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爾街到香港,中概股的B計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鳳凰WEEKLY財經(ID:fhzkzk),作者 | 唐吉,鈦媒體經授權釋出。

又一家中概股選擇回港上市,這次是BOSS直聘。

10月10日晚間,BOSS直聘釋出公告稱,已向香港聯交所遞交雙重上市申請。距離其2021年6月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時間不過一年半。

從美股折返港股,近兩年已不再是新鮮事。從阿里巴巴、京東、百度、B站,到造車新勢力,無論體量還是知名度,熱門的中概股已大多做出相同的選擇。區別僅僅在於,究竟是與美股股票相互流通的二次上市,還是尋求與美股主體相對獨立的雙重主要上市。

這是中概股們的B計劃。隨著美國市場越來越難讓中概股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相比找錢,中概股更希望有一個穩健的成長環境,給投資者創造信心,也給自己的發展留下信心。

多一條“出路”

官方訊息公佈前,行業內早有BOSS直聘籌備回港上市的傳聞。

原因在於,許多在美上市公司已作出相似決定。從2020年開始,京東、網易、百度等大型中概股公司陸續回港二次上市。

而且,從數量上看,中概股回港速度正在加快。

2022年上半年,蔚來、貝殼、知乎三隻中概股在港交所掛牌,到下半年,數量明顯增多。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除BOSS直聘外,金融壹賬通、名創優品、諾亞控股、塗鴉智慧等中概股均已公佈相關訊息。

值得注意的是,“雙重主要上市”成為2022年絕大多數中概股的共同選擇。其中,阿里巴巴、嗶哩嗶哩、百盛中國、金山雲等公司正申請將二次上市轉為雙重主要上市。

“這意味著,回港上市企業的避險目的更強”。一位行業人士分析稱,“與二次上市相比,雙重主要上市最明顯的優勢是,多了一條出路”。

二次上市曾是中概股赴港的首選。相較雙重主要上市,前者稽核難度小、流程相對簡單,因而合規成本低、所需時間短,公司在兩地上市相同型別的股票,股份可跨市場流通。此前,阿里巴巴、嗶哩嗶哩等許多公司都採取這一方式。

但缺點是,一旦公司被迫在主上市地(如美國)退市,其二次上市地交易的股票也同樣存在退市清算風險。

成本更高、稽核更嚴的雙重上市則更具獨立性。上市的兩個資本市場,均作為第一上市地。其中一地即便被退市,理論上,也並不影響另一上市地股票交易。

把雞蛋分開放進不同籃子裡,潛在的退市風險也相應被分散,相當於為公司多上了一道上市“保險”。

2022年4月,美國證監會將知乎列入“預摘牌名單”,知乎迴應稱,公司已完成在香港的雙重主要上市,後續會密切關注進展,該事件對知乎影響有限。

這對投資者同樣是一種備選。退市風險下,經營狀況不再是影響股票價格的主要因素,哪怕感興趣,投資者可能也會更加謹慎地選擇購買相關股票。中概股回港上市後,也將吸引投資者移倉,為公司增加一條募資渠道。

BOSS直聘在遞交港交所的招股書中表示,雙重主要上市所募集的資金將用於智慧匹配等核心技術能力、資料安全和風險評估能力等方面。

多家分析機構認為,儘管有難度,但中概股回港上市的浪潮仍將繼續。券商天風國際預計,“更多中概股有望以雙重主要上市迴歸港股,或者由第二上市轉為雙重主要上市,有望進一步吸引全球資金流入港股市場”。

多一條“出路”

經歷過中概股“黃金年代”的人們很難忘記那種輝煌。

十七年前,2005年8月5日,百度登陸納斯達克交易所當天,紐約時代廣場的螢幕上24小時打出“歡迎百度”的字樣,CNBC(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有線電視網)一天內邀請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兩次登臺接受採訪。這很不常見。

那個年代,華爾街湧動著對中國公司的熱情。2005年上市首日,百度成為納斯達克歷史上第一個在首發日價格上升幅度最大的非美國公司。發行價27美元,第一筆成交價即為66美元,最終以122美元收盤。當時的媒體用“開盤瘋漲”來形容其漲幅。

近十年後,2014年,阿里巴巴在紐交所敲鐘上市。上市當天,市值突破230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蘋果、谷歌和微軟的全球第四大科技公司。

