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一直被冠以懦弱、無能的稱號,但他卻不輸給唐朝君王!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子,女帝武則天的丈夫,雖然,一直被冠以“懦弱、無能”的稱號,但是,他的文韜武略,卻並不輸給任何一位唐朝君王。

這是怎麼回事呢?

接下來,透過對唐高宗時期國家政治、經濟的闡述,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唐高宗。

【李治】一直被冠以懦弱、無能的稱號,但他卻不輸給唐朝君王!

李治慈祥、謙和、低調,他不像其他唐朝君王一樣,迷信方術。在位三十四年,李治一直被“風疾”困擾,經常頭暈眼花。因為身體一直不好,從他執政開始,李唐政權便一直由李治與武則天共同執掌,因此,也遭到了史學家的詬病。

其實,李治在登基初期,也為國家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他下令歸還百姓田地,從而刺激社會生產力,不僅讓被破壞的生產關係得到了恢復,還使得農業經濟得到了發展。另外,他在軍事方面也彰顯出了大唐的實力,消滅突厥、高句麗,將倭國勢力趕出百濟,幫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在李治的努力下,這時的大唐,在政治軍事方面都呈現出了一個繁榮局面,被史學家譽為“永徽之治”。並且,李治還非常善於用人,身邊有非常多的能人賢臣,都是自己一手栽培提拔的。他在遇到重大危機和身處險境之時,表現出了英勇的姿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永徽三年處理“宗室謀反”事件。

【李治】一直被冠以懦弱、無能的稱號,但他卻不輸給唐朝君王!

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與駙馬房遺愛、巴陵公主的駙馬柴令武、唐高祖女兒丹陽公主的駙馬薛萬徹、唐高祖六子荊王元景等人對唐高宗的繼位心懷不滿,預謀奪權。在事情敗露後,李治命長孫無忌調查。

房遺愛聲稱太宗三子吳王恪是主謀,隨即,高宗便果斷下令: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斬首,荊王元景、吳王恪、高陽公主、巴陵公主等自盡。同時,又有一大批人,像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節、江夏王李道宗等被流貶嶺表,吳王恪之弟被廢為庶人、房遺愛之弟遭貶、薛萬徹之弟被流放。。。 。。。株連甚廣。

除此之外,李治曾頒佈了我國現存最久的封建法典,代表了中國法制的最高成就。李治不迷信,不信奉長生之說,對醫學持有冷靜的態度。雖然,他的身體一直不是很好,但是,他始終沒動過求仙的念頭,相反,他配合御醫治療,即使在他頭上針灸也毫不介意。

【李治】一直被冠以懦弱、無能的稱號,但他卻不輸給唐朝君王!

永徽三年時,大唐百姓數量飆升,從貞觀時期的三百萬戶上升到了三百八十萬戶,這寓意著好日子就要來了。同時,糧食大豐收,百姓兜裡有了閒錢。

直至公元660年時,唐高宗苦於風疾,只好委任武后處理政事。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后從泰山封禪以後,勸李治封中嶽,而李治則因患病而終止。不久之後,高宗便詔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

同年十二月,李治在東都貞觀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縱觀唐朝歷史,因高宗的存在,大唐呈現出了經濟、政治方面的長足發展。反觀武后與高宗共同執政之時,也未曾發生過利益爭奪之事,因高宗軟弱,被後來有心之人醜化了他的形象。

而歷史上真實的高宗,則是一位有著雄才偉略的大人物。

【李治】一直被冠以懦弱、無能的稱號,但他卻不輸給唐朝君王!

唐高宗有十二個孩子,八男四女,歷史上分別對他們的母親和子女都有過記載。而其中,頗具傳奇色彩的兩位皇子,分別是後來的:唐中宗和唐睿宗。

唐中宗李顯,他原名李哲,是武后與李治的三子。李顯一生兩次當政,共在位七年,五十五歲時猝死,被葬於定陵。中宗起初,被冊立為王,直到兩個哥哥先後被廢,他才有機會成為太子。但是,不幸的是,剛登基兩個月的中宗,卻被武后廢為廬陵王,趕出了長安城。

而後,相繼十四年的時間裡,中宗被軟禁於均州,身旁只有韋氏相伴。直到公元699年,中宗再度被召回京,併成為太子。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中宗迫使母親傳位給自己,繼而恢復大唐國號。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的八子,武則天的小兒子。公元662年,他在長安蓬萊宮內出生,於當年十一月被封為王。起初名叫旭輪,後來,特意去掉旭字,保留輪字。公元681年,再一次改封時改名為旦,後來,又改封為相王。

【李治】一直被冠以懦弱、無能的稱號,但他卻不輸給唐朝君王!

武后廢中宗為廬陵王后,同年立李旦為帝。雖然,深處高位,但是,他卻沒有實權,所有國事都是母親掌管。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廢黜李旦後,封他為皇嗣,改姓武。神龍元年,中宗復辟後,封李旦為安國相王。

後來,中宗被韋皇后毒殺,改立少帝為君王。同年六月,李隆基擁兵入宮,殺害韋皇后等人後,擁護父親李旦為新帝。公元712年,李旦禪位與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

回顧唐高宗的一生,他在位時間高達三十四年,僅次於唐玄宗。他為大唐做出了非凡的貢獻,尤其是開疆拓土以及繁榮經濟方面,為開元盛世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反觀站在風口浪尖的高宗子女,每天都面對著變化莫測的政治局勢,而如何儲存好自己的實力留下一條性命,便是每個子女都憂慮的事情。

參考資料: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舊唐書·本紀·卷七》、《資治通鑑·唐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