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買之後,Ginko可以制霸合成生物學了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億歐健談(ID:EO-Healthcare),作者|魏江翰,編輯丨劉聰,鈦媒體經授權釋出。

今年下半年,深陷估值下跌泥潭的知名合成生物學企業Ginkgo Bioworks開始了四處出擊,一系列收購在拓展自身能力的同時,也可能順帶提振早先崩潰的股價。

10月19日,Ginkgo對Zymergen的收購提前落定。這筆重量級的交易原本預計在明年的一季度完成,如今快馬加鞭,也顯出了Ginkgo的急切。

今年8月以來,Zymergen、Altar、Circularis相繼被併入了Ginkgo的版圖,成為其自有平臺的養料。在合成生物學領域,企業做平臺還是做產品的商業模式之爭一直存在,Amyris和 Zymergen 過去都被定位為“平臺型”企業,他們共同的問題是都遇到了成本高、利潤低,以及市場規模較小的瓶頸。

同樣的問題如今擺到了Ginkgo面前,雖然市值已經不及巔峰時期的三分之一,但Ginkgo近三個月內仍以強勢“三連”收購姿態希望投資者相信,他們可以完成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就像他們所做的技術創新一樣。

Ginkgo一直對“平臺”有著自己的矜持,但他心裡也清楚,投資者其實只關心合成生物學企業到底靠什麼賺錢,而股價的暴跌也許正意味著投資者正在失去耐心。

01 股價崩盤後, Ginkgo開始“報復性消費”

在過去12個月中, Ginkgo為資本市場講述了一個鬼故事:在基礎業務表現良好的情況下,股價卻從15美元左右跳水般跌到了3美元以下才有“見底”的跡象。

一時間,探究原因就如同讓科學家來解釋聊齋,多數分析師只好模糊地指出都是“情緒”和“大環境”惹的禍,畢竟同一時期美股的生物科技板塊也有著相似的狀況。

但Ginkgo並不想讓“表演”這麼快結束。其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Jason Kelly曾在中報業績釋出會表態,大致意思是公司目前手裡有14億美元現金,遇到合適的兼併收購或業務拓展機會時,不會手軟。

這名執行長沒有開玩笑。今年7月底,從Ginkgo“逆風”開啟了“買買買”模式,先是宣佈以3億美元收購因選品失敗“原地爆炸”的明星企業Zymergen,之後不到三個月,Ginko又宣佈收購Altar和Circularis。

Altar是一家法國的生物技術公司,曾是Ginko的合作物件。這家名為“祭壇”的小公司卻有一個很牛的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自動化自適應進化平臺,可以做到在演算法控制選擇下連續培養微生物。現在,Ginkgo正把Altar的平臺和儀器帶到自己在波士頓的基地。

為什麼Ginkgo 渴望這項技術?

Ginkgo指出,儘管在過去十年中,基因編輯和工程菌株高通量測試技術都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囿於潛在遺傳學的複雜性和未知性,工業條件下理性設計目標微生物仍是一項具有極大挑戰性的任務,而Altar的平臺則很有機會成為一張優秀的對策卡。

用Ginkgo的原話來說,“收購Altar將增強我們的菌株工程能力,讓我們能在特定工藝條件下改進菌株生長特性選擇的目標表型。這些特定工藝條件通常是一些不利的情況,例如高溫,或是存在對目標最終產物有抑制濃度的環境。”

總的來說,Altar的平臺對Ginkgo來說泛用性很高。基於Altar平臺篩選改進過的菌株都可以透過 Ginkgo現有的測試工作流程套件進行表徵和進一步驗證,最終為食品、生物燃料、生物材料、化妝品和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客戶提供服務。

相比之下,Ginkgo的另一筆收購則更具針對性的指向了生物醫藥領域。對Ginkgo這樣的平臺型合成生物學公司而言,挑選下游服務應用場景的眼光必須毒辣——下游足夠繁榮才能反哺上游。但從今年Ginkgo的合作專案來看,生物醫藥正是Ginkgo當前的心頭好。

2022年,Ginko已經宣佈的73個合作專案中,有26個專案在生物醫藥領域,22個專案在食品農業領域;除去兩個政府專案,剩下的所有領域合計只有23個專案。雖然Ginko並未公開表態,但無論是之前與渤健合作改進腺相關病毒製造計劃,還是這次連續收購中有著 Circularis的名字,都屬於“用腳投票”。

Circularis是一家擁有環狀 RNA 和啟動子篩選平臺的公司,他們的平臺還允許對其他增強子進行高通量篩選。環狀RNA有什麼用?簡單來說,RNA“環化”之後結構和性質會變得更加穩定,以RNA為核心的療法會因此受益。

顯然,Ginko對Circularis的收購旨在豐富自己開發細胞和基因療法的平臺。Ginko自身具備強大的基因設計能力,這是一家合成生物學企業的基本素質,而Circularis的技術則可以幫助Ginko快速識別具有適當強度和組織特異性的新型啟動子,為基因治療開發人員提供適用細胞或生物模型的解決方案。

此外,Circularis 的平臺還將幫助 Ginkgo快速識別用於細胞治療應用的特定環境啟動子,例如腫瘤微環境中調節基因表達的啟動子。醫藥是永遠的朝陽行業,腫瘤是其中最寬的賽道,細胞基因療法很可能是行業的未來。這簡單的道理,Ginkgo最清楚。

01 

當平臺愈發完善,Ginko是否有一天會“向下”發展,做自研產品管線?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並且做產品大機率也是其他合成生物學企業未來該走的路。

