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進士科考試內容是什麼?為什麼進士科考試的內容會被視作正途?

唐人做官可以透過科舉考試、基層公務員選拔與“官二代”直接入仕三種途徑。但到唐後期,透過科舉考試特別是進士科的選拔進入官場,逐漸被視作“正途”。唐代後期的進士科考試內容雖然看上去較為全面,包括策論、經義等,但其核心還是詩文寫作。詩文寫作水平並無客觀標準,與個人好惡密不可分,加之當時試卷並不密封,考官和考生之間容易形成各種複雜的利益關係。

唐代進士科考試內容是什麼?為什麼進士科考試的內容會被視作正途?

高階官僚世家出身的宰相李德裕對這些進士出身的官僚深感不滿,著名的“牛李黨爭”由此興起,最終李黨落敗,進士科出身的官僚大獲全勝。進士科出身官僚的成分比較複雜,有不少是新興的寒門子弟,但更多的出身於崔盧李鄭等老牌士族——畢竟,世家大族的文化與人脈資源更有助於他們受到良好的教育,但這些獲得進士頭銜的世家子弟也背離了其家族固有的經學傳統,服膺一種獨具時代特徵的政治文化。這種政治文化以翰林學士或兩省“供奉官”如中書舍人、黃門侍郎等官職為主,相關成員享有非常儀式化的生活方式,皇帝會賜給美食、水果與衣物,受到整個官僚體系的尊敬,經常從事各種寫作活動。

某種意義上,一種升級版的宮廷文化圈子在晚唐形成,當然主角未必是皇帝,可能是宰相或者某位重要的翰林學士,近年來有研究者移植一個較為晚近的概念“清流”來形容之。這個文化圈中的人多缺乏行政才幹,但熱衷炫耀家世、文學與人脈關係,好臧否人物。與此同時,許多地方藩鎮的幕府系統也在複製這種“清流”文化,因為各鎮節度使也是進士科出身的文人擔任。相形之下,馮道侍奉粗魯的武夫、從處理日常庶務起家做官的路徑,在“清流”眼中是上不得檯面的。

唐代進士科考試內容是什麼?為什麼進士科考試的內容會被視作正途?

生活艱苦樸素、理念上業儒崇實又出身僚佐,正是秉承這樣的初始人設,馮道最終崛起為五代亂世士大夫的代表。在他掌握朝政的時間中,以其獨特的風格對晚唐士大夫的諸種習氣進行了矯治。從後唐時期擔任宰相以來,馮道率先垂範,抑制士流奢靡之風。在文章特別是公文撰寫方面,提倡平實、準確的文風,反對炫耀文采而罔顧內容的做法。從為數不多的馮道傳世文章觀察,他的駢文寫作符合基本規範,但技巧、辭藻顯然入不得文士法眼,被譏笑為啟蒙讀物《兔園冊》的水平。馮道則不以為然,反而認為這些文士“止看文場秀句,便為舉業,皆竊取公卿,何淺狹之甚”。

唐代進士科考試內容是什麼?為什麼進士科考試的內容會被視作正途?

馮道對於以“清流”自命的“唐末衣冠”採取壓制態度,大力提拔有實際能力、踏實肯幹但沒有“清流”背景計程車子。由於“清流”的成員多有世家大族背景,有論者認為馮道的所作所為代表著寒士階層對抗貴族門閥的社會鬥爭,未免失於表面。

唐代進士科考試內容是什麼?為什麼進士科考試的內容會被視作正途?

“清流”所代表的是一種晚唐獨特的政治文化,處於這種文化中的上層士大夫具有極為優渥的政治文化特權,但於國家治理卻未必最為適用;馮道所代表的則是一種樸素、務實的新型士大夫氣質,這種氣質更為適應亂世的需要。晚唐“清流”首先重創於黃巢,其次傾覆於朱溫,最後又因馮道的持續抑制,已徹底無法在中原立足;流風餘絮播散在蜀地江南,成就了《韓熙載夜宴圖》與《花間集》的盛況。然而,馮道的標本意義並非在於這三重基本“人設”,他的更大價值還在於他獨特的政治人格之中。

本文為大魚號獨家稿件,未經大魚號許可禁止轉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