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時三名清軍收復定海 道光皇帝為何不喜反怒

1840年夏季,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當年7月,英軍沿海北上,攻陷並佔領了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為繼續北上的據點。

道光皇帝命令兩江總督伊里布為欽差大臣,前往浙江前線抗擊英軍,收復定海。

伊里布,字莘農,滿洲鑲黃旗人,生於1772年。1801年考中進士,步入仕途,歷任通判、知府、知州、按察使、布政使等職,以及陝西、山東、雲南巡撫,1833年調任雲貴總督、協辦大學士,1839年調任兩江總督。

很多人將伊里布視為主和派官員的代表人物。其實,伊里布最初也是積極主戰。他到了浙江後,迅速調兵遣將,加強戰備。在短短一個月內,伊里布就從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調集了1萬多名士兵,效率之高,在主戰派官員中都屬罕見。

然而,當伊里布見識到英國軍艦的厲害後,立即氣餒了。在英軍的堅船利炮面前,清軍那幾百艘小船看起來不堪一擊。更加要命的是,清軍要從鎮海出發,前往收復定海,必須跨越30公里的海面,等於是跨海作戰。清軍在陸地上尚可一戰,最怕就是海戰了。因此,哪怕清軍在數量上遠遠高於駐守定海的英軍,伊里布仍然不敢輕舉妄動。

怎麼辦呢?伊里布開動腦筋,想了一個辦法:拖。他採取了各種辦法,讓收復定海之役無限期地拖延下去。

當年8月4日,伊里布奏報朝廷,請求廣東、福建兩省水師北上,加上江蘇、浙江兩省水師,4省水師一起圍攻定海。

顯然,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廣東、福建兩省都存在巨大的軍事壓力,根本無暇他顧。伊里布也很清楚道光皇帝不會批准這個計劃,他的目的僅僅是拖延時間。因此,這份奏摺沒有按照慣例加急發出,而是採取普通快遞。就這樣,直到8月23日,道光皇帝才收到這份奏摺。

道光皇帝又不是傻子,他怎麼會看不出伊里布打的小算盤呢?道光皇帝嚴厲譴責了伊里布一番,同時又將收復定海的期限進行了延長。

伊里布收到道光皇帝的命令,大張旗鼓地造船鑄炮,作出馬上就要進攻定海的架勢,實際上“只打雷不下雨”。同時,又不停地給朝廷上奏摺,講自己的用兵策略。伊里布還把自己和英國的照會與英國的回覆,統統奏報朝廷。

就在這時候,發生了兩件誰都沒有預料到的事情。

一是一名英軍炮兵上尉安突德,帶著一名士兵偵測地形時,被定海當地農民包祖才用一把鋤頭捕獲,送到鎮海清軍大營。二是一隊英軍沿內河進入慈溪、餘姚、上虞、會稽等地騷擾民眾,被當地軍民襲擊,俘獲了20多名。

伊里布下令,對這些英軍俘虜好吃好喝供著。他派遣家僕張喜前往定海,與英軍談判,打算用英軍俘虜換回定海。

意想不到的是,英軍竟然同意了伊里布的建議。

原來,英軍佔領了定海後,一直陷於水土不服。從1840年7月13日到12月31日,半年不到,這支不到4000人的英軍,兵員住院達到5329人次,死亡448人。死亡人數是兩年來鴉片戰爭的5倍。

英軍打算撤出定海,但在撤出之前,要敲詐中國一番。當時,英軍在廣東與琦善進行談判,於1841年達成了《穿鼻草約》。《穿鼻草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割讓給英國,並賠償銀幣600萬兩。英國則退出定海。

琦善很夠義氣,將這一訊息火速傳遞給伊里布,告知他英軍將歸還定海:“英夷已遵照繳還定海及該省之沙角,該督允為代懇天恩,準其仍前來粵通商,並請依照西洋夷人寄居澳門之例,將廣東外洋之香港地方,給予泊舟之住,業已

據情代奏,囑即收回定海。”

伊里布大喜過望。然而,就在這時,他又收到道光皇帝的命令。道光皇帝不滿伊里布的拖延,撤去他的欽差大臣職務,回兩江總督任上;改命江蘇巡撫裕謙為欽差大臣,赴浙進剿。

伊里布知道自己失寵了,馬上行動起來。他安排一隊清軍帶著安突德等英軍俘虜前往定海。可是,清軍走到半途,安突德等人被英軍劫走了。

有意思的是,此時伊里布派遣的談判代表、家僕張喜,正在定海與英國人“雄辯”。張喜威脅英軍,如果再不退出定海,將殺掉安突德等人。話音剛落,兩名清軍趕到,告訴張喜,安突德等人已經被英軍救了。

場面一下子就尷尬起來……

好在英軍沒有為難這三名清軍,按照原計劃於2月25日撤出了定海。於是,這三名清軍就收復了定海。

伊里布收復了定海,馬上奏報朝廷,吹噓了一番自己的功績。伊里布是進士出身,文筆功夫深厚,將英軍主動退出定海,變成清軍英勇作戰的成果。道光皇帝收到奏摺後,不喜反怒:既然定海這麼容易收復,你當初幹嘛去了?為啥不及早進攻,全殲夷人?

道光皇帝下旨,將伊里布革除所有職務,發往軍臺效力贖罪,以示懲儆。

【參考資料:《清史稿》《天朝的崩潰》《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