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狀元為何大多都是做官的?明代狀元的結局為何比清朝還要悲慘?

中國的科舉考試有1300多年曆史,是選拔官吏的主要手段。狀元,正是科舉考試的優勝者,他們中狀元之後,基本都是開始做官,我以明代為例,從官場命運的角度梳理一下狀元們的結局。

明代276年,共舉行過88次會試,其中有一次會試後舉行過兩回殿試,所以一共出了89名狀元。

總的看來,與清代相比,明代對狀元是比較看重的。一般情況下,三鼎甲都安排在京城擔任比較清要的職務,提升的機會也多。只是在得罪皇上或當權要人時才被貶為地方官,而且這種懲罰時間都不長,很快又調到南京,或直接調入京城。

不過,明代政局不夠穩,黨爭嚴重、宦官當權時有發生,失勢者得不到升遷,狀元也不例外。另外,皇帝喜怒無常,大臣稍有得罪,或施廷杖,或關大獄,或戍邊陲,乃至大開殺戒,這也影響到不少狀元的官運和結局。

明代狀元為何大多都是做官的?明代狀元的結局為何比清朝還要悲慘?

明代的官制跟其它朝代有所不同。最突出的是,朱元璋為了把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在開國不久便廢除了丞相制,而以幾個大學士組成內閣,作為皇帝的顧問,協助處理全國軍政大事。大學士權力雖大,但官位不高,只有正五品。不過到明代中期以後,隨著大學士權力的進一步增大,他們往往再兼侍郎、尚書或其它榮譽銜,官位還是提高了,實際上也就相當於宰相,人們因而還是習慣地稱他們為“相”或“宰輔”。

中央的文職職官中,品級最高的六部尚書和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也只是正二品,這個級別的通常只有八個人。遷都北京,南京成了陪都之後,也設有一套相應的機構,職官的名稱與級別雖然跟北京一樣,但實際上都是閒職。加上南京的,正二品官員,共十六人。僅次於幾個尚書及左、右都御史的是各部的左、右侍郎,都察院的左、右副都御史,以及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等,中央和南京總共才三十多人。沒有從二品、從一品以及正一品的文職職官,所以正三品的職官也算高官了。正一品的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從一品的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及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還有正二品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都只是榮譽銜,無定員,無專授,也沒有專門的辦事衙門。

明代狀元為何大多都是做官的?明代狀元的結局為何比清朝還要悲慘?

狀元們一入仕一般都授修撰,是從六品,然後主要在翰林院與詹事府之間輾轉升遷。翰林院裡的階梯是:侍讀、侍講,正六品;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從五品;翰林學士,正五品。狀元們爬三級到了翰林學士,便跟內閣大學士平級了。詹事府的階梯是:左、右贊善,從六品,跟修撰平;左、右中允,正六品;左、右諭德,從五品;左、右庶子,正五品;少詹二人,正四品;詹事一人,正三品。從這裡爬到頭,就跟各部侍郎等平級。要不到國子監任職,司業一人,正六品;祭酒一人,從四品。爬到祭酒的地位,品級也不算低。狀元們長於文學,所以多半參與史籍的修纂,每當一部重要著作完成,參與者往往都要官升一級。狀元們還多半不是給皇帝講學就是給太子講學,遇上喜慶,也是升遷的機會。不少人既編書又講學,機會更多。有了這種種升官途徑,只要不得罪皇帝及掌權要人,或在其它方面倒黴,一般是容易提拔的。

實際上,官至大學士入閣輔政或非大學士而入閣輔政的,前後有胡廣、馬愉、曹鼐、陳循、彭時、商輅、謝遷、費宏、顧鼎臣、李春芳、申時行、朱國祚、周延儒、錢士升、文震孟、黃士俊、魏藻德等十七人,佔狀元總數的19。 10%。其中,馬愉、曹鼐屬非大學士而入閣,而另有吳伯宗、曾棨、劉儼等三人是大學士而未入閣。還有吳寬、王華、羅萬化等人已官至尚書,有入閣的呼聲,因官場鬥爭而未果。

明代狀元為何大多都是做官的?明代狀元的結局為何比清朝還要悲慘?

