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一個是文盲一個是半文盲,怎麼把國家治理好的

朱元璋出生貧寒,早些年還當過要飯的和尚,基本上沒接受過什麼正規的文化教育,於是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他是個大老粗,沒什麼文化。他之所以能打下天下全靠自己的狗屎運和身邊一幫能力逆天的弟兄,其實這種觀點是赤裸裸的“學歷歧視”。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一個是文盲一個是半文盲,怎麼把國家治理好的

既然朱元璋起點那麼低,也沒怎麼上過學,他到底是不是文盲呢?他強大的謀略水平和領導能力,又是從哪來的呢?

我們都知道起點低並不意味著能力低。朱元璋在長期流浪落魄生活中,逐漸歷練出聰明睿智的頭腦和敏銳的眼光,進而在起義軍風起雲湧的形勢中嶄露頭角。這種能力與文化水平沒太大聯絡,只要基本智商線上,都能達到。

但朱元璋並沒有止步於此。他知道這種能力本質上是

經驗型能力

,而非

科學型能力

,形不成體系,不能長期指導人生實踐。要提高水平,還得靠文化學習。所以他非常尊重知識、尊重文化,極力招納和籠絡知識分子,這是他與其他農民起義首領根本的不同。

馮國用兄弟倆來投奔,朱元璋一看他們穿著儒生衣冠,高興地如獲至寶。李善長知識淵博、精通法家之術,劉基腹有韜略、決斷如流,朱元璋把他們當作謀主。

宋濂是精通《五經》的學者,對行軍打仗並不在行,但朱元璋不像其他

急功近利

的莽夫棄之不用,仍把他作為重要謀士。其餘如章溢、葉琛等,都是學富五車、才華橫溢的大才子。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一個是文盲一個是半文盲,怎麼把國家治理好的

宋濂

召來這些知識分子並不是裝點門面,朱元璋非常

虛心地向他們學習

。有道是近朱者赤,在一群知識分子中耳濡目染,讀書多、寫字多、制文多,朱元璋的水平自然也低不了。

比如作詩,什麼叫好詩?一看境界二看文句三看用典,朱元璋雖然是中年才開始學詩,但也寫的有模有樣。

比如這首《徵陳過瀟湘》:

馬渡江頭苜蓿香,片雲片雨渡瀟湘。東風吹醒英雄夢,不是咸陽是洛陽

。劉基就大為稱讚,說軍中無人能及。

寫文章同樣也是後來居上。朱元璋和宋濂都寫過《閱江樓記》,文采上固然是宋濂略勝一籌,但朱元璋勝在

境界高遠、詞義準確、文義練達

,絲毫沒有書生氣。這和朱元璋帶著問題學習、以成熟心智有選擇的學習這種方法是分不開的。

古話說教學相長,朱元璋則是學用相長,他一邊研究問題一邊讀書學習,再加上他天生聰慧敏銳,精力又十分充沛,所以才能

後發先至

後來居上

,為治國理政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

網上也有議論明成祖朱棣文化水平不高的。朱棣早年長期在軍營中,長大後鎮守北平,乍一看十足是個

武夫

。但不要忘了,他爹朱元璋十分重視知識,怎麼會讓兒子們撂荒?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一個是文盲一個是半文盲,怎麼把國家治理好的

朱棣

朱棣8歲時朱元璋就當了皇帝,此後諸皇子就按慣例進入

皇家學校

,由全國頂尖的大儒才俊負責教育培養,這樣的條件下,朱棣想沒學問都難。

朱棣當皇帝后寫過很多長詩,被朝臣收集整理為《御製集》一部。他賜給馬六甲、日本和汶萊三國的御製長詩,其中一首部分詞句如下:

日本有國鉅海東,舟航密邇華夏通。衣冠禮樂昭華風,服御綺繡考鼓鍾。食有鼎俎居有宮,語言文字皆順從。善俗殊異羯與戎,萬年景運當時雍…

沒有一定文化基礎,以及高遠的眼界和才識,根本就寫不出來。專家們評論說:

“詩體凝鍊,選字典雅,韻律和諧,莊嚴高古,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文明上國之君的才學氣度。”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一個是文盲一個是半文盲,怎麼把國家治理好的

鄭和

朱棣雖然在格局上不如老爹,但對文化、對知識的態度都是一樣敬重的,這也是皇皇鉅著《永樂大典》,能在他在位時修成的一大原因。

所以說,出身如何和有沒有文化關係並不大,重要的是要對知識懷有敬畏之心,並且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這樣的人即使是笨鳥,即使起步晚,也總有一天會迎頭趕上乃至超越大多數人。

·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