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錦大戰後,洪承疇為何會投降清朝,其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洪承疇,在松錦會戰失敗被俘後,投降了皇太極,這樣的結果看似出乎意料,但是卻又在清理之中。

清崇德七年(1642年),明清之間的最後一場生死大決戰——松錦會戰,以明朝軍隊的大敗虧輸結束,明朝精心打造的九邊精銳幾乎全軍覆沒,遼東土地盡失,只得困守寧遠和山海關等幾座孤城,至此清軍在遼東戰場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明朝則徹底失去了反擊的能力。

而更讓明朝朝堂特別是崇禎皇帝本人感到悲憤的是,當時明軍在遼東地區的最高統帥、薊遼督師洪承疇竟然投降了皇太極。

在此之前,崇禎在接到松錦大戰戰敗的訊息的同時,得到的是洪承疇陣亡的訊息,為此崇禎皇帝專門為洪承疇撰寫了祭文,並舉行了隆重的國葬。但是洪承疇投降的訊息傳來,瞬間讓崇禎皇帝的顏面是蕩然無存,“國家養士三百年”,享受高官厚祿的洪承疇就以這樣的方式回報自己,崇禎皇帝的憤怒是可想而知的,而在憤恨的同時,崇禎皇帝必然也對洪承疇的投降感到了出乎意料。

但是對於洪承疇而言,投降實際上也是在清理之中的事情。

松錦大戰後,洪承疇為何會投降清朝,其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首先,明朝的衰落與清朝的強盛,這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事實。

自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建立後金政權,開始與明朝爭奪遼東地區的控制權開始,一直到皇太極改元稱帝,正式建立大清朝,與明朝分庭對抗,短短二三十年的功夫,清朝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並且逐漸佔據了戰場上的絕對主動權,不僅在遼東地區全面壓制了明軍,更是不斷的越過長城,襲擾內地,對數次直接威脅到了京畿地區,明朝已然處於了絕對的下風。

然而此時,明朝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清朝一個敵人,作為曾經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洪承疇更是親眼見證了內部起義的風起雲湧,再加上明朝朝堂之上文臣之間的黨爭和國家崩潰的財政體系,洪承疇必然是對明朝極度的失望和絕望。

況且,洪承疇之所以兵敗被俘,可以說是完全被自己人坑掉了,原本已經制定好的突圍轉移計劃,因為屬下總兵為了自保擅作主張,將有序的突圍變為了一場潰敗,而最先領頭逃跑的便是吳三桂,而這也更加讓洪承疇對於大明王朝死心了。

這個時候的洪承疇也才49歲,還在從政的巔峰年齡,為了自己的前途和滿足自己能夠建功立業的人生目標,選擇投降要比為大明王朝陪葬,會讓自己得到更多。

松錦大戰後,洪承疇為何會投降清朝,其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其次,就是當時的崇禎與皇太極相比,個人能力和魅力實在是相距甚遠。

崇禎縱然有著勵精圖治的雄心壯志,也有著事必親躬的勤奮與執著,但是崇禎的性格弱點太過於明顯了,疑心重,好面子,不願意承擔責任,極度的自負,而這也讓明朝朝堂之上的眾多能臣良將頗為心寒。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禎以極為殘忍的方式殺掉了袁崇煥,而這也使得明朝朝堂之上的君臣矛盾更加激化,皇帝與武將之間則更是離心離德。

反觀皇太極,清朝在他的治下迅速崛起發展,不斷向外擴張,而皇太極本人也是禮賢下士,重視人才。洪承疇也正是因為皇太極親自將一件裘衣披給了自己而倍受感動,最終選擇了投降。

松錦大戰後,洪承疇為何會投降清朝,其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再次,范文程、孔有德等人的經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皇太極繼任後金大汗開始,就一改努爾哈赤對於漢族人的歧視政策,一方面消弭滿漢矛盾,加強民族間的團結,另一方面,對於漢族的文臣武將予以了重用。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范文程和孔有德了。

范文程是通過後金自己組織的科舉考試選拔出的漢族官員,受到了皇太極的欣賞和器重,成為皇太極非常倚重的心腹和智囊,而他也參與了勸降洪承疇的工作,並且皇太極親自為其披上裘衣便是范文程的計策。

孔有德在“吳橋兵變”後投降了清朝,並且受到了皇太極的極度的禮遇與重用,其地位和待遇是遠勝於在明軍時期。

也正是看到了皇太極對於漢族這些文臣武將的禮遇,也讓洪承疇放下了後顧之憂,同時也對自己的前途有了新的期望,這也間接促成了洪承疇的投降。

最終,在清崇德七年(1642年)五月初五,洪承疇偕祖大壽等降將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正式投降了大清。

松錦大戰後,洪承疇為何會投降清朝,其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投降後的洪承疇成為了大清王朝的功臣,同時也就此成為了南明朝廷的“噩夢”。

不少“清黑”和“明粉”們在評價明末清初時期,漢民族“最大罪人”的時候,洪承疇總是會位列其中,成為排名位居前列之人,而這也正是因為洪承疇在清朝一統天下,蕩平南明小朝廷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擔任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洪承疇安撫地方,招降、收編反清武裝,對於清軍平定江南及福建地區立下大功,與此同時,洪承疇也極為殘酷的清剿南明殘餘,鎮壓反清起義,受到了江南地區人士的批判。

之後,洪承疇擔任五省經略,全面指揮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戰爭,在永曆政權內鬥以及孫可望投降後,洪承疇率領的清軍開始佔據絕對的優勢,最終消滅了永曆政權,而這也是南明小朝廷的最後一個政權。

至此,大清王朝正式完成法理上的統一,而在這期間,洪承疇可謂功不可沒。

松錦大戰後,洪承疇為何會投降清朝,其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洪承疇去世一百多年後,被乾隆皇帝列在了《貳臣傳》中。

洪承疇自投降清朝開始,深得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帝王的信任與器重,再加上功勳卓著,也得到了極高的禮遇與朝堂地位。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疇去世,享年七十三歲,康熙皇帝特恩賜祭奠如制,諡號“文襄”。

松錦大戰後,洪承疇為何會投降清朝,其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然而,對於大清王朝一統天下如此重要的洪承疇,最終也淪為了政治的“犧牲品”。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為了進一步緩和民族矛盾,加強滿漢之間的團結,同時瓦解漢族的反清情緒,進一步統一思想,並且鞏固自身統治,下旨編纂了《貳臣傳》,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120餘人,用以警示世人。

洪承疇也被列入《貳臣傳》之中,並且被收錄在了“甲編”之中。

能夠編入甲編的,都是對於清朝赤膽忠心,功勳卓著之人,包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祖大壽等這些為立下赫赫戰功之人,都在甲編之中。按照乾隆皇帝的說法:

“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也。”

所以乾隆皇帝肯定的功績,否定的是氣節,而這歸根結底還是政治統治的需要。

只是可憐了洪承疇,自己在世的時候被明朝遺民不斷批判,去世後一百多年,再次為清朝君主樹立為反面教材,如果洪承疇泉下有知,必然是非常的不快。

松錦大戰後,洪承疇為何會投降清朝,其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