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為何說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史學界有一種說法:“得國正者,唯漢與明。”而有著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文化,神器易主,朝代更迭。期間大大小小國家無數,僅完成大一統的國家便有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九個。可為什麼說只有漢朝與明朝是“得國正者”呢?別的王朝又“不正”在什麼地方呢?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為何說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朱元璋與劉邦畫像

想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這句話的出處,這句話是清代歷史學家孟森的《明史講義》。

原文是:“匹夫起事,無憑藉威炳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自始皇以來,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從孟森的說法中,我們得知所謂“得國正者”是要滿足幾個評判標準的。第一個標註便是“匹夫起事,無憑藉威炳之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開國皇帝出身應該是布衣平民,成就偉業全憑個人實力,與家庭背景祖先廕庇無關。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為何說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滿足得國正者的皇帝,需是布衣出身

漢高祖劉邦發跡之前只是沛縣泗水亭長,之前更是被人稱之為流氓混混,家鄉之人對其唯恐避之不及。而明太祖朱元璋同樣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當過乞丐,做過和尚。兩人成就霸業之前,都是名副其實的“匹夫”。而能取得成就,也都是憑藉自身實力。

反觀秦、晉、隋、唐、宋、元、清等各朝,開國皇帝要麼便是世家,要麼便是貴族,要麼奪位之前便已身居要職,建立起新王朝都非憑藉自身實力,不能算“匹夫起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為何說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劉邦成就霸業之前只是混混出身

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被取代的政權必須是失去民心的暴政。起義本就是為了推翻腐朽殘暴的統治,而非實現個人的野心。所以在孟森看來,農民起義比內部政變更具有正義性。

漢高祖劉邦推翻的是失去民心的秦國暴政,明太祖朱元璋推翻的是外族入侵的元朝統治,兩者的行為都算是為民除暴,初衷都是“正”的,所以稱為“得國者正”。而其他朝代則不然,或因目的不純,或因手段不正,正當性不能與漢、明兩朝相提並論。

所以說漢、明兩朝是“得國者正”的國家,而其他政權各有各的“不正”之處。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為何說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朱元璋起兵之前曾做過和尚

我們先來說說秦國的“不正”之處,秦始皇雖然一統天,但在當時來說並不得民心,之後的殘暴統治更是使得民怨四起,遭到百姓的唾罵。而且秦朝是建立在推翻周王朝的統治上,秦是臣,周是君,秦昭襄王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天子,遷九鼎於咸陽。實際上是以下犯上的謀反之舉,所以稱不上是“得國正”

晉朝,隋朝,宋朝的建立性質上差不多,都是逼迫前朝禪位所得。晉武帝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位建立晉朝,隋文帝楊堅逼迫北周靜帝禪位建立隋朝,宋太祖趙匡胤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建立宋朝。三國實際上也是篡位之舉,是政權內部的政變,與透過起義推翻前朝相比,也非“得國正者”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為何說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趙匡胤劇照

唐高祖李淵雖然是透過晉陽起兵滅隋建唐,也只能算是以下犯上的謀逆之舉,李淵本就是隋朝的臣子,李淵的母親還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親姐姐。如此算來李淵是隋文帝的外甥,與隋煬帝楊廣是表親。所以唐朝的建立只能算是篡自家親戚的皇位,更不能說是“得國正者”

我們再來說說元朝與清朝,兩個政權都是外族入侵中原實現的大一統。根據王夫之提出的“朝代更迭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的理論,相比於“禪讓,繼承,造反”而言,外族的入侵是最不正的得國方式。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為何說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皇太極劇照

自古中原與外族便有著不可調節的矛盾,稱謂外族之時都會用上相對貶義的詞彙,如“蠻夷之地”“未開化”等詞彙。所以相比於漢、明兩朝,元與清朝的建立更是不被史學家所認可。其正統性也遠不及秦、晉、隋、唐、宋等各朝。

綜上所述,孟森所認為的“得國正者”無非要遵從四點:

1、開國皇帝都是草根出身,布衣平民

2、政權的建立都是透過自身實力奪取的

3、起義的目的都是為了除暴安民,而不是為了自己的野心慾望

4、推翻的都是腐朽、殘暴、不得民心的統治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為何說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英雄起於阡陌,壯士拔於行伍

而能夠滿足這四點的,便只有漢、與明兩個王朝的建立。當然這只是孟森自己以及一些學者的看法,並不代表所有人的觀點。

縱觀我國古代的歷史,很多時候的王朝更迭都是不具正義的,司馬氏建立的晉朝便是個例子,被後世之人一度稱為“生於不義、死於恥辱”的王朝。而隋朝宋朝的建立,也都是為自己的野心慾望,冒天下之大不諱行事。

俗話說“英雄起於阡陌,壯士拔於行伍”孟森之所以這麼推崇劉邦與朱元璋,也許就是這個原因吧。

頂部