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撐起四萬億GDP城市:上海靠外貿,北京靠萬億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時代週報(ID:timeweekly),作者 | 阿力米熱,編輯 | 梁勵,鈦媒體經授權釋出。

每年年初,都是各地提交“經濟答卷”的時刻。

總體來看,在2022年城市經濟版圖上,GDP總量超過兩萬億元的城市已增至7個,分別為上海、北京、廣州、深圳、重慶、蘇州和成都。

其中,北京和上海作為兩大經濟中心城市,在2021年雙雙踏上4萬億新臺階後,能否在2022年繼續保持這一佳績也備受關注。

2023年1月11日,上海市長龔正在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時提出,預計2022年上海全市GDP達到4。45萬億元。

4日後,北京也公佈了“成績單”。1月15日上午,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北京市代市長殷勇作政府工作報告,談到2022年的工作時指出,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正增長。這意味著,北京2022年GDP總量也在4萬億元以上。

上海GDP增速錨定5.5%以上

登陸資本市場後又退出,李河君與他的漢能系一同從巔峰到低谷而後又銷聲匿跡。

隨著四季度經濟持續恢復,上海經濟回升向好,全市GDP預計達到4。45萬億元,人均GDP達到了17。8萬元左右。同時,這也是上海市生產總值連續兩年突破4萬億元大關。

這背後,高新產業起到了重要的託底作用。

《報告》顯示,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2017年的30。8%提高到42%左右,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4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了五年的發展,上海經濟除了在高新產業表現亮眼以外,外貿亦保持著充足韌性,同樣起到了重要的託底作用。

統計資料顯示,自2021年起上海進出口總額連續兩年超過4萬億元;口岸貿易總額突破10萬億元、佔全球比重提高到3。6%左右,保持世界城市首位。其中,2022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4730。3萬標準箱,已連續13年排名世界第一。

新的一年,為繼續推動經濟發展,上海將如何發力?《報告》中給出了明確的計劃。

2023年,上海將深入實施“三大任務”,包括推動實施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建設行動方案,深化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外匯管理改革試點;積極配合深化科創板制度創新,支援更多優質科創企業做大做強;全面完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第二輪三年行動計劃,推動重點合作事項和重大專案落實落地。

綜合各方面因素,《政府工作報告》中建議今年上海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算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GDP增長預期為何定在5。5%以上?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經濟增長目標既考慮到了國內大環境三重壓力的現實,也考慮到了2022年上海市GDP基數。

“2023年上海將GDP的目標定在5。5%,我認為總體上面是比較謹慎的。在新興產業、消費、科技服務、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等因素的驅動下,會助推上海的經濟發展,2023年上海GDP的增速或將會達到6%以上。”曾剛說道。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發現,上海除了深入實施“三大任務”之外,還更進一步錨定了國際數字之都。

在高質量發展方面,今後五年上海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8%,資料要素全域賦能、生產生活全面轉變初步實現,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形成基本框架。

回顧2022年印發的《上海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其中提出目標到2025年底,上海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穩居全國前列,增加值力爭達到3萬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大於60%。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左右。

可以看到,在上海未來發展中,數字經濟所佔比重將進一步提升,重要性愈發凸顯。

事實上,上海在資料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先發優勢,且有著不少前瞻性的部署。曾剛透露,早在10年以前,上海市科委就批准了復旦大學數字科學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計劃,率先重視數字科學的技術研究,包括重大技術的開發,以及在上海臨港新片區建設國際資料港等。

“目前,數字技術主要嵌入到鋼鐵、石化、工業,汽車等現有產業當中,推動現有產業技術進步。與此同時,在軟體作業系統、電子競技、電商、網路服務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未來5年內,上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佔GDP比重提高到15%,我認為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指標。”他說。

上海GDP增速錨定5.5%以上

另一座四萬億之城——北京也交出了自己2022年的“經濟答卷”。

1月15日,北京市代市長殷勇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不僅總結了過去北京經濟建設的成就,還提出了今後的工作目標。

報告指出,2022年全市GDP實現正增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稅後、同口徑增長2。6%,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8%,城鎮調查失業率預計保持在5%以內,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

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2022年北京經濟穩定發展的背景下,各城區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雖然各城區之間的定位和發展職能不同,主要經濟指標各區之間略有差異,但是從已公佈經濟資料的城區來看,GDP預計增速普遍在1%-3%之間,整體表現良好。其中,海淀區和東城區的表現較為搶眼。

經初步預計,東城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5%左右,增速居城六區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5%左右。

而海淀區GDP則在2022年首次突破萬億大關。1月4日,海淀區委副書記、區長李俊傑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海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預計增長4%,佔北京市四分之一,經濟總量和增長貢獻繼續保持北京第一。

GDP突破萬億體現了怎樣的經濟發展水平?

2021年,在全國六百多個城市中,僅有24個城市的GDP總量能進入“萬億俱樂部”,共有29個省份GDP突破萬億。而從區級行政單位對比來看,海淀區目前是全國經濟第二強區,成為繼上海市浦東新區之後,全國第二個GDP突破萬億的區。

綜合此前已公佈的資料,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海淀區主要以第三產業為主。其中,第三產業中又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力軍。

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海淀區高新技術企業收入預計3。8萬億元,增長7。5%。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收入預計1。6萬億元,增長12%。推動高精尖產業專案落地,動態跟蹤重點專案721個,新增簽約專案54個。

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海淀區高精尖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將超過60%,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將突破4萬億元。這也表明,海淀區未來發展的重點,仍將聚焦於高新技術產業。

除了曬出了經濟發展“成績單”之外,北京也亮出了2023年經濟發展“路線圖”:2023年,北京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以上

那麼,北京制定這一經濟目標的動能來自哪裡?城市規劃專家孫不熟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都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制定4。5%以上的經濟目標動能來自於高質量發展。

“在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以及綠色、共享、創新、協調、開放的新發展理念下,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北京制定4。5%經濟增長目標的依據,應該也是全國的增速目標。”孫不熟說道。

與此同時,北京市代市長殷勇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還提出了未來的奮鬥目標:今後五年,北京將進一步強化“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持續增強,人居環境品質全面改善,共同富裕邁出新步伐,為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