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你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

兩千多年前,在空前強盛的西漢,百姓開始頻繁地使用古燈點亮無數黑夜。

陶瓷燈具、青銅燈具、玉質燈具等材質繁多,鳥形、獸形、樹形等造型不一而足。

其中,長信宮燈以罕見而典雅的人形造型,和通體鎏金的輕巧華麗,堪為翹楚。

能夠淨化煙霧、沉澱灰塵、調節明暗的設計,體現了古代人民的環保意識和巧思智慧,長信宮燈被譽為“中華第一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這盞曾經輾轉於皇族與諸侯之間的長信宮燈之前世今生。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生存之道

長信宮中,湯沐的房間水霧氤氳。

竇太后曾因病而視力模糊,如今愈發看不見了。

但今日有些不同,瀰漫著水汽的房間中依稀可見一盞明亮的宮燈。

不同於漢宮中許多動物造型的缸燈,眼前這座宮燈,由一位樸素雅緻的宮女手執。

她通體青銅鎏金,身穿曲裾深衣,跣足而坐,眉目清秀,衣袖輕輕籠罩著燈火。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長信宮燈

簡潔大方的線條,不贅以繁複紋飾,暗合崇尚黃老之學(漢初流行的哲學思想,主張無為)的竇太后審美。

衣袖和宮女身體中空的巧妙設計,能吸走燭火的煙塵,保持空氣潔淨。

轉動燈盤,燈罩的開合之間,燭火亮度也隨心意而增強減弱。

燈罩與燈盤之上,清晰刻著“陽信家”三字。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每次開合,都難免讓人在燭火明暗中想起往事。

陽信侯劉揭,最初任職典客(官名,位列九卿)。

竇太后與他見面的場景,如今想來也是驚心動魄。

把持朝政的呂后病逝,皇族與外戚立即爆發了流血鬥爭。

劉揭奪呂祿(呂后侄兒)兵符,關殿門拒呂產(呂后侄兒)進入,與朝臣一起,恭迎竇太后丈夫,代王劉恆入京即位,為文帝。

誅滅呂氏勢力,劉揭功不可沒。故而被文帝封為陽信侯。

劉揭在陽信侯國享盡一世尊榮,可他逝世之後,承襲爵位的兒子劉中意,卻參與七國之亂。

那是景帝(文帝和竇後嫡長子)即位的第三年,七位劉姓宗室諸侯王聯合發動叛亂,這是怎樣猛烈的衝擊。

所幸梁王(竇太后小兒子劉武,封地梁國)和猛將周亞夫率領漢軍頑強抵抗,三個月時間,平定了這場聲勢浩大的叛亂。

陽信侯劉中意落得抄家除國的下場。

這座原本屬於陽信侯的宮燈,被罰沒劃歸到了竇太后居住的長信宮中。

從此,宮燈刻上了“長信尚浴”的字樣。

往事在朦朧的燈火中一幕幕展開,竇太后長嘆一聲。

世人執迷於權勢富貴,不惜以生命做豪賭。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首先懂得生存之道。

竇太后曾經不過是呂后身邊一位普通宮女,卻追隨代王,甘苦與共,一步步走到皇后、太后的尊位。

渴望權力不是一件壞事,但太多人只看到權力帶來的榮華,卻忽略應當肩負的責任。

一個人有多大本事,能擔負多重的擔子,才可能坐上多高的位子。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帝王之術

深宮歲月,雖然眼睛看得不清,內心卻越發明亮。

竇太后目睹呂后專政帶來的江山動盪,也目睹丈夫和兒子為守護這片江山嘔心瀝血、勵精圖治。

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之下,百姓安居樂業,中國出現了步入封建帝國以來的第一次盛世景象。後世譽為“文景之治”。

這片盛世圖景,是竇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傾盡全力經營得來。

當景帝辭世,年僅十六歲的太子劉徹即位。竇太后面臨著和當年呂后相似的處境。

掌控江山的權力固然誘人,但外戚專權的下場還歷歷在目。

在追求高位榮華的路上,人不能迷失了本心,也不可只顧眼前利益,應當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竇太后

