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朝前後期南北形式,呈現怎樣的發展特點

引言

西晉建興四年,晉愍帝被漢國劉曜俘至平陽後,次年被殺。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同年稱帝,在江南建立東晉政權,從此歷史進入南北分裂時期。東晉政權是在南北士族的支援下建立的,它所實行的是典型的門閥政治,即士族與皇室共同掌握朝政。

儘管東晉朝一貫寬縱士族,但最高統治集團內部仍存在著複雜而又尖銳的矛盾,這一矛盾貫徹東晉朝始終。當時皇權與士族之間,僑姓士族與吳姓士族之間,僑姓士族內部之間,不斷地明爭暗鬥,互相傾軋,甚至兵戎相見。

東晉王朝前後期南北形式,呈現怎樣的發展特點

這是東晉朝在政治上的顯著特點。東晉前期這一政治特點反映在南北關係上,便是滿足於偏安一隅,不圖進取。因為最高統治集團內部各股勢力熱衷於在東晉新政權中獲得權勢,在經濟上得到更多的利益,並想長期保持既得的利益,只要北方胡族政權不造成直接威脅,他們絕不會冒風險去謀求北伐,收復國土的。

另一方面,上述情況所造成的東晉政治的不穩定性,也迫使東晉最高統治者著眼於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根本無暇北顧。此外,東晉前期立國未穩,朝廷所能控制的人力、物力都很有限,而且消耗於內戰中。

東晉王朝前後期南北形式,呈現怎樣的發展特點

同時東晉所實行的寬容門閥士族的政策,恰恰不利於擴充朝廷的人力、物力,所以從經濟和軍事實力上說,東晉政權在前期和中期,實際上也沒有力量進行北伐。但當時的各類人物出於各種目的,還是勉強進行了幾次北伐戰爭,這些北伐戰爭由於上述經濟的和政治的主要因素,其結果收效甚微。

從晉室南渡到東晉太和五年,北方一直處於混亂之中。當時先後存在的少數族政權有匈奴貴族劉氏建立的前趙、羯人石勒建立的後趙、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貿人李氏在長江上游建立的成漢。

東晉王朝前後期南北形式,呈現怎樣的發展特點

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北方,處於長期的戰亂之中。最初是前趙對廣大中原地區的軍事征服,繼而是後趙在中原地區的四處征伐,前後趙之間的互相征戰,隨之又是前燕慕容氏的入主中原,與後趙殘餘勢力的混戰,最後是前秦勢力的崛起與前燕的互相征戰,直至前秦滅前燕,北方才出現了短暫的統一。

在北方的長期混戰局面下,廣大各族人民在戰亂、災荒和疫疾的摧殘下,處於極其悲慘的境地。尤其是漢族人民,在少數族貴族的民族仇殺政策下,更是苦不堪言。他們除了大量流向南方或邊遠地區外,為了求得生存,常聚眾結壘以自保,因而北方出現了無數的塢堡。

東晉王朝前後期南北形式,呈現怎樣的發展特點

像後趙石勒一次軍事征服中,就曾陷冀州郡縣堡壘百餘。塢堡既是經濟單位,又是軍事單位,少者數百家,多者數千家。史稱“永嘉之亂,百姓流亡,所在屯聚”。這些塢堡以自己的經濟軍事實力,與少數族政權相對抗。如當時著名的塢堡首領魏該、李矩、郭默等都曾與前趙、後趙的軍隊作戰,並曾取得過不少的勝利。他們對各少數民族政權的民族壓迫,曾起過抵禦作用,對其軍事力量也有所牽制。

東晉前中期,北方民族矛盾較為突出,漢族人民渴望東晉政權北伐,加之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混戰,以及漢族人民在結壘自保下堅持鬥爭。如果東晉政權內部團結,實行改革措施,以支援北伐戰爭,是有條件獲得突出的北伐成果的。

東晉王朝前後期南北形式,呈現怎樣的發展特點

但東晉政權士族高門當政,既不能團結對外,又不能實行政治改革,而且彼此爭權奪利,內戰不已,除祖逖外,其他人進行北伐,都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因此,東晉前中期的北伐戰爭,不可能取得積極的成果,乃是必然的。

東晉後期,政治軍事形勢比之前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最大變化是士族階層開始走向衰落,庶族階層相應地開始走上政治舞臺。東晉末期的農民起義狠狠地打擊了東晉的高門士族,而寒門庶族的代表人物劉裕乘機掌握了王朝的最高統治權。寒門庶族較之腐朽計程車族富有生氣,因而劉裕集團的崛起給東晉的政治帶來了生機。

比如劉裕當政後,抑制士族豪強勢力,打擊貪官汙吏,調整階級關係,整理人口戶籍,減輕百姓賦很負擔,加強朝廷集權等,這些都是針對東晉門閥政治流弊而採取的措施。劉裕的一系列革新,使東晉後期的政治,比起前期來確有很大起色。

東晉王朝前後期南北形式,呈現怎樣的發展特點

從軍事上說,東晉以來荊、揚二地的軍事力量,大體上分別掌握在方鎮與朝廷士族當權派手中,而舉足輕重的北府兵權則一直掌握在士族手中。東晉王朝實際上一直未能真正控制北府兵權。劉裕集團主要由北府兵的中下級軍官組成,他們執掌了中央政權,便自然地將北府兵權控制在中央政權之下。

同時,劉裕集團在消滅桓玄勢力的同時,又控制了荊州的軍事力量。尤其在劉裕吞併另一北府名將荊州刺史劉毅後,更將荊州收歸自己掌握之中。因此,東晉後期劉裕掌權時,荊、揚二州以及北府兵這幾股軍事力量都由朝廷所控制,這在東晉門閥政治下是前所未有的。

這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也增強了東晉王朝對外作戰的軍事力量。此外,劉裕集團多為軍人出身,有著豐富的軍事鬥爭經驗,劉裕本人便是一個極為出色的軍事家。因而東晉後期晉廷在軍事力量和作戰能力上,都遠遠超過前期和中期。

東晉王朝前後期南北形式,呈現怎樣的發展特點

東晉後期的北方,出現了空前混亂分裂的局面。東晉太和五年,前秦王朝消滅前燕統一北方,曾一度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但在東晉太元八年的測水之戰後,前秦王朝兵敗覆亡,各少數族貴族紛紛乘機起事,重建自己的政權,北方又出現了政權林立的分裂割據局面。

當時今河北、山東及山西地區,分佈著由鮮卑慕容氏先後建立的後燕、西燕和南燕3國,在遼西地區則有馮跋建立的北燕。今陝西及甘肅東部加上內蒙古的伊克昭盟,先後存在著羌族姚氏建立的後秦、匈奴赫連氏建立的大夏和鮮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今青海樂都、西寧一帶及甘肅的河西走廊,先後出現過漢人李氏建立的西涼,氐族呂氏建立的後涼,鮮卑禿髮氏建立的南涼,以及盧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涼。

東晉王朝前後期南北形式,呈現怎樣的發展特點

這些割據政權中,以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和姚萇建立的後秦為最強。後燕建於東晉太元九年,以中山為都,佔有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曾滅掉西燕等國,是當時中原地區割據政權中最強大的一個。後秦也建於東晉太元九年,以長安為都,佔有今陝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區。後秦也是當時割據政權中較為強大的一個政權,曾攻佔東晉控制的洛陽地區。

結語

在北方諸割據政權中,與東晉直接接壤的,東面是南燕,西面是後秦。因而東晉後期的北伐目標主要便是南燕和後秦。當時北方各政權之間的互相征戰,使其軍事實力不斷削弱,為東晉北伐提供了比較有利的條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