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戰國,為什麼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由周武王姬發建立的周朝,享國長達791年之久,創歷史之最。但是,周朝的政治格局,並非始終一貫,而是分為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了春秋和戰國。其中,西周與東周的分水嶺是周平王東遷,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是三家分晉。

周平王東遷,意味著“周轍東,王綱墜”,作為兩週的分界自是理所當然。那麼,三家分晉又有何重大歷史意義?為什麼被史學界視為春秋的終結、戰國的開端?

對此,筆者簡要分析如下,若有不當或不足,歡迎留言各抒己見。

春秋和戰國,為什麼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

(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始末:

所謂三家分晉,簡而言之就是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這一歷史事件。

晉國原本是“春秋四強國”之一,初代國君唐叔虞乃是周武王姬發之子。但從晉文公時期開始,晉國就被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所把控。後來,範和中行氏又先後為趙所滅?。

公元前453年,趙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韓、趙、魏三足鼎立,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瓜分晉公室剩餘全部土地,晉國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春秋和戰國,為什麼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

(春秋五霸)

三家分晉的歷史影響:

《左傳事緯》指出:“智伯滅而三晉之勢成,三晉分而七國之形立,讀《春秋》之終,而知戰國之始也。”

三家分晉意味著“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而“戰國七雄”的韓、趙、魏三國隨之應運而生,由此揭開了諸侯兼併的歷史序幕,所以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

更重要的是,三家分晉不僅關係到晉國的命運,也不只確立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大勢,更直接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史。為什麼這麼說呢?且看如下地圖。

春秋和戰國,為什麼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

(戰國七雄)

從地理位置上看,秦、晉、楚三大強國原本是土壤相接、面積相仿,大體上勢均力敵,形成了相互牽制的鼎立之勢。我們知道,有個成語叫“秦晉之好”,春秋時期的秦晉兩國之所以世代聯姻,就是因為二者實力不相上下,是相互制衡、相互依存的關係。

三家分晉之前,秦國的東邊有晉、楚兩大掣肘之國,能夠固守西方,已經實屬不易。但三家分晉之後,原本強大的晉國變成了韓、趙、魏三個小國,凝聚力瞬間暴跌,實力更是大打折扣,正是這些改變為秦國東進兼併六國提供了可能性。

春秋和戰國,為什麼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

(秦滅六國)

縱觀古今中外,當一個國家周邊群雄並立,都是實力強勁的大國,那麼它必然受到牽制,很難一枝獨大,更無可能稱霸天下。相反的,如果一個國家周邊都是零散小國,那麼它就相對安全、穩定,非常有利於擴張和發展。

戰國以三家分晉為起點,以秦國兼併六國為終點,這一始一終兩大歷史事件,實則有著不容忽視的因果關係。如果沒有三家分晉,就沒有秦國日後的崛起,更莫提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兩千年封建王朝格局。

春秋和戰國,為什麼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

(秦始皇)

綜上,三家分晉的影響延綿千年,有著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是歷代歷史學家和歷史愛好者研究中國歷史的必修課題,甚至可以說,若要讀懂中國歷史,需從讀懂三家分晉開始。這也是司馬光將三家分晉作為《資治通鑑》開篇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左傳》、《史記》、《資治通鑑》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