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勸降信已經說明一切,曾國藩反還是不反不用糾結了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時,晚清唯有曾國藩領導的湘軍能與之抗衡。曾國藩手握重兵,完全擁有自立的條件,就連慈禧太后對曾國藩的態度都是:既加以利用又嚴防其生變。歷史已經說明,曾國藩是晚清功臣,不但沒有擁兵自重,在平定太平天國後還順應朝廷要求裁撤了湘軍。後世多感嘆曾國藩面對的是羸弱不堪、搖搖欲墜的大清,他為什麼不起兵。其實當年寫給石達開的這封勸降信已經說明一切,曾國藩反還是不反不用糾結了!

這封勸降信已經說明一切,曾國藩反還是不反不用糾結了

要說太平天國眾多將領中,哪些能讓曾國藩刻骨銘心?一個當屬忠王李秀成。三河之戰,李秀成大勝,令曾國藩不僅痛失愛將李續賓,胞弟曾國華也力戰身亡,他悲痛難忍,好幾天食不下咽;另一個就是翼王石達開。石達開把曾國藩苦心經營多年的湘軍水師殺得片甲不留,曾國藩本人也一度被逼得投河自盡。曾國藩遇到了石達開,真可謂棋逢對手,惺惺相惜。這一年,因天京事變,心灰意冷的石達開率領老萬營5萬人馬出走四川。曾國藩聽聞,決定招降石達開。

這封勸降信已經說明一切,曾國藩反還是不反不用糾結了

這一日,石達開正在行軍途中,忽然前軍探子來報:清將曾國藩送來一封書信。石達開將信拆開閱覽。這是曾國藩的勸降信,信的開頭無非是對石達開的讚頌和欣賞。話鋒一轉,“歷朝開創,皆君臣一德,以圖大事。乃事功未竟,殺戮相仍,君王以苟安延旦夕,貴胄以私憤忌功臣。以建大功,行大志,如將軍者,且不安其身,此則將軍所知矣。”

“尋將軍去就之故,則以恃才智而昧時機;遂至沉迷猖獗,而有今日耳。國朝七葉相傳,號為正統;深仁厚澤,禮士尊賢,如將軍者,一登廟堂之上,方過冀北而群馬皆空。英雄世用,只求建白,將軍寧不知作退一步想耶?彼秀全以草茅下士,鋌而走險,窮蹙一隅,行將焉往?將軍窮而他徙,倘再不得志,甚非吾所敢言也。弟忝主軍戎,實專征伐,將軍或失志迷途,或回開覺岸,實在今日,唯將軍圖之。”

這封勸降信已經說明一切,曾國藩反還是不反不用糾結了

曾國藩這封書信,可以說寫到了石達開心裡去了。天京事變,東王全家被殺,天王洪秀全偏偏徇私情,罔顧法度,對行兇者不但不予追究,反倒受人唆使疑心起石達開來。石達開出走四川一則心灰意冷,二則是避禍。曾國藩信中說道,開創一個新朝代,君臣一心方可成事,現在功業還沒成,反倒殺害良將,君王貴胄為了一己私慾,尋歡作樂,嫉賢妒能,不思進取。你石達開空懷一身抱負和本領,在太平天國裡是難以得到施展的。

這封勸降信已經說明一切,曾國藩反還是不反不用糾結了

不得不說,曾國藩看人看得相當準,對石達開這個老對手更是看得透徹。上兵伐謀,攻心為上,曾國藩的這封信在切中了石達開內心要害得失的同時,也充分暴露了他不會擁兵自重、起兵謀反清廷的真實心理。他在信中自稱清朝才是“正統”,朝廷“深仁厚澤,禮士尊賢”,石達開這樣的人才,只有在“廟堂”才能得到重用,只有在“廟堂”個人才華才能得到施展。反觀之,洪秀全不過是“草茅下士”,跟了這樣的人怎麼能圖大事?

這封勸降信已經說明一切,曾國藩反還是不反不用糾結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諸如曾國藩等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和信仰。“登科及第、拜相封侯、廕庇子孫”,這才是曾國藩想要的正道。謀逆江山,亂臣賊子,將被世人唾罵,遺臭千古,子孫後代也會揹負罵名,永世抬不起頭來。所以,作為大清臣民的曾國藩,維護處於“正統”地位的清朝利益,干係著曾國藩一生一世乃至千世萬世的榮辱,維繫著曾氏家族和曾氏子孫的名聲。這封寫給石達開的勸降信已經說明一切,曾國藩反還是不反還用糾結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