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下完館子,丟下一塊碎銀子就走,店小二靠什麼知道飯錢夠了?

我們經常在一些古裝的電視劇裡面看見過一些這樣的鏡頭,在酒樓的客人酒飽飯足之後叫小二過來結賬,伸手闊綽的在懷中摸出一塊碎銀子拋給店小二,傲慢的說一聲“不用找了!”小二也急忙感激地伸手去接,還彎腰鞠躬,臉都快貼到地上了。並喊:“大爺下次再來啊!”

為什麼小二對於這些給碎銀的人會如此恭敬呢?甚至連銀子重都不打算稱取一下,就滿懷欣喜地收下了,如果我們瞭解到古代的銀子究竟有著怎麼樣的一個價值,就不會再發出這樣的疑問了。

在古代黃金和白銀都非常稀缺,作為朝廷政府定製的貨幣之外,金銀是唯一的硬流通貨。銀子究竟有多麼貴重呢?根據明朝萬曆記載,一兩銀子能夠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一石是現在的90公斤,也就是說一輛銀子就能夠買180公斤大米。

如果按照現在的大米價格來算,一斤普通大米在2元左右,換算下來,明朝時期的一兩銀子能夠值得上700元人民幣。

而且明朝的銀子價格比起過去還算得上非常的廉價了,這是因為16世紀西方人積極在海外探索,在非洲美洲等地建立了殖民地,開採了大量的銀礦,隨著西方人和中國茶葉絲綢、瓷器的貿易,大量的白銀流入了中國明朝,白銀這才貶值。

在明朝之前,宋朝元豐時期一年的產銀量不過21。5萬兩,根據《宋史職官志》記載,那個時候一兩白銀能夠換2000枚以上的銅錢,而當時一石米需要400文錢,故而一兩白銀能買五石米,宋朝一石為66公斤,宋朝一兩白銀就能值如今1300元人民幣。

古代時候的貨幣都是銅錢,如果一個人上街消費,隨身還要帶著一大串的銅錢,那麼又重又不方便,還特別容易掉落,因此不少貴族喜歡隨身帶一些細碎銀子,方便出行好保管。

這也就出現了為什麼酒樓一些貴族喜歡使用碎銀兩來支付的原因,如今我們看到的碎銀兩,大多數都是沒有規則形狀的,為什麼眾人都只通過稱重來算銀兩財富,而並非透過發行銅錢形狀的銀貨幣呢?

古代的技術並不發達,銀雖然柔韌性高,但是很容易被腐蝕,而且硬度偏軟容易被磨損,如果以銀元的形式發放貨幣,久而久之銀元因為一系列因素造成質量減少,導致它的保值性下降,再加上銀兩稀缺,因此古代人不會將銀子打造成特有的貨幣形狀進行交易。

而那些馬蹄狀,元寶狀的銀兩,也只是作為裝飾好看而已,真正估計價值,還是需要靠稱取重量的。

那些接取銀子的小二也是久經生意場的老江湖,伸手一接就知道值幾錢幾釐,顧客留下綽綽有餘的飯錢自然會笑臉相迎,對於需要找零或者是要仔細識別銀兩重量的顧客,酒樓裡面櫃檯也會備有專門稱重的,需要找的多餘的錢用銅錢來還就是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