洪武、建文年間官制較亂,且不計。自永樂元年(1403)起至明亡的241年間,內閣中沒有狀元的僅108年。可見,狀元掌權的時間居多。

當然同是大學士,由於兼職情形不同,加銜不一,級別差異很大。而一些沒有當大學士的狀元,往往級別也頗高。將榮銜與實銜合起來算,生前官至一品的有13人。他們是:

正一品1人:申時行(太傅)。

從一品12人:費宏、李春芳、周延儒,均為少師;謝遷、朱國祚、黃士俊,均為少傅;陳循、商輅、彭時、顧鼎臣,均為少保;張昇、錢士升,均為太子太保。

二品的共14人,他們是:

正二品13人:任亨泰、吳寬、毛澄、羅萬化、翁正春、趙秉忠,均為禮部尚書;魏藻德,兵部尚書兼工部尚書;謝一夔,工部尚書;王華、朱希周,均為南京吏部尚書;黎淳、秦鳴雷,均為南京禮部尚書;餘煌,南明魯王時兵部尚書。

從二品(地方官)1人:楊維聰(布政使)。

三品官14人,全是正三品,他們是:曹鼐、茅瓚、丁士美、朱之蕃,均為吏部左侍郎;諸大綬,吏部右待郎,孫繼皋、文震孟,均為禮部左侍郎、黃觀、禮部右侍中(即右侍郎);馬愉、唐文獻,均為禮部右侍郎;孫賢,太常寺卿;李昱,南京吏部左待郎;呂楠,南京禮部右侍郎;劉同升,南明福王時兵部左侍郎。

以上進入高官階層的共41人,佔總數的46。 07% 。

明代狀元為何大多都是做官的?明代狀元的結局為何比清朝還要悲慘?

四品官6人:曾棨、柯潛,均為少詹事;範應期為祭酒;龔用卿、沈坤為南京國子監祭酒;劉儼,右春坊大學士兼太常寺少卿。

五品官16人:吳伯宗,武英殿大學士;胡廣,文淵閣大學士;周旋、莊際昌,均為左庶子;張元忭,侍讀學士兼右渝德;曾鶴齡、曾彥、邢寬、唐皋、姚淶,均為侍講學士;倫文敘、唐汝楫、張以誠、劉若宰、劉理順,均為右諭德;韓克忠,按察司僉事。

明初對大學士的級別控制較緊,曾棨、劉儼、吳伯宗、胡廣等雖是大學士,品級卻都是較低的,因為那時還沒有給他們較高的兼職與虛銜。特別是胡廣,當首輔11年,職銜始終只有五品,他也兼過職,但都不超過五品。

四、五品官共22人,佔總數的24。 72%。

明代狀元為何大多都是做官的?明代狀元的結局為何比清朝還要悲慘?

剩下的26人全是六品,佔總數的29。 21 %。這26人中,只有張信(侍讀)、林環(待講)、彭教(侍講)、陳謹(右中允)等4人升過一級,至正六品,其餘22人,即佔總數24。72%的狀元都在起點上,沒有升遷過。

這26個沒有升遷或只升一次的,各有特殊原因。其中,英年早逝的有丁顯、蕭時中、馬鐸、李騏、林環、林震、施槃、彭教、舒芬、沈懋學、林大欽等11人;死於非命的有張信、陳郊、陳謹等三人;被貶未赦的有楊慎、張懋修、韓敬、陳於泰等四人;受挫之後不願再做官的有羅倫、羅洪先、錢福、康海、焦竑等五人;楊廷鑑是明代最後一位狀元,剛進入仕途,明朝就滅亡了。另有韓應龍、楊守勤兩人生平資料不足,原因待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