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奔私”開啟第二春,過來人自述激情殆盡“亞歷山大”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新長期、新起點、新機遇,值得紀念的一天!”兩週前,長盛基金前FOF業務總監趙宏宇在獲知註冊的私募基金“辦理透過”後,發朋友圈慶祝道。

基金經理“奔私”開啟第二春,過來人自述激情殆盡“亞歷山大”

趙宏宇曾在長盛基金擔任基金經理長達12年。2020年9月,在離任長盛基金一年後,他持股100%的新長期(海南)私募基金正式成立,業務型別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和私募證券投資類FOF基金。

兩週後,來自博時基金和南方基金的兩位基金經理——韓茂華和蔡望鵬聯手創辦的海南海鸚私募基金,也拿到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正式批文,兩位合夥人分別持股私募基金的51%和19%。

從掌管數十億、甚至數百億資金的公募基金經理,到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新私募基金合夥人,拋棄的是“聲譽”、“平臺”和可觀的“業績報酬”,換來的卻是一個嶄新卻又未卜的“未來”。

私募合夥人,基金經理們的“新名片”

7月13日午後,財聯社記者友情轉發了某中字頭公募基金的宣傳片。十多分鐘後,一位多年未曾謀面的朋友“小視窗”打招呼——“你到XX基金了啊?我們剛好和他們有合作。”

與這位朋友的初識是在幾年前一個飯局上,當時大家互換名片,這位朋友供職於北京一家背景顯赫的私募基金,他負責打理這傢俬募幾隻基金,主要策略包括CTA、宏觀對沖等。

時隔幾年,他仍停留在我的朋友圈,只是彼此並無太多互動。直到今天“小視窗”聊天,才知道我們都換了東家,我從一家基金子公司回到了財經媒體,他則與幾個朋友註冊了一傢俬募基金。

按照他發來的私募名稱,我在中基協私募管理人備案資訊找到了私募基金的基本資訊。公司兩位登記備案的合夥人均來自他此前所供職的知名私募基金,其中一位的還曾在全球知名對沖基金工作過。

這傢俬募登記於今年5月中旬,業務型別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金額私募證券投資類FOF基金。今年6月,他們剛剛備案了第一隻私募基金,名稱為“XXXX配置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首隻人民幣產品月初已經開始運作了,國內的剛開始做,還管了一隻美元基金,美元基金規模要大一些。當然,國內外的策略會有些差異……”在微信的另一端,他簡單地介紹這傢俬募的情況。

高光與暗礁,“奔私”的理想與現實

從一家大私募到一家新私募,這位朋友勇敢地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這樣的案例媒體關注度並不多。相比之下,媒體更關注那些從公募基金“奔私”的明星基金經理的故事。

在2019年8月,從長盛基金離職後,趙宏宇遠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進修FMBA,2020年8月歸國後,正式創辦了新長期(海南)私募基金,直到今年6月24日正式拿到中基協批文。

從首次提交資料到最終拿到批文,趙宏宇的私募夢走了將近4個月。當他朋友圈慶祝“辦理透過”後,不少昔日長盛基金的同事紛紛點贊,其中也有幾位同期離開長盛基金、後供職他家基金的前同事。

並不是所有的基金經理,都能實現職場上的“無縫銜接”。最新的一個案例,海南海鸚私募基金兩位合夥人韓茂華和蔡望鵬,早年曾是博時基金研究部同門師兄弟,如今再次攜手成為私募合夥人。

從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資訊看,韓茂華和蔡望鵬均有一段職場“空窗期”,時間都在2021年1月至4月,從前東家宣佈基金經理離職到變身新私募基金合夥人,他們身份轉折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在日前接受財聯社專訪時,匯泉基金創始合夥人梁永強坦言,從長盛基金離開後,也面臨“搞私募”,還是“做公募”的選擇,最終他認識了志同道合的楊宇,才有了這樣一家個人系公募的誕生。

從萬人矚目的基金經理或基金公司高管,到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新私募或個人系公募,在“光鮮”和“瀟灑”的背後,也有很多不足以外人道說的“艱難”與“迷茫”。

一位曾供職某頭部公募、後緊隨公司投資總監創業的合夥人,在經過最早幾年激情燃燒歲月後,已漸漸感到乏力。“行業競爭激烈,老闆壓力很大,空降高管水土不服。”他說。

作為一家個人系公募基金,這位合夥人曾信心滿滿地憧憬未來,但幾年下來,他發現公募圈競爭內卷化愈發嚴重,頭部效應很明顯,即便他們在某細分賽道具備一些優勢,但投資人卻更信任頭部的產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