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園的老問題,上市也難解

盈利水平薄如紙

街邊水果店的水果越賣越貴,以往論斤稱的水果,現在只能論個買了。好不容易吃上一頓水果,還不免被刺得一身肉疼。

回去扯開消費清單,動輒十幾、幾十塊一斤的售價稀鬆平常,水果店應該賺翻了吧?其實不然。

百果園和洪九果品是國內兩大水果銷售巨頭,無論從貨源、物流到渠道網路,在當前水果消費市場應該有較大話語權。即便這樣,這兩家企業也不太賺錢。

2021年,這兩家企業年收入規模均過百億,而拿到手的利潤,只有收入的一個零頭。

去年,百果園實現銷售102。89億元,淨利率僅2。2%;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59。15億元,淨利潤也才1。9億元。

這就揭開了水果消費市場廣泛存在的某種現實:消費者吃不起水果、種水果和賣水果的都不賺錢。百果園這類水果商們,忙忙碌碌幹了一年,只相當於掙了點搬運費。

所以,將賺取暴利的板子打在水果商身上,並不公平。那麼,水果終端售價與田間地頭收購價相差數倍甚至十幾倍,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水果消費有著高頻、剛需的消費特徵,看上去很性感的生意,其實覆蓋的環節繁多,種植、採摘、分揀、物流運輸、分銷等,每一步都得非常小心,哪一個環節出了紕漏,直接決定這單生意是賺是賠。

國金證券曾有研報分析,作為非標農產品的水果,從種植端到零售端涉及多道工序,大部分分銷商只能覆蓋一部分,從而形成高度分散、冗長的供應鏈條。

單從運輸環節來看,國內水果冷鏈運輸,就是一個短期內無法突破的短板。

根據公開資料,2021年,我國果蔬類冷藏運輸率22%,遠低於發達國家95%的平均水平;而在運輸過程中,損腐率在15%左右,遠高於發達國家的5%。

與蔬菜行業類似,中國傳統水果行業歷來在分銷環節加價獲取利潤,環環相扣的價格傳導,一斤水果千里迢迢賣到消費者手裡,就便形成了“水果刺客”。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21年水果零售額計,百果園已是中國第一大水果零售商,也佔中國總市場份額的1%。

儘管中國水果消費市場規模足夠龐大,從事水果銷售企業也不少,誰都繞不開行業痛點。

百果園希望自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試圖透過佈局全產業鏈條來解決這些痛點。在種植端與果農合作,引導水果產品標準化;另外,透過品牌賦能、數字化建設等,減少分銷環節和水果損耗。

本次赴港上市,公司擬將募資用在上游與果農深度合作、擴大采購網路、加強物流倉儲管理能力以及加強數字化建設等。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主推加盟的輕資產模式,到深入全產業鏈將模式變重,企業也在將受承受更大的成本壓力。

2019年-2022年上半年,百果園銷售成本佔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90。2%、90。9%、88。8%和88。5%。在這裡面,主要為水果採購成本的存貨銷售成本均在95%以上,運輸費用佔銷售成本2%左右。

在成本壓制之下,公司盈利水平薄如紙。或許正是尷尬的盈利水平,公司上市程序一再受挫。

2020年6月,百果園就曾向證監會國際部提交申請,計劃在香港上市,後來改為計劃在A股創業板上市,直至今年5月再度衝刺港股,終於於日前透過聆訊。

百果園死磕上市的過程,也顯示出自身的焦慮。水果市場加盟連鎖模式、微利執行、市場競爭大等市場格局,都需要公司儘可能跑馬圈地。

早在2015年,百果園創始人餘惠勇就曾放言,要在2020年開到1萬家店、年銷售規模達400億元。然而7年過後,野心依舊遙不可及。

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百果園線下門店5643家,其中加盟門店5624家,自營門店19家。在加盟門店中,4575家由公司管理,1049家由區域代理管理。

2019年-2022年上半年,這些公司管理的加盟門店貢獻收入佔比分別為約87。9%、84。6%、81。3%和80。3%。

公司在2018年首開特許加盟業務,此後幾年門店規模、銷售額均實現高速增長,帶來的問題陳出不窮。此前,公司加盟門店利用變質水果做果切、售賣隔夜果切水果等亂象被曝出,引發軒然大波,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百果園定位高階水果連鎖零售,不僅要賣水果,還要賺加盟費、特許經營費等,還透過為加盟門店提供財務支援,獲得利息收入。這也是加盟門店毛利率,遠低於自營門店的重要因素之一。

先於百果園登陸港股的洪九果品,業務就相對簡單,定位於分銷商,客戶主要是B端批發商、大型商超等,銷售效率更高,也為自己留出可觀的利潤空間。2022年上半年,洪九果品淨利率12。01%,是百果園近4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