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禮造成散亂,有禮才能和諧

*

節選自《群書治要

禮記》第二集

(全文共1041個字,閱讀需3分鐘)

“教訓正俗,非禮不備。”這個“教”,就是“率之以身而使效之謂教”,率先垂範使人效法就是教,換句話說就是身教。“訓”,“諭之以言而使循之謂訓”,就是用言語給他講道理,使人隨順,換句話說就是言教。所以“教訓正俗”,就是透過言傳身教來端正民俗,使邪曲不正的社會風氣導歸於正,如果不以禮作為標準,就不免缺失簡略而無法周到完備。

“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分爭曲直、辨訟是非,如果不以“禮”作為準繩,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為什麼呢?《墨子》上說,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禮”的標準,會出現什麼情形呢?那就是“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有一個人的時候,有一種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有兩個人的時候,有兩種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當有十個人的時候,就有十種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到底誰的標準是正確的,就很難判斷了。

所以現代西方國家,實際上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因為現代的西方,倫理學的流派很多。比如說有倫理利己主義的、有功利主義的、有社會契約論的、還有康德的道義論、還有羅爾斯的正義論等等,他們從不同的概念前提出發,得出了關於正義的不同解釋、不同理論。所以當面臨同一個事情的時候,不同的理論從不同的前提出發,他們得出了不同的觀點,這就是“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所以西方社會,這些年輕人有一句話說,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做的呢?這就是沒有“禮”的結果。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弟子規》呢?為什麼要學習《禮記》呢?因為你不學習這些禮,最起碼的禮,你說這個孩子不孝父母,他不承認。他說:“我很孝父母,你怎麼知道我不孝呢?”因為他是按著自己的標準來判定,自己是不是孝順的。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比如說,君南面,臣北面,是君臣之間的關係。“上”,就是指公卿大夫,“下”,就是指士。公卿大夫列於上,士列位於下。家庭之中父子兄弟之間的關係,也需要有“禮”才能夠得以體現、得以重視。比如說,父親要慈愛教導兒女,兒女要孝敬父母;兄要友愛幫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對兄長要恭敬。所以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間,沒有“禮”就沒有辦法確定他的名分和本分。

“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宦”,就是學習仕宦、學習從政之學。“學”,就是學習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無論是學習從政,還是學習其他東西,不根據“禮”,師生之間就不能產生親近之情。所以這個禮可以使教者認真負責、竭盡全力,使學者恭敬專心、一絲不苟。所以“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師徒如父子,就是透過這些“禮”,讓學生對老師又恭敬又親愛。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缺禮造成散亂,有禮才能和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