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為什麼要縱虎歸山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留在趙國不好嗎?

趙武靈王送秦昭襄王嬴稷回秦國,是他用來混亂秦國局勢的一個陽謀!這種陽謀,基本無解!

趙武靈王趙雍,是趙肅侯的兒子。趙肅侯在世時,與魏、秦、楚、燕、齊連連惡戰,並且還能不弱下風,也算是一時英雄。但趙肅侯的所做所為,也同時交惡了這幾個大國,在他去世之後,這讓趙國立即陷入了外交危機。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縱虎歸山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留在趙國不好嗎?

(趙武靈王劇照)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趙武靈王繼位。趁著趙國老王去世、新王初立的時機,當時的魏惠文王,立即聯合了秦、楚、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以保護“弔唁使者”為理由,陳兵趙國邊境,想要尋找機會攻打趙國。

十五歲的趙武靈王剛繼位,但這一次“喪葬”可謂是兇險萬分,只要一個操作失誤,就會立即引發“五國滅趙”的嚴重危機。

但在老臣肥義的幫助下,趙武靈王首先命令全國軍隊進入一級戰鬥準備,並且還連合了宋國和韓國,組成了軍事同盟;並且收買了越王,讓他攻打楚國,來轉移楚國的視線,並且還收買了樓煩王,讓他攻打燕國。

在趙國君臣同心德之下,局面雖然一度緊張,但楚、秦、燕、齊、魏最終也沒有形成合力,這讓趙國度過了危機。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縱虎歸山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留在趙國不好嗎?

(當時地理形勢)

但問題是,趙國如果不強大起來,那麼其它國家就會“敵視”它,就想要吞滅它,好在魏國見這一次陰謀失敗後,首先與趙國重新建交,這讓趙國的“外交危機”得到了一定的緩各。但秦國、齊國對趙國的敵視仍然存在。

九年,秦國大敗韓、趙、魏三國聯軍。同年,齊國吞併了趙國的“觀澤”。十年,秦國又奪取了趙國的“中陽”。這些變化下來,讓趙國更是雪上加霜。

特別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就擁有了一批務實守法的官吏,這使得秦國的政務高效運轉,並且隨著“二十等軍功爵”的制定,秦國也擁有了一支虎狼之軍,這已經是天下一等一的強國,與秦國相鄰都是一場噩夢!

況且,秦惠文王繼位之後,用司馬錯滅蜀、用李冰治蜀,擁有蜀地糧倉的秦國,更是具備了兼併天下的實力和野心!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縱虎歸山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留在趙國不好嗎?

(秦國的擴張)

這讓趙武靈王感到深深的憂慮,秦國如此之強大,而趙國卻尚未崛起,只要秦國東出,那韓趙危矣!但是機會說來就來,秦武王的去世,讓趙武靈王找到了混亂秦國局勢的方法。

歷史上的秦武王,比起秦惠文王來也並不差,並且他顯得更激進。秦武王不僅屢屢發兵攻打韓魏,而且還有了“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的野心。

但秦武王也有弱點,就是他喜歡和大力士比力氣。因此,秦武王三年,即趙武靈王十六年,秦武王在與部下舉鼎比力氣的遊戲中,被鼎砸中腿骨“絕臏而死”,而他卻沒有孩子,這讓秦國立即陷入了“國中無君”的危機。

趙國和秦國,好比兩個人比賽跑步一樣,想要贏得比賽,一個方法是要比對方跑得快,一個方法就是讓對方慢下來。而秦武王之死,使得趙武靈王找到了讓秦國“慢下來”的方法,那就是——介入、推動、引爆秦國的王統之爭。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縱虎歸山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留在趙國不好嗎?

(武王舉鼎)

秦武王死了之後,他母親秦惠文後當然想推她的另一個兒子贏壯上位,即秦武王的弟弟,被封為“季君”。

而當時的宣太后,也是秦惠文王的妃子(《羋月傳》裡的女主角羋月,當時只是“八子”的後宮級別),也想推自己的兒子嬴巿上位。也就是說,在趙武靈王還未出手的時候,秦國就已經爆發了“王統之爭”。

而趙武靈王一看如此,立即出手,他讓部下把在燕國為質子的贏稷也送回秦國,讓他去爭奪大位。本來宣太后是力挺公子巿的,但一看到自己的另一個兒子贏稷,還找到了趙武靈王這個外援,於是也改口說要推贏稷上位為王。

而宣太后也取得了當時的秦國右相樗裡疾的支援,於是在內外勢力的聯合之下,贏稷終於上位為王,是為秦昭襄王。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縱虎歸山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留在趙國不好嗎?

(秦昭襄王嬴稷)

而秦國也理所當然地爆發了戰亂,為了爭奪大位,各方勢力進行權力搏殺,爆發了長達三年“季君之亂”。

見於《趙世家》: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趙武靈王使代相趙固迎公子稷於燕,送歸,立為秦王,是為昭王。

見於《秦本紀》:二年,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歸魏。

“季君之亂”的爆發,讓秦國的力量遭到了削弱,秦惠文後都不得良死,而支援季君嬴壯的大臣和諸侯也遭到誅殺,他的一些兄弟也在被誅殺之列。最後是宣太后這一系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而秦國的這一次內亂,也給了趙武靈王推動“胡服騎射”的變法贏得了時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