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來能三次崛起, 全因一個小國, 中國的大國地位再沒保住

在中國被敵人打的半死不活的時候,其實有這樣一類人可以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那便是遠赴西洋的留學生。

清朝晚期,掀起了一股“留學熱”,從中國出發,前往日本、歐美的留學生舉不勝數。原本,中國留學生的主要方向是歐美等一些國家,但是在清朝後期,日本成了炙手可熱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在當時作為敵國的日本卻受到日此大的歡迎呢?留學生們又在日本學習了什麼知識呢?

中國本來能三次崛起, 全因一個小國, 中國的大國地位再沒保住

第一次中斷:甲午年,日本一枚“大炮打”中了中國的航船,這預示著日本在戰爭中獲得了勝利。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對於日本來說,這場勝利來得有些出乎意料,這泱泱大國也不過是繡花枕頭嘛。

中國本來能三次崛起, 全因一個小國, 中國的大國地位再沒保住

但是天皇並沒有因此顧慮而斷下攻打中國的決心,開打之前,天皇召集了所有司令進行了一場秘密會議,在這場會議中,天皇說出了日本的現狀——沒有多餘的錢財購買軍火攻打中國。隨後,天皇自掏腰包,拿出了自己幾乎所有家當。無奈,其餘司令也只好照做,因此,甲午戰爭中日本的很多軍火都是天皇和將軍自己花錢買的,足以見得,他們為這次戰爭花了多少心血。

中國本來能三次崛起, 全因一個小國, 中國的大國地位再沒保住

戰爭失敗後,最義憤填膺的便是中國青年。他們不解,一個彈丸小國為何能打敗諾大的中國。曾經,日本是多麼崇拜中國,無論文化還是軍事,都是我們的手下敗將,如今卻反敗為勝。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帶著這樣的疑問,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走上了日本留學之路,去尋找一份真正的答案。

後來,他們最終有了答案,那便是他們獨有的“武士道”精神。曾經,中國人也有一種鼓舞士氣的漢魂,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卻慢慢消失了。比起日本,中國缺乏的正是一種催人奮進精神。

中國本來能三次崛起, 全因一個小國, 中國的大國地位再沒保住

戰國時期,墨家主張兼愛非攻,而這種精神卻流傳至了日本,日本人瞭解吸收後,重新整理一番,將其命名為“武士道”精神,從此,這種精神一直在軍營間流轉,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在戰場上揮灑熱血計程車兵。

“武士道”,尊崇“視死如歸”,因此,被這種精神鼓勵的日本人往往都有一顆不怕死的心。反觀古代中國,習慣了安逸舒適的生活,也沒有了自己信仰,做什麼事情都懶散,甚至墨守成規,體系崩塌是遲早的事情。

1898年,康有為一行人上書奏告皇帝,乞求進行改革。然而這場看似聲勢浩大的改革實質是統治階級間的把戲。民心依舊渙散,國家依舊落後。即便日日上書,即便遊街宣講,變法還是失敗了。

中國本來能三次崛起, 全因一個小國, 中國的大國地位再沒保住

從日本回來的留學生,看到這一切,內心是可恨又可憐。為什麼自己的國家會變得如此落敗。武昌起義的發動者是留日歸來的學生,甚至民國的建立也是與日本留學生相關,足以見得,前往日本學習的中國青年有了真正的亡國意識,甚至學以致用,企圖拯救自己的國家。

第三次中斷:1931至1945年,年日本發動14年全面侵華戰爭,這裡就不再過多贅述。

中國本來能三次崛起, 全因一個小國, 中國的大國地位再沒保住

原來日本只是大家眼中“倭國”,在改為“東洋”名字之後,整個國家計程車氣也大增了。家務戰爭後,更是欺凌我國,霸佔大量領土,搜刮錢財。除了軍事實力,國民的信仰與勇氣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對於現在想要崛起的國家來說,勇氣是缺一不可的要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