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了44年經3帝,武則天死後的尊號才最終確定,為何爭議這麼大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在推翻武則天統治後,王朝已恢復了“唐”的國號,復辟皇帝當然就是大唐天子,不過具有天命象徵的年號猶未改,尚沿用遜帝的“神龍”年號。然則遜帝的身份是什麼?仍是“大周則天大聖皇帝”呢,抑或夫死從子而改為“大唐則天大聖皇帝”?由於史書沒有交代,故可能仍以“則天大聖皇帝”之銜而為模糊的處理。

一、武皇死後的歸葬爭議

所以從此日起,臣民還是有兩個活著的皇帝,一個是實際統治的大唐皇帝,一個是喪失了領土、人民與權力的空頭“則天大聖皇帝”。大唐皇帝定期來向則天大聖皇帝請安,乃至於問政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一切國家安危,以及生民休慼,再也與她無直接的關係。不過,外面世界由於大唐皇帝既承認大周革命,而同時又肯定大唐復辟,故使得臣民思想分歧、莫衷一是,已經日漸掀起政潮,進入政局混亂的“後則天時期”。

爭了44年經3帝,武則天死後的尊號才最終確定,為何爭議這麼大

八十一歲年老苦疾的她,雖然革命建國與成佛成仙的夢想終於幻滅,但是生命力似乎仍然相當頑強,一直拖延到年底——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才死於仙居殿。她曾駕《大雲》,降《寶雨》,以彌勒下生而革命開國;最終卻也是身敗於“王子晉”,國覆於迎仙宮,羽化於仙居殿:成功於佛教,消失於仙境。是開國皇帝,也同時是亡國皇帝,歷史上大概只有王莽相似!

她的遺制:“祔廟、歸陵,去帝號,稱則大大聖皇后。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璦、柳爽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復業。”表示她最終還是自我承認是一個李家媳婦,可以並接受永遠做李家媳婦,故對當年的情敵和協助情敵反對她的人及其親屬,也就一笑泯恩仇!

大唐復辟皇帝——這時已尊稱為“應天皇帝”,命宰相魏元忠攝冢宰,而為母后“大唐則天大聖皇后”諒陰三日,他顯然採用了宰相張柬之力爭的喪禮主張:三年之喪合二十五個月。故在母喪二十五日。十二月丁卯之後,始御便殿見群臣,商量母后合葬乾陵的後事。夫婦合葬是當時的風習,不料給事中嚴善思援引風水之說和男尊女卑、夫高妻低的概念,對此願意接受或者不得已接受重回李家為媳婦的過氣女皇,上疏力表反對。

應天皇帝敕令百官詳議,尋令:“準遺詔以葬之”。皇帝最終還是承認她是母后,群臣也可能有相當大的比例承認她是大唐的皇后,而不是已經義絕改嫁的“出後”,或曾經獨立存在而如今亡國的“大周皇帝”。

爭了44年經3帝,武則天死後的尊號才最終確定,為何爭議這麼大

翌年——神龍二年(706)正月,應天皇帝敕以今月十九日幸長安,東都僧人要宋之問代筆上表請留駕,理由之一是經濟因素,認為此行會興役妨農,而且回到西京後公私將不能濟,故宜留駕,等待關輔稔歲時才歸鑾。理由之二是宗教因素,即“先後神寢,夏首方成,……則天皇后久成佛果,俯應輪王。冀發無邊之巨願,光有為之妙福”,今白司馬阪大像將成,請留駕臨禮。“禮如來之大身,畢先聖之遺旨,然後載詣京輔,馳謁山陵”。然而,應天皇帝最後仍決定在正月二十一日護則大大聖皇后靈駕還京。五月二十八日——葬則天大聖皇后於乾陵,長隨夫皇於冥宮。

中國帝后陵寢向無立碑之例,所以開元二年(714)唐明皇想為生母昭成皇后——即當年被女皇所殺的皇嗣竇德妃——在洛陽的靖陵立碑時,中書侍郎蘇頲為此極言說:“帝王及後,禮無神道碑。近則天皇后崇尚家代,猶不敢稱碑,刻為述聖記。……若靖陵獨建,即陛下祖宗之陵、皆須追建。”明皇遂從其言而止。所謂“近則天皇后崇尚家代,猶不敢稱碑,刻為述聖記”者,疑指李嶠奉女皇敕令所撰的《攀龍臺碑》和武三思奉制所撰的《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而言,不過女皇的父母生前並非真正的帝后,所以猶不能完全算作破例。

事實上,天皇死後,乾陵朱雀門外司馬道西側破例地樹有一高大的石碑,碑文開頭即稱“述聖紀”,應是帝陵空前絕後之作,為武太后所制,嗣皇帝李顯所書。如今則天大聖皇后既死,在她附葬之後,乃於此碑的司馬道東側對面也樹立了一高大石碑,其上卻無一字,人稱無字碑,無異再創新例。

爭了44年經3帝,武則天死後的尊號才最終確定,為何爭議這麼大

其碑為何無字,而令後人議論紛紛?今人多謂如此立碑,是表示女皇一生功過,任憑他人論說刻畫罷了!其實在中國人的觀念裡,立碑是要流金石不朽之功德。帝王之所以不立碑,蓋因他們是天子,事業廣大、功德昭見,“浩浩蕩蕩,民莫能名”,臣子安敢立碑而議。由此而言,乾陵所以破例為天皇刻《述聖紀》而不稱碑,武太后母子應是覺得天皇功德浩蕩而可述,必須要對他大力頌揚。同理,復辟皇帝或他的臣子,為史無前例的又是皇帝又是母后的武太后立無字碑,顯然也想對她有所表述。只是身為臣子,經歷被她所廢而最後又推翻她,且她一生功過可議,一時難以定位,所以不易述也不易議,還是留待別人來議論罷!