對Ginkgo來說,在基因療法方面的一系列動作也說不定是在為日後做選品鋪路,但至少在當下,Ginkgo依舊保持著自己“平臺型”的驕傲與倔強。他們透過向客戶提供細胞程式設計服務來獲取收入,利用自身搭建的平臺完成菌株設計、編碼和修正,再自動化生產“達標”的微生物細胞。

這種商業模式存在的邏輯是滿足下游企業“基因工程”環節外包的需求。具體而言,為活細胞重新編寫程式碼,隱形成本很高。

比起IT碼農可以用一臺膝上型電腦在任何有電源的地方敲程式碼,基因工程為活細胞重新編寫程式碼的條件顯得過分苛刻。基因編輯需要在最高安全級別的設施中進行,以免某些可怕的病毒從實驗室逃逸並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還要配備發酵所需的氣候控制,保證菌株更好存活。

在下游,即便財大氣粗,也很少有受人尊敬的企業願意揹負微生物洩露的風險,因此Ginkgo這樣的“專業人士”才有源源不斷的收入。但這種模式最大的缺陷是,他們涉及的業務中不會涉及產品的生產製造,而這是產業鏈中最能創收的環節。

Ginkgo曾公開表示,他們認為平臺才是合成生物學真正創造價值的地方,而不是更下游,但有時候,價值和利潤很難劃上等號。

隔壁老前輩Amyris的CEO 就曾“嘲諷”Ginkgo的平臺型商業模式更像是一項科學實驗而不是公司業務。他說,“品牌和工廠才是盈利的關鍵,因為製造環節才是當前釋放合成生物技術潛能的關鍵。”他以角鯊烷舉例,“當賣給消費者時,我們1公斤能賺2500美元,但如果賣給B端客戶,只能賺到30美元。”

事實上Ginko股價逆基本面暴跌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其商業模式上的不確定性帶給了投資者巨大不安。Ginko似乎也意識到了這點,在服務費之外,Ginkgo要求他的下游客戶們在成功專案中必須新成立公司並分給自己30%以上的股權,追求更深度地繫結。

但一位明星投資機構的投資人對億歐大健康表示,包括Ginko在內,如果只是停留在“用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設計微生物”層面,那麼這家企業的前景是灰色的。

原因很簡單,下游的客戶不會為了有限降低研發成本而選擇和服務商分享更大的下游價值。更何況,合成生物學產品不像藥品有著完善的專利機制,防止關鍵菌種外洩是一件繁瑣的事,結果是是合成生物製造中關鍵菌種的生命週期一般只有3-5年。

甚至,菌株開發到底是不是合成生物學行業最大的瓶頸也值得懷疑。即便平臺型合成生物學企業也難以否認,對整個行業而言,必須降低的其實是最終產品的成本,菌株開發只是其中的環節之一。

通常來說,在新興行業中更好的辦法就是對上下游進行垂直整合,做出自己的產品。這也是很多投資人認為即便固執如Ginkgo,也會向 “產品型”轉型的重要原因。

“平臺型服務公司與產品型公司的天花板不在一個高度。”探針資本創始合夥人張辰曾向億歐大健康算了一筆賬:“例如蛋白質定向進化服務,目前全球能買這種高階服務的企業也就六十多家,他們也不一定每年都會丟擲訂單,這種程度的市場能養活的企業,市值樂觀估計100億美元左右。但如果是一家有重磅產品且規模化量產的公司,那麼400億美元市值也不會令人感到驚訝。”

股價崩盤後, Ginkgo開始“報復性消費”

如果說“平臺型”對於合成生物學企業來說大機率只能是一個階段性故事的話,那麼“選品”則成為合成生物學企業面前更加嚴肅的問題。

選品的案例遠近都有錯誤示範。21世紀初合成生物學誕生了萌芽,催生了一批做生物能源的老一輩合成生物學公司,而他們幾乎無一例外都成為了失敗者。在技術的不成熟之外,選品的問題更加嚴重。

21世紀初天時眷顧,海灣戰爭和阿富汗戰爭造成了美國原油價格飆升,生物燃料開始抬頭。但當戰爭結束,原油價格回落,沒人會再多看一眼更環保的生物燃料,第一代合成生物學企業也從先驅迅速變成了烈士,他們無法對沖國際原油的價格波動。

因此在如今的第二代合成生物學企業中,幾乎沒人以生物燃料為主打產品。就連平臺型的典範Ginkgo在與下游合作時也在刻意避開價格相對敏感的領域。而如果細心分辨,可以發現Ginkgo合作的另一條準則是儘量尋找擴大規模不太重要的領域。

顯然,Ginkgo沒有把這條準則告訴Zymergen。Zymergen的核心產品是一款柔性電子螢幕材料,這種材料此前並不存在於這個世界,Zymergen做出來了,卻沒能做到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因此估值一落千丈,最終淪落到被Ginkgo花3億美元收購的地步。

從這一角度看,合成生物學行業其實仍處於起步階段,並沒能真正解決大規模商業發酵等基本問題。實驗室、中試和商業規模生產之間的發酵條件差異很大,Ginkgo沒有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而是把痛苦留給了自己的客戶和CDMO。

但現實的殘酷在於,現階段實際很難斷定合成生物學行業是否已經成熟到足以將製造環節放心地交給CDMO。比起醫藥板塊,合成生物學可分拆外包的環節較少,未來合成生物學企業的發展路徑將更可能與20世紀崛起化工巨頭相近,需要自行垂直整合下游產業鏈,重要的是產品規模。於是問題又回到了原點,選品和規模放大,是“Ginko”們乃至整個行業都繞不開的坎兒。

對現在的Ginkgo來說,是堅持在平臺方向上繼續摸著石頭過河,還是放下矜持轉型產品,是一個艱難的抉擇。但從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留給他們思考的時間,可能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充裕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