,山東排到全國第8,遼寧全國第9,內蒙古第10,高於重慶、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經濟指數的複雜性,意味著也不必根據某個榜單就迅速得出簡單的結論。經濟發展的東西和南北差距固然是存在的,但這種差距應當被正視,也應當被審視。比如產業結構的區別,北方傳統優勢如農業、製造業等,反映到城市GDP——這種服務業、金融業重要性極大凸顯的指標中,自然是不佔優勢的。

因此,針對南北差距,應當綜合各類經濟指標精準施策,避免簡單歸因尤其是情緒化的“地圖炮”,這些粗線條方案對於解決問題恐怕意義不大。

客觀來看,近些年城市GDP解讀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甚至比省域GDP引數更有“看點”,這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以及轉型升級後城市成為經濟發展主動力的大形勢是相關的。省域之間的經濟配合,有時甚至弱於跨省域的城市帶聯絡。

比如前不久馬鞍山釋出公告稱“南京是省外”就是一例。南京和馬鞍山的“親密無間”,體現的是中心城市的強輻射力。這種輻射很多時候是超越於行政區劃的,也代表著未來經濟趨勢的某種訊號:未來世界的競爭極有可能是城市群的競爭。

因此,即便城市GDP的榜單不代表全部,其折射的問題依然是值得重視的。反映在區域差距上,就是北方強中心城市不夠多,形成共富局面、產業鏈互補的城市群不夠密集;成渝地區、湖北的GDP也高度向省會集中,省域內差距巨大,50強裡四川只有成都上榜,湖北除武漢外,也只有襄陽排到第50。

當然,這些問題也是存在多年的“老問題”了,解決恐怕非一朝一夕之功。一方面我們要全面看待經濟指數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些地區在“城市經濟”上存有短板,尚未完全切換到城市群競爭的新軌道上。

這些,還是得回到破除體制機制束縛、改善營商環境、壯大產業叢集等話語範疇,相比於投資拉動等方式,改革永遠是第一位的。透過改革激發內生動力,讓城市自然地履行帶動經濟的關鍵職能,這在今天已經顯得更為關鍵。

文/夏研 編輯 孫曉 校對 付春愔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