為了輔佐年輕的君王(漢武帝劉徹)穩固江山,被尊為太皇太后的竇太后一面小心翼翼制衡各方;一面竭力遏制自己的野心,避免步呂后後塵。

這一年,中山靖王劉勝(劉徹異母兄長)將要迎娶竇太后族中女子竇綰。

對於劉姓諸侯王與母家的聯姻,竇太后自然重視。

好幾天時間,竇太后一直在思考應該賜下什麼樣的物件,才最合適,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

傍晚時分,長信宮中,竇太后湯浴時,隱隱望見燈火如豆。

彷彿透過眼前執燈的青銅宮女,回到了景帝初年七國之亂硝煙滾滾的場面。

雖然已時隔多年,但七國之亂所折射出的,君王與諸侯之間的緊張關係,從未解決。

鑑往而知來,明非而知是。

過去的教訓和錯誤,從來都是未來的一筆財富。

人總是需要過去的教訓,來時刻提醒自己,方能明白事理,知道進退。

這一刻,竇太后決定,將這盞精美的宮燈賜給劉勝和竇綰作為禮物。

從表面看來,人形宮燈極為罕見,製造技藝卓越,鎏金工藝彰顯華貴。

來自長信宮的宮燈,也體現了竇太后對竇家女兒的關愛與親近。

但這盞宮燈真正代表的含義,是竇太后對劉姓江山的忠誠,和對劉勝以及天下宗室諸侯的警告。

太平天下,犯上作亂者,當思及下場。

後來,劉勝以此燈為鑑,收斂鋒芒,安於享樂,最終保全一生,做了四十三年王爺。

而漢武帝劉徹,在穩定的局面下,頒佈著名的推恩令(允許諸侯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小諸侯國),進一步分化地方特權,鞏固君權,奠定大一統的統治格局。

並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以內強皇權為起點,對外征服四夷,所向披靡,一展華夏天子之赫赫雄威,造就了一代大國的崛起。

這盞宮燈,帶著警示諸侯的使命,點亮了兩千年前大漢的暗夜,照耀了一個時代的輝煌與鼎盛。

如今,它被命名為“長信宮燈”,帶著祖先留下的智慧,成為我們引以為豪的文化瑰寶。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傳承之光

1968年,長信宮燈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中出土。

時隔兩千多年,手持宮燈的宮女佳人依然嫻靜優雅,栩栩如生。

未點燈時,她是一件精美的裝飾藝術。

點燈之後,轉動燈盤可以開合燈罩,調節明度與燈火角度;宮女的衣袖和盛水的身體可以吸走煙霧、淨化煙塵。

每一處設計無不體現著祖先高超的工藝水平和便捷生活的智慧。

宮燈身上共9處銘文,刻有“陽信家”“長信尚浴”“今內者臥”等字樣,讓我們據此讀出長信宮燈三易其主的渺遠往事。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一盞長信宮燈,見證了王朝平叛的戰火紛飛,也見識了高明的馭人之術和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

它不僅閃耀在睥睨天下的霸氣王朝,更永久的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民族流傳悠久的精湛藝術和慧心巧思。

在與外國建交和海外文化交流事業中,長信宮燈也曾為我們國家立下汗馬功勞。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訪華時,參觀長信宮燈後,感慨說:

“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懂得了環保,真了不起。”

1973年,長信宮燈開始踏出國門展出;1980年,長信宮燈在美國登上展覽名錄封面。

美國觀眾激動地對中國工作人員說:

“我們現在有的,你們早晚會有;但是你們曾經有的,我們永遠都不會有。”

長信宮燈,一次次無聲地向全世界訴說著中華民族傲人的智慧和歷史;也在漫長的歲月中一天天見證了我們國家的繁榮富強。

1993年,長信宮燈被鑑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長信宮燈被選入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曾經,我們需要依靠祖先留下的智慧,來獲得更多尊重;今天,泱泱大國,屹立世界,我們早已建立起民族的自信與尊嚴。

長信宮燈再無需遠赴海外,它只需要在這片民康物阜的故土靜靜被守候,永遠,永遠……

參考文獻:

1。《史記·外戚世家》

2。《史記·孝武本紀》

3。《漢書·景帝紀》

4。《漢書·武帝紀》

注:有學者認為長信宮燈上的“陽信家”指陽信長公主(即平陽公主,封地在陽信);本文采用學界主流觀點,認為“陽信家”指陽信侯劉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