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潛:乾隆時期的一代名臣,五代皆不仕,卻能成為清朝的一代名臣

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年輕人處在最年富力盛精力十足的時期,也是最具有想象力和爆發力的年紀,因此我們能夠見到許多年少成名的的天之驕子。不過仍然存在一部分努力半生直到年老體衰之時才發光發熱的人才,而乾隆時期的沈德潛便是其中的一位。

沈德潛家中貧困,歷經五代皆不仕,但是沈德潛卻是一個熱忱與功名之人,當然他的熱愛是基於學識基礎之上的。在為生活奔波的同時,沈德潛從未放棄學習,在十六歲以前就熟讀《左傳》《尉繚子》《韓非子》等經典著作,同時還師從葉燮並得到他的詩意真傳,自稱

“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髓

”,可見其才識見解。

沈德潛:乾隆時期的一代名臣,五代皆不仕,卻能成為清朝的一代名臣

但是命運總是捉弄人的,從22歲參加鄉試開始,歷經康雍乾三朝,沈德潛接連參加17次科舉竟未有一次高中。甚至在雍正十二年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時被雍正貶斥,還將他的詩作封禁,不允許傳播。一直到乾隆四年,白髮蒼蒼的沈德潛終於得到乾隆的認可並高中進士,從此官運亨通從一介白衣做到禮部尚書銜加封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可謂是榮耀至極。

沈德潛直到七十才開始發光發熱,難道是他的才能積累不夠?並不完全是,要知道沈德潛是得到葉燮的真傳,葉燮是當時文學界兩大泰斗之一,其著作《原詩》更是我國文藝理論史上的一部鉅著,沈德潛得到葉燮的詩傳真義其文學素養自然不低。但是在康庸兩朝為何屢次名落孫山?

沈德潛:乾隆時期的一代名臣,五代皆不仕,卻能成為清朝的一代名臣

其根本原因還因與當時的時代氛圍有關,康雍二帝皆是著名的實幹家,他們對於人才的選拔更多是處於政務的處理與變通,雍正尤其也。而沈德潛得詩作有一大特點,那就是喜歡為統治者歌功頌德。沈德潛的詩作詩論是以漢儒的說教為主,以唐詩的格調為用,因此其大部分詩詞都是在吻合清王朝統治思想同時又誇耀“康雍盛世”之風的詩作。

沈德潛:乾隆時期的一代名臣,五代皆不仕,卻能成為清朝的一代名臣

所以我們在沈德潛的《觀刈稻了有述》就能看到既有“

今夏江北旱,千里成焦土。荑稗不結實,村落虛煙火。天都遭大水,裂土騰長蛟。井邑半湮沒,云何應徵徭?

”這種對時代苦難的描述,又有“

吾生營衣食,而要貴知足。苟免餒與寒,過此奚所欲。

”這種勸說老百姓安於樂道說教風格的詩教觀。這種詩作風格雖然顯得四平八穩,但是從文學角度而言卻失去了文人該有的風骨、個性與激情,略顯平庸。

沈德潛:乾隆時期的一代名臣,五代皆不仕,卻能成為清朝的一代名臣

但是到了乾隆時期又不一樣了,作為繼承康雍兩朝“遺產”的皇帝 ,乾隆有一大特點就是好大喜功,任何能夠誇耀他功績的事物都能得到他的歡心,沈德潛這種歌功頌德的詩作更是 掐中了乾隆的心絃。

而且我們都知道乾隆是一個高產詩人,多到上個廁所都能憋出一兩首詩來一生更是寫了四萬多首詩。不過作為皇帝而言還是需要處理政務,且思路不是隨時隨刻都有,但是縱觀整個朝堂能夠陪他寫詩的人少之又少。

這個時候沈德潛這個愛作詩的的文人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乾隆的“御用文人”,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槍手”,每當乾隆嘴裡的詩作卡住時,沈德潛總是能夠迅速的接上,於是沈德潛迅速佔據乾隆的寵愛,更是在自己的詩集中寫詩讚嘆道:“我愛德潛德,淳風挹古福。”

沈德潛:乾隆時期的一代名臣,五代皆不仕,卻能成為清朝的一代名臣

而沈德潛也憑藉這份工作從一個普通進士接連爬升,到八十歲退休時官居禮部尚書銜,太子太傅,九十八歲的沈德潛過世後更是追封太子太傅,賜諡“文愨”,沈德潛這種前半生蹉跎坎坷,直到七十歲才是輝煌恰恰是踩中清王朝時代發展的邏輯,當王朝高速發展是需要的不是鏡花水月更不是歌功頌德而是能夠做出成績的實幹家,等到了乾隆時期王朝發展到了鼎盛時,才是精神文學最為渴求且繁盛的時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