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新生態城綠化面積五年翻一倍

文章來源: 津雲

在生態城開發建設中,“綠色”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曾經的鹽鹼荒灘,透過一環扣一環的創新探索,逐漸變身“生態綠洲”。截至目前,生態城累計綠化面積達1065萬平方米,與2016年的550萬平方米相比,增加了近一倍,加速建成城在景中、城景相融的“花園城市”。

綠化專案持續“上新”

隨著秋植期的到來,生態城內的企業總部園周邊綠化、寶龍城周邊綠化、吟楓林景觀、靜湖西岸綠化帶景觀等在建綠化專案都在全面推進,總面積超過了92萬平方米。與此同時,一批規劃中的公園專案可行性調研報告,也擺在了生態城建設局的案頭。每個專案都需要從選址、規模、可行性、必要性、環境保護、節能效果等方面詳細論證和考量,確保既能符合生態城本土環境特點,又能體現城市特色,打造重點和亮點工程。

在生態城北部區域有一座臨水而建的景觀公園——瀾清溪景觀公園。該公園西段目前已經開放,沿著2。2公里的蜿蜒水系打造了35萬平方米的綠化景觀,藍綠景觀交織,是親近自然、休閒散步的好去處。這段時間,瀾清溪東段水系景觀工程的方案也一直在不斷細化。公園的建設將改善專案所在區域現有的鹽鹼地情況,透過對水系資源的整合利用,實現以水系連通綠廊,打造新型、低碳的景觀生態體系,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系統。

天津中新生態城綠化面積五年翻一倍

生態城的東堤公園、南堤濱海步道投用後,憑藉獨特的公園特色深受居民和遊客喜愛,逐漸成了“網紅打卡地”。而生態城正在規劃中的北堤景觀廊道專案同樣值得期待。該專案位於生態城臨海新城區域,全長約3。3公里,能與生態城中心漁港濱海岸線、臨海北生態岸線、東堤公園、南堤濱海步道、印象海堤公園等實現有機串連,成為集海防安全、生態保護、濱海休閒於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廊道。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城擔當”

從13年前自然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到如今綠化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生態城始終秉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穩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不僅打造了層次分明、季相顯著、豐富多彩的生態景觀植物群落,形成了具有生態城特色的濱海鹽鹼地生態綠化景觀,更是逐步構建起“湖水—河流—溼地—綠地”的複合生態系統,讓區域有了一步一景的“面子”和生態系統可自我調節、自然涵養的“裡子”,在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展現了“生態城擔當”。

天津中新生態城綠化面積五年翻一倍

在構建特色植物群落方面,生態城在建設之初就制定了本地植物指數不小於70%的指標,以國槐、白蠟、刺槐、山桃、金銀木、接骨木等既適應本地氣候又反映地方風格的鄉土植物為骨幹樹種。同時,引入法桐、皂角、銀杏、紫薇、絢麗海棠等適應性快的適生樹種,豐富植物多樣性,並適當點綴觀花、觀葉、觀果植物,配置火炬、蘆葦、鹼蓬等耐鹽鹼植物,打造了層次分明、季相顯著、豐富多彩的生態景觀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不僅要“好看”,更要“實用”。生態城充分考慮動物對食源樹種的偏好,在薊運河故道區域成片種植桑樹、構樹等,為候鳥提供充足的果實;在城市公園中栽種山楂、杏樹、棗樹、桃樹、石榴樹等,滿足刺蝟、野兔和松鼠等動物的食物需求;與此同時,透過水系連通工程,將中央大道東側水系、貝殼堤公園、南堤濱海步道、印象海堤公園的水體串連起來,形成總長度約8公里的“活”水,為魚類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截至今年年初,生態城的植物種類由最初的66種增加到了265種,生態城及周邊地區共記錄到鳥類191種,連黑天鵝也“飛”到城市公園之中,與居民做起了鄰居。

天津中新生態城綠化面積五年翻一倍

生態城將在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保護生物多樣性領域持續探索,確保城市品質繼續走在前列,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濱海之城、幸福之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