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唯一一首被《全唐詩》收錄的詩,短短28個字被稱為最美唐詩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朝代存在著,更是優秀的詩詞文化的一種象徵。唐朝是一個詩歌大爆發的時代,出了太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這些詩人為我們留下了數以萬計的不朽詩篇,讓我們可以從短短的詩句中讀到當時的繁榮、當時的歷史,感受著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

可是,並非所有詩人都能留下很多不朽的作品,有的一生都在作詩卻沒有名留史冊,有的是寫了很多作品,卻只有一首詩被後人銘記。

張繼唯一一首被《全唐詩》收錄的詩,短短28個字被稱為最美唐詩

比如說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位詩人的那唯一一首詩——張繼的《楓橋夜泊》。

說到張繼,可能不是很多人知道,但是說到《楓橋夜泊》卻是人盡皆知的,毛寧的那首《濤聲依舊》就是由此改編的。

張繼,出生年月不詳,大概與劉長卿(709-789)屬於同時期的人物,算來都屬於盛唐時期,可是歷史跟張繼開了個不小的玩笑。他自己還沒來得及體會盛世長安的繁華時,卻早早的迎來了安祿山的部隊。安祿山的造反部隊,很快攻陷長安城,唐玄宗由於已經步入老年,心力已不再像年輕時那麼好勝與爭強,面對安祿山的大軍顯得納悶脆弱,連夜攜眷逃往南方,跟隨皇上出逃的文人中就包括杜甫。

因為安史之亂時戰火紛飛,北方各地都被戰爭所席捲,而只有江南地區還儲存著些許安寧,局面還算安定,所以就有不少的文人名士離開繁花似錦的長安城,逃至江南地區躲避戰火,這其中就有張繼。

張繼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路奔波到了蘇州城。

張繼唯一一首被《全唐詩》收錄的詩,短短28個字被稱為最美唐詩

在蘇州城外的一個深秋的夜晚,張繼夜泊孤舟,回想起戰火紛飛的家鄉,山河破碎風飄絮的思鄉之情與愁緒湧上心頭,面對著冷冷的月光寫下了這首詩: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首句定下基調:愁。

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三個午夜時分才有的景色。作者透過這三種色調偏冷的景色確定了正首詩的基調,在這本該肆意暢玩的江南水鄉,卻只有這孤舟與逃避戰火的旅人在這午夜看著天上那彎冷月,那股思鄉愁緒頓時從四面八方向作者湧來。

詩的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即開始將風景與感受相結合起來。江楓、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個在岸邊,一個在江中,明暗交替,動靜結合,遠近兼有,這樣的景物配置盡顯大家風範。兩個簡單的景色與首句相呼應,同樣映襯著這位旅人在泛寄孤舟的愁緒與殷殷哀思。

張繼唯一一首被《全唐詩》收錄的詩,短短28個字被稱為最美唐詩

正沉浸在自己離愁的情緒時,此時又聽到了從岸上的寒山寺裡傳來的鐘聲,鄉愁伴著這城外的鐘聲更加濃重。與開頭兩句的景色描寫不同的是,這兩句是聽覺描寫。視覺上的涼霜冷月暗淡與聽覺上的悠悠鐘聲相互交替著影響著詩人,這種寫法成倍的加深了讀者對於作者所處環境的“寂寞”印象,可謂是詩中的典範之作。

其實這句詩曾經被歐陽修質疑過:半夜三更怎麼還會有人敲鐘呢?寺廟裡的僧人難道不睡覺的嗎?

可是,據史料記載,原來在蘇州和與蘇州相鄰的其他地方都有一個習俗,鄰近地區的佛寺真有在月圓之夜敲鐘的習俗。這種半夜敲鐘叫做“無常鍾”或者“分夜鍾”,因此,雖然歐陽修這樣的大家質疑過張繼是為了配合詩句的美意而“亂言”,但是張繼所作的確是有理有據的,是符合當地習俗特點的,並不是“道理不通胡亂言之”。

張繼唯一一首被《全唐詩》收錄的詩,短短28個字被稱為最美唐詩

這首七絕意蘊豐富,無論是落月、啼烏、滿天霜;還是江楓、漁火、不眠人;以及詩人自己泛舟江中臥聞鐘聲,都給讀者營造了一幅意韻濃郁的唯美畫境,堪稱唐詩中最美的詩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