就在則天皇后葬的翌月,政變五主角全部被貶,可見立無字碑當時的政情洶湧與朝廷對新逝女皇心態的複雜。稍後武、韋(後)集團當道,政情之動盪就更不必說了。當此之際,誰敢對她評議和輕議,且又能如何議?

二、武皇死後的評價爭執

復辟天子稍後被尊稱為應天神龍皇帝,在景龍四年(710)六月被武、韋集團所弒。武、韋集團擁立少帝,改元“唐隆”,卻不旋踵即被鎮國太平公主與臨淄郡王李隆基(唐明皇)等聯手所滅,由安國相王李旦繼位,新皇帝是為睿宗。在七月改元“景雲“之前,新皇帝就將“則天大聖皇后”複稱為“天后”,又將嫡二哥李賢追諡為“章懷太子”,可能就是懲於韋后效法母后——則大大聖皇后——再引起大禍之故,所以取消母后“大聖”之號。

爭了44年經3帝,武則天死後的尊號才最終確定,為何爭議這麼大

要到景雲元年(即景龍四年,唐降元年,710)十月十八日,政局稍穩,新皇帝才再改“天后”為“大聖天后”,可能與鎮國太平公主有關。此後又因鎮國太平公主勢力極大,為了避免衝突,新皇帝乃在延和元年(712)八月傳位給太了李隆基,而自為太上皇。在傳位之前一個半月,新皇帝曾給“大聖天后”上了·個新尊號——“天后聖帝”,顯然是為了安撫反對他傳位的太平公主集團。因為此時公主頗有母后當年為女主的架勢,而集團裡有不少人原是二張和武、韋的親附者。

明皇在八月三日即位,遂在五日改稱“天后聖帝”為“聖後”。

他可能覺得祖母死前已遺命去帝號,還為李家媳婦,所以無必要再尊她為“天后聖帝”,也不必買與她競爭敵對的姑姑——鎮國太平公主之賬,以免對她攬權有鼓勵的作用。及至翌年(開元元年713)明皇誅除了太平公主集團,“聖後”之號遂被尊奉至開元四年(716),待太上皇死後,才於這年的十二月再改回“天后”之名。此月,主管禮儀的太常卿姜皎等上表說:“臣伏見太廟中,則天皇后配高宗天皇大帝、題雲‘天皇(後?)聖帝武氏‘。伏尋昔居寵秩,親承顧託。因攝大政,事乃從權,神龍之初,已去帝號。岑羲(當年宰相)等不閒政體,復題帝名,若使帝號長存,恐非聖朝通典。因除“聖帝”之字,直題雲‘則天皇后武氏’。“明皇從之。降至天寶八載(749)六月十五日,明皇追尊她為“則天順聖皇后”,遂為定稱。

從女皇被推翻後,這段時期歷經中宗、睿宗、玄宗三帝,派系分合、集團衝突、政變頻繁,政局極不穩定:對於女皇昔日的功過地位,就是子孫女兒之間也常有不同的認知,遑論其他臣民。所以她在這段“後則天時期”裡,由帝到後,尊號凡七、八改,最後才確定為“則天順聖皇后”。由“大聖”到“順聖”,其實有不同的含義。

爭了44年經3帝,武則天死後的尊號才最終確定,為何爭議這麼大

自明皇以來,追尊前期的皇后——廢后除外——皆為“順”聖,表示她們是先帝的媳婦。這也是表示說,自明皇以後,皇家正式確認武則天僅僅是李家媳婦,不是什麼“大聖”、“聖帝”的,以至於大周開國與亡國之君。

“後則天時期”政潮洶湧,所有人——包括先後政變即位的兩位嗣皇帝——對昔日女皇都不敢輕易評價,也議論不定,乾陵無字碑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樹立。從明皇以後則已有了定論:武則天只是一個承受先帝顧命,從權稱制,暫據神器,最後復子明辟的李家老媳婦!

當然,此論已定之後,史臣們遂不得不在大唐正史裡為她特立本紀,而不敢給她置於什麼奸臣、賊臣、叛臣的列傳裡;甚至也不敢學班固,將王莽——同樣靠婚姻關係、假神道迷信篡位開國、而同樣及身亡國的君主——置於《漢書》最後的章節裡,貶她為“餘分閏位”。這表示在當時,她必須迴歸到男性父權社會才能被認知,才能被評論,才能被論定;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功過難議的女主,太難被認知、評論與論定。就連獨立自主如女皇本人,不也是不敢娶“男妻”、納“男妾”嗎?不也是不敢傳位給“外家”的侄子或親生女兒來繼承嗎?不也是臨終去帝號而恢復皇后的身份嗎?

爭了44年經3帝,武則天死後的尊號才最終確定,為何爭議這麼大

她如同北朝以來的社會風俗中,是大家庭裡喪夫的女家長,可以掌控財產,支配了孫,指揮家臣,然而家長權最終要、而且必須要交還給嫡子,才能安心瞑目,才能在夫家有一定的地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