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圓夢·看甘肅】隴南康縣:提升城市“容顏”打造便利優美人居環境

本網記者 程健

“康縣建立全國文明城市後,沒想到這兩年變化這麼大!”“過去南環路的人行道又窄又不安全,我送娃上下學總覺得不好走,這兩年拓寬後走路也安心了,沒事兒還天天在這裡鍛鍊、曬太陽。”……

全國文明城市建立以來,隴南康縣緊盯目標,高位謀劃、多措並舉、全面推進,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顯著提升,公共服務持續健全,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統籌謀劃 鑄就品牌

自創城以來,康縣著力提升城市“容顏”,建設宜遊宜居的人居環境,堅持統籌規劃先行、以人為本;堅持保護康縣本土人文風情,凸顯地方特色;堅持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節約自然資源;堅持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發展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破譯康縣歷史密碼,依山就勢,以水為魂,演繹了氐羌文化、秦隴文化、巴蜀文化、茶馬古道文化、紅色文化、男嫁女娶文化,誕生美麗鄉村建設“康縣模式”,展現了康縣城市魅力,將“一村一特色,一鄉一品牌”串珠打造鑄就了康縣品牌。

多措並舉 全面推進

康縣城市發展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抓住康縣自然稟賦“一江十四河”、多山地,森林植被覆蓋率高,日照少,氣候溼潤、雨量充沛等特點,縣委深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了“生態為基、發展為要、民生為本、黨建為先”的發展思路。

在城區,統籌實施了“城市雙修”工程、夜景亮燈工程、人行步道拓寬工程、河道水景工程、建築屋頂改造工程、城市公廁改修工程、交通標識標線工程,垃圾處理工程、市政路延伸工程。在農村,按照“生態旅遊型、古村修復型、產業培育型、環境改善型、異地搬遷型”等美麗鄉村的建設模式,堅持整體規劃、分年建設、領導包抓、群眾主體,不大拆大建、不砍樹、不挪石、不毀草、不埋泉,依村就勢、就地取材,彰顯特色,加大對傳統村落、民居的保護力度,同步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理念。

同時,依法依規持續加大拆違治亂,有效解決了城鎮規劃區、城中村、城鄉結合部、鄉鎮村社、背街小巷、河道等地亂修亂建、亂停亂放、亂拉亂栽、亂排亂倒、亂塗亂貼、亂佔亂挖等現象,重點解決了環境衛生髒亂差,綠化美化雜亂退化、配套設施老化、服務業綜合環境、殘垣斷壁、廢舊破損房屋等問題。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期待迫切的康縣問題,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健全制度 常態長效

康縣深挖自身優勢,打康養文化體驗、康養教育、休閒度假、養生養老於一體的“文旅”牌,在全縣以全域綠美淨為抓手,對城鄉環境衛生進行了網格化、規範化、制度化管理,並持續推進門前院落“四包”責任制和屬地管理制度。

在全縣常態化每週五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的同時,環境垃圾採取了“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的模式,大力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整治規範了城鄉弱電線網、雜亂杆線、標識牌匾。宣傳部、縣執法局統一制定了城區廣告、門頭牌匾設定制度、小廣告清理制度和環衛保潔制度,提升了市容品味。

另外,因地制宜,美化量化了城市必備電錶等箱體,在城區規劃設定了500多處臨時停車點位,城區、鄉鎮規範交通標識標線,有效遏制了城鄉車輛亂停亂放現象。

現如今,行走在康縣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令人欣喜的變化,城區主幹道招牌整齊劃一,素雅的外牆與城市格調相輔相成。街道整潔乾淨,新移植的行道樹蔥鬱旺盛,弱電線纜改造初見成效。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背街小巷提質改造工作如火如荼,鄉村小橋流水,白牆藍瓦、田園牧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