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買不起米,范仲淹還下令繼續漲價,百姓卻叫好

提起范仲淹,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聽說過,他可是宋朝非常有名的一個人物,集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不過我們現代大部分人對他的印象就是文人,據史學資料記載,他確實是個多面人物,文人這個職業可以說是個人愛好,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件奇事:有一年鬧饑荒,難民買不起米,范仲淹還下令繼續漲價,百姓卻紛紛叫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難民買不起米,范仲淹還下令繼續漲價,百姓卻叫好

仕途坎坷 大起大落 終成一代能臣

早年范仲淹的從政之路並不順利,他心直口快,不屑阿諛奉承,兩遭貶官,有意思的是,他兩次貶官都跟女人有瓜葛。第一次是發生在天聖七年,當時宋仁宗皇帝年紀還小,還需要人輔佐,於是章獻太后劉娥垂簾聽政。隨著時間的推移,仁宗皇帝慢慢長大,歸還政權的說法開始傳出,但由於朝中大臣忌憚太后的威嚴,都緊閉嘴巴不敢吭聲。恰巧被仁宗皇帝召集入京的范仲淹一點也不害怕,直接上書表明立場,請求太后歸還政權於皇帝,他上書的奏摺最終石沉大海,而自己也被外放陳州為官。

難民買不起米,范仲淹還下令繼續漲價,百姓卻叫好

章獻太后去世後,仁宗皇帝欣賞范仲淹的直言忠誠,便召其回京,任職右司諫。也許你會想,范仲淹自此仕途肯定大順,前途一片光明,沒想到的是他再一次因為上書勸諫被外放。宋仁宗在宣召要廢除皇后時,范仲淹直言勸諫皇帝不要衝動,以免國家動盪,只是他也不清楚,其實是皇帝根本就不喜歡太后在世時為自己選的皇后,皇帝與皇后感情早已出現裂痕,正是因為范仲淹的直言觸發了皇帝的底線,被又一次外放。

難民買不起米,范仲淹還下令繼續漲價,百姓卻叫好

仕途的不順並沒有擊垮范仲淹,他藉此遊歷大宋河山,將自己的定位放在民間的百姓疾苦上,把畢生所學與現實結合在一起,逐漸蛻變為一位不可多得的能臣干將。

危難之中想法奇特

據記載,在范仲淹外放杭州時,有一年突遇大饑荒,餓殍遍野,田間顆粒無收,人們的生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年輕的基本都逃亡外地,剩下的老弱婦孺艱難的生活著,經常是吃了這頓沒下頓 。當地米價一夜之間暴漲,從原有的價格提高到一斗一百二十文錢,這對災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積蓄甚少的人們根本買不起這樣的高價糧,因此餓死的人越來越多。

難民買不起米,范仲淹還下令繼續漲價,百姓卻叫好

范仲淹見此情況如熱鍋上的螞蟻,心急如焚,心想再不採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米價,必將天下大亂。如果是一般的官員處理這樣的事情則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從周邊官倉調集糧食,或者上奏朝廷,等著朝廷的救災糧。范仲淹恰恰不同,他想了一個奇招,可謂出奇制勝,世間少有。在他看來,從周邊調集糧食時間週期太長,調集的糧食不一定能保證充足的量,更重要的是防止一些奸商趁此發國難財,如果他們開始在各地囤積糧食,那糧荒就不僅僅是杭州一個地區的事情了,事情一旦發生到了那樣一步,他就是大宋朝的罪人了。

難民買不起米,范仲淹還下令繼續漲價,百姓卻叫好

范仲淹嚴令當地米商再次抬高米價,由一百二漲到一百五十文一斗,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老百姓本就買不起糧,再這樣抬高米價,讓百姓們可怎麼活。朝中大臣捕風捉影,藉此上奏彈劾范仲淹,有意思的是民間百姓可不這樣看,紛紛對他讚不絕口,這是為什麼呢?

難民買不起米,范仲淹還下令繼續漲價,百姓卻叫好

一招出奇制勝

原來范仲淹的這一做法讓全國的米商們興奮不已,聽說杭州的米價價格暴漲,把糧食都運往杭州,很快杭州城中囤積的糧食越來越多。這時候范仲淹把官倉開啟,為百姓免費發放糧食,百姓們歡呼雀躍,爭先恐後跑去領取救濟糧,那些外商運來的糧食無人問津。

難民買不起米,范仲淹還下令繼續漲價,百姓卻叫好

外商們的大米一直賣不出去,再加上雨季即將來臨,糧食的運送成本加大,因此這些外商為了降低損失不得不按“成本價”將糧食賣給了災民。范仲淹的這次計謀獲得大成功,杭州城順利度過了這次危機。

結語

范仲淹用一生向世人詮釋了什麼叫為人,什麼叫擔當,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更是值得後世的我們學習。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與古人相比現在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起點高的我們更應該學習范仲淹的精神,有勇有謀,艱苦奮鬥,為了中國夢,為構建中國力量注入一份動能,才是當下人們正確人生風向。

參考資料:《宋史》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文月梧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