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難、排隊久,短租成剛需 “求醫旅館”如何管?

【原標題】“求醫旅館”:特殊短租房市場如何管

抗癌“滬漂”不僅拉動了腫瘤醫院周邊的短租房市場,也催生出配套的共享廚房、假髮店、短租物資商鋪等各種業態。對“求醫旅館”及其配套產業,如何規範管理,成為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新課題。

10平方米的房間內,標配兩張床和一臺電視機,租金按天結算,每天100元到300元不等,房源由幾名非掛牌中介調配……近年來,大量腫瘤患者到上海求醫,由於醫療資源有限、排隊治療週期長、患者經濟拮据等原因,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周邊出現一種被稱作“求醫旅館”的特殊短租房。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上海租房市場的整體向好,這些“求醫旅館”的房租也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在一家正規中介的網站上,記者看到,復旦腫瘤醫院附近的東安一村、二村、三村均處於無房狀態,最近一次掛牌,是東安三村一套60平方米的房產,租金8500元。

“這裡比徐彙區其他地方都貴,沒辦法,方便治病。這裡是剛需。”中介人員小王告訴記者,復旦腫瘤醫院周邊幾乎全是短租房,“250元一天一間房,60平方米3間房每天可以收入750元,遠比月租賺得多,而且供不應求。”

住院難、排隊久,短租成剛需

復旦腫瘤醫院徐匯院區位於上海市東安路,每年超過百萬人次的腫瘤患者到此就診,其中包括大量外地求醫者。據醫院官網介紹,2019年醫院門診量達到157。29萬人次,住院10。07萬人次,手術5。14萬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4。9天,醫院運營效率位居全國腫瘤專科醫院前茅。

以這家醫院的核磁共振檢查為例,記者在檢查大廳裡看到,患者多數在15-20天前就進行了預約。在這15-20天裡的排隊空窗期,他們只好選擇在附近住下來。一些患者告訴記者,因為醫院住院部床位有限,只能優先照顧即將手術或者情況危重的病人,日常治療通常被安排在門診部進行。因此,這部分進行日常治療的患者,也需要在醫院周邊短租過渡。

大部分患者選擇到周邊老舊小區內的“求醫旅館”租住。53歲的莊一熙(化名)乳腺癌術後已有5年,這幾年她數次從雲南老家來到復旦腫瘤醫院就醫治療,已入住過東安路附近的多個小區。

“東安一村、二村、三村……都住過,價格貴、條件差,但沒辦法,這離醫院近。”她所說的這3個小區,是東安路上目前最炙手可熱的“求醫旅館”小區。

在距離醫院最近的東安三村,記者看到,有很多術後行動不便的病人在小區內居民活動花壇附近鍛鍊。“我現在就感覺沒力氣。少走一步,少一分痛苦。”租住在這裡的患者鄒丹霞(化名)是江西人,去年年初她被查出胃腸道癌,幾天前她開始接受放化療,伴隨噁心、嘔吐、脫髮、乏力、骨髓抑制等一系列副作用,“現在行動不便,幸虧多花點錢住在醫院隔壁。不然每天去醫院吃不消。”

一個“房東”手握數十套房

東安路地鐵站出口處,每天都有10餘名中年婦女長時間在此停駐,她們手拿一沓印有電話號碼的卡片,向來往路人介紹自家房源。這些房源沒有掛靠任何一家房屋租賃中介平臺,是透過私下收攏產權人的房源,再集中調配出租。雖然這些人可能沒有一套自有房產,但租客們都稱他們為“房東”。

多數“房東”都告訴記者,自己手握數十套房源,且不僅限於一個小區,更有不同價位層級、不同設施條件的房源可供選擇。

東安三村的“房東”小華2017年8月從老家福建來到上海,偶然從朋友口中得知了這個龐大的租房市場後,決定“入局”。數年經營下來,他手中已有90間房可供出租。如今,他已經將妻兒和丈母孃接到上海居住。白天,他忙於工作,把攬客的任務交給妻子和丈母孃。