投資人的熱情和相對寬鬆的上市條件下,許多中國公司競相赴美募資,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熱潮,被稱為“中國概念股”。據媒體統計,30年間,共有超500家中概股公司赴美上市。

但風光已成過去。雖然仍有企業選擇赴美上市,但數量比最鼎盛時,已大幅縮水。

一方面,受資訊不對稱的影響,部分中概股的經營問題和美國做空機構的狙殺,一直在影響美國本土投資者對中概股的判斷。

過去的十餘年,新東方、分眾傳媒等中概股先後遭到美國做空機構的關注,儘管指控事實多數被確認為“查無實據”,但股價的波動也令美國投資者內心不停“打鼓”。

2020年初,瑞幸造假事件,則讓中概股集體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更嚴峻的問題是,《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下,眾多中概股公司遭遇與自身經營狀況無關的危機。

根據HFCAA,美國證監會明確要求,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審計底稿未能被美國相關監管部門審計的情況下,這類公司將被放入“臨時退市清單”中,如果該公司連續三年都在清單中,第三年後就會被正式退市。

2022年3月,百濟神州、百勝中國、再鼎醫藥、盛美半導體、和黃醫藥首批被納入“臨時退市清單”,股價迅速下跌。很快,悲觀情緒擴散,在美中概股全面下跌。

這與公司的業績往往沒有太大關係。

從BOSS直聘此次公佈的招股書來看,2022年上半年,BOSS直聘實現營收22。50億元,經營性現金流流入為4。81億元。在2020年、2021年,BOSS直聘的收入分別為19。44億元、42。59億元,同比增速為94。7%與119。0%。

在中美跨境監管合作懸而未決的前提下,越來越多中概股被列入“臨時退市清單”。截至2022年8月末,SEC已將192家披露了財報的中概股納入清單,佔總體比例接近70%。

對中概股而言,美股已不再是流淌著奶與蜜,而是充滿風險。

中信建投在報告中指出,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超過280只中概股市值從峰值2。8萬億美元大跌至1。4萬億美元,縮水約一半。

這或是長期覆蓋中概股的陰影。8月26日,中美審計監管達成合作協議,證監會表示,該協議簽署標誌著雙方透過加強合作解決中概股審計監管問題邁出了關鍵一步,符合市場期盼和預期。站在退市邊緣的中概股,獲得一線生機。

但不確定性仍存的情況下,美股市場可能會更加謹慎。

“在美國上市風險不斷加大的情況下,中概股迴歸是大勢所趨”。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此前在媒體採訪中提醒,“中概股去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美監管間的合作,但美國資本市場‘政治化’趨勢需要中概股對此做好充足心理準備”。

赴美上市,已非出海最優選項

對於中概股的迴流,港交所是歡迎的。

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倫在公開活動中稱,“對香港是機遇,港交所會考慮加快審批速度”。有香港媒體報道稱,港交所正醞釀對未有盈利或業績的科技企業專門設定上市要求,已有初步方案,根據商業化情況設定不同的上市要求。

但不是所有的中概股都選擇或可以回港雙重上市。天風證券分析師孔蓉測算,目前滿足雙重主要上市基本要求的中概股有59只,有180餘家中概股距離在港主機板上市仍有一定差距。就目前情況來看,香港無法完全吃下所有中概股的二次上市需求。

也有一些中概股選擇走“第三條路”。從2021年開始,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選擇摘牌回A股。2022年8月,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人壽、中國鋁業等多家公司公告,將美國存托股從紐交所退市。8家在美上市國企中,目前僅有2家暫未釋出退市計劃。

另一條退出的路徑是私有化,公司回購在外發行的股份。2020年7月,老牌網際網路公司新浪發起私有化,以25。9億美元估值進行。

但這對公司本身的現金儲備要求頗高,同時也失去了在股市中吸納資金的機會。華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分析稱,市值低於15億美元、估值較為合理且現金水平較高的中概股,自願私有化的意願與機率相對較高,數量約為20只。

不同的選擇,將公司帶向不同的命運。不過,沒有一條路是絕對的最優解。

而對公司來說,投資人更多評估的還是盈利能力、成長空間。

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兩地雙重上市的公司中,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自年初至今,貝殼股價上漲超過20%,蔚來股價縮水超三成,知乎下跌近五成。

市場越跌宕,信心越珍貴。

在中概股的多事之秋裡,公司渴望一個穩定的融資環境,市場也更迫切希望看到公司證明自己的價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