拖家帶口,是東安路“房東”們的常態。老袁的微信名備註是“東安二村 364 弄某某室”,他今年50歲,平時負責統籌房源和收房租,而他的愛人則負責給每套房子換洗床單、打掃公共區域,他的小姑子負責髮卡片和帶看。

記者注意到,由於租賃雙方透過非正規途徑交易,“房東”們無法與租客簽訂任何正式合同。患者莊一熙向記者展示了一條微信聊天資訊——“30日期(起)星期六待住,4號後140一天15天起空調另算”——這是東安二村某“房東”發給她的, 這句沒有標點甚至帶有錯別字的簡訊,是她此次租賃唯一的“憑證”。

東安路沿線小區大多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區規模500-3000戶不等,戶型擁擠、裝修老舊,50平方米上下的房屋,多半被分隔出3間,住6人,患者和陪護家屬各佔一半。個別房屋把儲存室等空間改造成了居住隔間,隔間內沒有窗戶和空調,有的甚至僅用一道推拉門與走道分隔。

人員雜、噪音大、空間小,給不少需要靜心休養的術後患者帶來了苦惱。2015年,這裡甚至被媒體爆出一個房子被隔出9個“格子間”、房子裡不足6平方米的陽臺被改造成客房的極端案例。

有患者告訴記者,公共區域的清潔衛生是一個“大問題”,甚至有患者表示在廚房裡抓到過老鼠。莊一熙介紹,她租住的房屋裡,公共冰箱使用頻繁,又長期缺乏清理,已經變得骯髒不堪。她經常在冰箱裡儲存注射藥劑,但冰箱常常殘留著沒吃完的菜根果皮,“放在一起不知道會不會有汙染。”

“求醫旅館”催生配套商戶

抗癌“滬漂”不僅拉動了東安路周邊的短租房市場,也催生出配套的共享廚房、假髮店、短租物資商鋪等各種業態。

在東安一村,一間位於一樓的住房鑿開了外牆,被改造成了“共享廚房”。來這裡做飯的,都是附近的病人和家屬。

“共享廚房”的經營者小冬已經在這裡做了12年生意,除了給患者及其家屬提供一個烹飪的地方,她也負責代加工。“想吃什麼就做什麼”“為醫友提供專業的飯菜加工,燉湯與飯菜代加工服務”,小冬的名片上把她能做的活兒全都寫了一遍。她把名片盒放到了廚房窗臺上,並且立上了醒目的招牌,窗戶上還列出了代加工的菜品及價格。

走進廚房,兩排密集排列的爐灶一字排開,醬油、香醋、辣椒醬等調料兼顧南北口味,各種規格的炊具也一應俱全。除了一些家常菜,小冬還專門推出了幾款針對腫瘤患者的食物——“五紅湯(升血小板特別有功效)15元/份;黃鱔骨頭湯(升白細胞特別有功效)15元/份”。

此外,還有一些專門因腫瘤患者特殊需求出現的商戶。復旦腫瘤醫院周邊,至少有3家假髮店,假髮售價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銷量可觀。

周邊的便利店還有為患者準備的寬鬆睡衣、為陪護家屬準備的摺疊椅,臉盆、夜壺、床上三件套等應有盡有。一家百貨店老闆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求醫旅館”住戶最需要的生活物資,“需要的人多,我們就多進一點。”

根據2020年全國腫瘤登記監測點的上報資料,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392。9萬例,發病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由於醫療資源在地區間分佈不均,像抗癌“滬漂”這樣湧入大城市的異地就醫群體越來越多。

除上海外,北京、廣州、西安、南京等城市的大型腫瘤醫院周圍都有類似的“求醫旅館”。這一特殊短租房市場的出現,一方面方便了腫瘤患者,另一方面也存在安全隱患。“房東”們進行非正規租賃經營、違規改造房屋,而群租居住、共享廚房也存在安全衛生隱患,租客間矛盾糾紛等也時有發生。

如何對大型醫院周邊短租房市場進行規範化管理,同時兼顧保障異地就醫人員的基本生活需求,成為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新課題。(記者 王燁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